为什么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找的都是意大利这种货色当盟友?

孤傲摄影师 2025-02-12 06:10:3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德国与盟友的“奇妙缘分”

历史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比如德国这样一个工业革命的佼佼者,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却都没能找到几个靠谱的盟友。

一次是意大利、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另一次还是意大利,外加一个远在亚洲的日本。

看起来德国每次“组队”,都像是在“盲盒抽卡”。

可惜的是,这些“卡”几乎全是“非酋品质”,上场就掉链子。

为什么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队友呢?

不靠谱的开局

回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

当时的德国,刚刚崛起几十年,凭借着工业革命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它的钢铁产量、化工技术等硬实力,已经足以让老牌强国英法感到头疼。

可问题在于,德国的崛起太快,殖民地没分到几个,资源更是捉襟见肘。

用今天的话说,德国就像一个刚暴富的“新贵”,虽然腰包鼓了,但在“老钱圈子”里却始终被排挤。

英法这帮“老大哥”,看着德国步步紧逼,当然不会给它好脸色。

于是,德国只能去找那些同样被排挤的“边缘玩家”做盟友。

奥匈帝国?一个已经风雨飘摇的“多民族拼盘”,军事能力堪忧;奥斯曼土耳其?被称为“西亚病夫”,早就日薄西山。

至于意大利,那更是个“墙头草”——加入同盟国阵营没几年,1915年就转头投奔协约国了。

德国的处境,就像一个大公司老板,却只能雇些“临时工”打天下,指望不上。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日子更不好过。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被凡尔赛和约压得喘不过气来,所有的殖民地都没了,经济也濒临崩溃。

虽然希特勒上台后靠着一系列高压政策让德国重新振作,但周围一圈早已被英法拉拢得死死的。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全是英法的盟友。

德国能找到的帮手,依然只有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后发国家”。

意大利的“神操作”

意大利这个国家,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它的国家统一比德国还晚,经济发展也跟不上,军事实力就更别提了。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的外交政策一直以“灵活”著称,换句话说就是见风使舵。

一战时,意大利原本是德国的盟友,但没多久就倒戈加入协约国。

二战时,墨索里尼看希特勒风头正劲,又果断站到了德国这边。

可惜,意大利的军队战斗力堪称“笑话”,不仅在北非战场屡屡失利,最后连本土都被盟军轻松攻占。

德国不得不派兵“救场”,结果反而拖累了自己。

意大利的表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猪队友”。

但德国也没有太多选择。

在那个被英法牢牢把控的世界秩序中,德国只能和意大利这种“半吊子国家”结盟,因为它们同样渴望打破现状。

墨索里尼心心念念重建罗马帝国,希特勒则想打造日耳曼霸权,双方看起来目标一致,但实力的差距注定了他们的合作难以长久。

日本的“遥远盟友”

相比之下,日本的加入显得有点“异国情调”。

它是德国在二战中唯一的非欧洲盟友,也是当时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

日本的目标很明确:扩张领土,争夺资源。

它对德国“惺惺相惜”,因为两国都属于“后发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被老牌列强看不起。

但问题在于,德国和日本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两者的合作更多停留在“精神层面”,实际军事配合少得可怜。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把美国拉入战争,等于给德国招来了一个更强劲的对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和德国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战略性凑合”。

两国都在挑战英美主导的国际秩序,但彼此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最终,这种“远距离盟友”也没能改变战争的结局。

后发国家的无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盟友差劲,几乎是一种必然。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德国的崛起打破了英法等老牌强国的平衡,但它的“新贵”身份让它无法融入既有的国际体系。

那些资源丰富、实力强大的国家,比如英美法,自然不会选择支持德国。

而那些愿意和德国合作的国家,要么实力弱,要么野心过大,最终只能拖德国的后腿。

有人说,德国的失败不仅是因为盟友不力,更是因为它试图挑战整个世界秩序。

这种挑战注定代价高昂,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资源、经济、军事全面占优的联盟。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彻底失去了争夺世界霸权的希望。

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后发国家的悲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孤傲摄影师

孤傲摄影师

孤傲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