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名人故事:文学巨匠茅盾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9-23 02:29:28

乌镇位于杭嘉湖平原,历史上为江浙两省三府七县的错壤之地,向为水陆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枢纽。这里风光旖旎,人文荟萃,沈约、昭明太子、陈与义、鲍廷博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客居于此,唐宋以来中进士者更是多达六十五人。

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于乌镇观前街上的一户沈姓人家。在梧州税关任职的曾祖父沈焕闻讯后为之取小名叫燕昌,大名叫德鸿,字雁宾,取鸿雁来宾之意,后又改名雁冰。

茅盾六岁时到了开蒙年龄,家塾虽由祖父坐馆,却只会用传统蒙学教材。作为新派人物的父亲沈永锡未让茅盾进家塾,而是让妻子陈爱珠做儿子的启蒙老师,以新教材课子。

次年,沈永锡接替父亲任家教,茅盾改由沈永锡亲自来教。沈永锡用的也是新教材,对茅盾要求很严格,每天亲自节录课本中的四句要他熟读,直到一天十句为止。

一年不到,沈永锡病倒。茅盾被父亲送到亲戚王彦臣的私塾中继续读书。1903年又转入立志小学,茅盾是该校第一班学生,校长是他的表叔卢学溥,教师有沈听蕉等人。

沈听蕉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他不仅精心指导学生写作,还曾带着茅盾和同学们游览了镇上的唐代银杏和昭明书室,以及昭明太子为母亲祈福的寿圣塔,令茅盾终身难忘。

茅盾在立志小学读书期间,一放学回家就帮母亲照料卧病在床的父亲。沈永锡得的是骨癌,他自知时日不多,最放心不下的是身后两个儿子的教育问题。

1905年夏秋之际,沈永锡病逝。去世前,他立下遗嘱,寄望两个儿子今后能成为“理工人才”。陈爱珠带着悲痛亲撰挽联,表示要“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从立志小学毕业后,茅盾转入新办的植材高等小学,该校多新式教师,风气领全镇之先。在各门课程中,茅盾国文成绩最为出众,深受老师张济川等的赏识和指点。张老师曾赞扬茅盾说:“你将来是个了不得的文学家呢!”这给予茅盾很大的鼓励。

茅盾业余爱好广泛,喜欢练书画、踢毽子、下象棋,尤以阅读新旧小说为乐。对闲书父母并不完全反对,认为可把“文理看通”。一次茅盾随母亲和弟弟到舅舅家歇夏,用三个半天就把《野叟曝言》看完了,令舅舅大为吃惊。

少年时代的茅盾很注意观察身边的风土习俗,清明时节的香市是最令茅盾印象深刻的“狂欢节”。因为香市中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很多好玩的,比如马戏和杂技表演等。

1909年,茅盾小学毕业。次年早春,他乘船前往湖州进入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堂就读。该校原名湖州府中学堂,由同盟会会员沈谱琴创办于1902年,沈此时任校长。

作为革命党的沈谱琴想把学生培养成革命军,所以特别重视体操课,其实是真枪真刀的军事操练。对于训练,茅盾虽有些吃力,但白天也能跟着大家跑、嚷、打架。到了晚上,睡在硬板铺上,就要打起鼾来。

1910年秋,开学伊始,学校组织师生两百多人前往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所谓劝业会就是工农业博览会。此次参观让茅盾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和发展工业的大好前景。

从南京回校次日,外交家钱恂应沈谱琴之邀出任代理校长一个月。钱恂亲自给茅盾他们班上作文课,对茅盾的写作给予了肯定。有一次钱恂在给茅盾作文所写的批语中说,他是“将来能为文者”。

1911年秋,茅盾因故转学至嘉兴中学。这里不仅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师生革命热情高涨。11月7日,校长方於笥带领学生和起义军攻打嘉兴府衙门获得胜利,嘉兴军政分府随即宣告成立,方於笥被推举为民政长。

此时陈宜慈接替方於笥出任嘉兴中学校长,因专制蛮横,限制学生自由,引发学潮。茅盾和几位学生被陈宜慈记过处分,大家纷纷抗议。在期末大考时,茅盾将一只死老鼠送给校长,还在封套上题了几句《庄子》中关于猫头鹰爱吃腐鼠的话,讽喻校长,以致被开除。

被开除后茅盾只得转而投考杭州的私立安定中学,他在这里跟随老师张相学作古诗词,博览群书,游览西湖风景名胜,度过了最后一年半相对平静的中学生活。

中学毕业后,由于得到母亲的支持,茅盾报考了北京大学预科,并于1913年秋北上入学。预科班的教师有新派也有旧派,其中尤以沈尹默、沈兼士兄弟的言传身教令茅盾记忆深刻。

在北大预科的三年,茅盾一方面得到老师们的指点,系统地阅读了大量中外经典;另一方面仍然继续杂览闲读,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深厚的学养。同时茅盾密切关注时事政治,耳濡目染,科学与民主的意识日渐增强。

1916年夏,茅盾从北大预科毕业,没有再继续升学。祖父和母亲均委托时任财政谋职。最后卢学溥把茅盾介绍给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经理孙伯恒,请他为茅盾在该馆介绍一份工作。

茅盾带着孙伯恒的介绍信来到上海,拜会了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张元济将茅盾安排在宝山路上的编译所英文部,并让他在新设立的英文函授学校负责修改学生寄来的课卷。每月月薪24元,无寄宿。

一次,茅盾从同事谢冠生处看到馆里正在发行的《辞源》,忍不住给张元济写了一封信,大胆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张元济看过来信后,认为茅盾现在的岗位是用非其材,于是和编译所所长高梦旦商量,调茅盾前去协助孙毓修译书。

此时孙毓修刚刚翻译了几章卡本脱的科普著作《人如何得衣》,让茅盾接着译下去。于是茅盾模仿孙毓修的笔法花了一个半月译完了全书,孙毓修稍作修改后付梓。书在署名时茅盾建议让孙毓修单独署名,孙毓修为此十分高兴。

随后茅盾编选了《中国寓言初编》,又自学外国文学,并开始从事翻译和评论。《学生杂志》主编朱元善很赏识茅盾的才华,想调他做自己的助手,可孙毓修不放,

1918年春节后,茅盾回乌镇与未婚妻孔德沚完婚。婚后半个月茅盾即回到上海上班,孔德沚则留在乌镇,由陈爱珠教她读书识字。两个月不到,孔德沚到石门振华女校就读,学业颇有长进。

五四运动爆发后,茅盾在思想上深受震动。他自觉购读《新青年》,开始用白话文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家里》即是他用白话翻译的第一篇小说,被刊登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

茅盾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思想进步很大。他与弟弟沈泽民等发起创办桐乡青年社,并不定期地编印油印刊物《新乡人》。该社团和刊物致力于宣传新思想,反对地方顽固势力。

1920年初,陈独秀搬到上海居住,为了等备在上海出版《新青年》,他约请了茅盾、陈望道等到寓所谈话。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茅盾经李达和李汉俊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

由于茅盾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小说月报》主编王莼农力邀茅盾帮他主持新开辟的“小说新潮”栏目。茅盾借机将守旧的《小说月报》打开了一个革新的缺口,不仅积极宣扬新文学主张,还亲自翻译苏俄作品,引起了广泛注意。

就在茅盾的新文学事业有所起色之际,由于馆内外副业太多,被认为轻视了本职工作。于是编译所事务部部长江经畲奉命对茅盾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将其座位移至编辑钱经宇和杨端六之间,以便“稽察”。

为了给新文化运动中的商务印书馆寻求新的发展机遇,1920年10月,张元济和高梦旦前往北京走访蒋百里、梁启超等名流。蒋百里介绍郑振铎与张元济认识,在交谈中蒋百里和郑振铎均向张、高二人夸赞和推荐了茅盾的才华与学识。

张元济和高梦旦回到上海后对茅盾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决定让茅盾接替辞职的王莼农出任《小说月报》的主编。意气风发的茅盾决定全面革新《小说月报》,一心要将刊物办成新文学的主要阵地。

当时郑振铎、周作人、王统照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适值茅盾向王统照约稿,郑振铎看过约稿信后给茅盾回了信。信中郑振铎除了邀请茅盾作为发起人参加研究会,还允诺组织研究会力量为《小说月报》供稿。

有了郑振铎等的大力支持,坚定了茅盾办好《小说月报》的信心。1921年1月,由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一期如期面世。由于茅盾杰出的编辑才能,革新后的刊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又因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新文学时期最重要的刊物己之一。

1921年春,郑振铎从交通部铁路管理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到上海西站见习,因志在文学,经茅盾介绍也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在教材部编中小学教科书。他工作之余继续协助茅盾编《小说月报》,两人成了肝胆相照的同事。

1922年1月,王云五取代高梦旦出任编译所所长,半年后迫于“礼拜六派”的压力,不顾当初不干涉编辑事务的约定,蛮横实行稿件审查。茅盾拒绝按王云五的意思写文章向“礼拜六派”道歉,愤而辞去《小说月报》主编之职,改由郑振铎接任。

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后,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相对自由。年初茅盾又奉命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教欧洲文学史、小说作法和希腊神话。学生有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他们日后都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和诗人。

从1918年起,茅盾就对神话产生浓厚兴趣。1924年他开始翻译和介绍希腊神话,至1929年共出版了《神话的研究》《中国神话ABC》等多种著作。茅盾由此成为我国最早从事中外神话研究的现代学者之一。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茅盾不仅参与组织,还携妻子参加了游行示威。为了抒发自己高涨的革命豪情,茅盾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见闻创作了一批纪实性散文。

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商务印书馆发动罢工,由陈云首先在发行所拉开序幕,随后迅速波及全馆。作为领导者之一的茅盾负责起草了《罢工宣言》和《复工条件》。馆方迫于压力妥协,罢工取得胜利。

1926年元旦,作为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的茅盾与主任委员恽代英乘坐“醒狮号”轮船奔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茅盾留在广州,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代理部长是毛泽东。

在广州期间,茅盾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除了主持《政治周报》的编务,还在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两个星期期间,代理了部务,工作变得更加忙碌。

中山舰事件后茅盾回到上海,郑振铎前来看望,告知驻军曾来商务印书馆要人,说茅盾是赤化分子。茅盾于是主动提出辞职,结束了十年的商务生涯。

1926年底,茅盾携孔德沚乘坐英国轮船赴武汉,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招聘教官和招收学生。次年4月茅盾又受命编《汉口民国日报》,社长是董必武,总经理是毛泽民,总主笔由茅盾兼任。

1927年6月,南京政府发布通缉令,茅盾成了被通缉的政治犯,一直躲在庐山,从事写作和翻译。其间他翻译了西班牙作家柴玛萨斯的小说《他们的儿子》,还写出了《柴玛萨斯评传》。

南昌起义失败后,茅盾悄悄回到上海。孔德沚刚流产,茅盾就藏在家中,一边照料妻子,一边开始了他的小说名作《幻灭》的创作。当时,他的思想处于大革命失败后苦闷的矛盾中,于是随手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幻灭》创作到一半时,孔德沚将部分稿件送去给叶圣陶。叶圣陶看后,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但他认为“矛盾”像假名,会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查问,就建议改为“茅盾”。茅盾欣然接受。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迁居上海,住在景云里。鲁迅考虑到茅盾不便出门,于是偕周建人前往茅盾寓所探视。大家谈了很久,各自介绍了近年来的所见所闻,对这个时代和眼前的社会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928年7月,茅盾接受陈望道的建议,东渡日本。刚到日本,茅盾就被日本警视厅特高科的便衣盯上梢。因茅盾在日本期间没有明显地参加政治活动,特高科并未对茅盾采取强制措施。

茅盾虽是流亡日本,却埋头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长篇小说《虹》是他这个时期创作上最大的收获,可惜未能完成。小说讲的是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逐步觉醒的过程,她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蜕变为坚强不屈的革命者。

茅盾于1930年4月回国,并与冯雪峰相识,冯就借住在茅盾家里。不久茅盾受冯乃超之邀加入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过几次领导成员的会议,但对左翼的一些做法并不以为然。

不久徐志摩偕史沫特莱来访,谈起茅盾创作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部小说),均表达了钦佩之情。史沫特莱还向茅盾索书,茅盾于是给两人各送了一本签名本。彼此又谈了一些当前文艺界的新形势。

此时茅盾的眼疾、胃病和神经衰弱一并发作,遵医嘱尽量多休息少用眼。表叔卢学溥也正在家里赋闲,于是茅盾常去拜访,在卢公馆结识了不少各个行业的同乡故旧,听到了许多政界、商界、金融界的内幕。

茅盾还应邀到这些同乡故旧开办的火柴厂、丝厂、商店去参观,从中加深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现状的了解。他还从任职于银行系统的亲戚那里搞懂了资本市场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从朋友那里弄明白了交易所运作的规律。

根据长时间的观察和酝酿,茅盾终于于1930年10月着手《子夜》的创作,在1932年完成。其间虽然茅盾因为眼疾加重和担任左联行政书记一职而中断写作,但角色的安排与塑造、情节的设置与推进等创作问题无不时刻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茅盾曾就《子夜》的创作问题与好友瞿秋白做过深入的探讨,特别是瞿秋白移居茅盾家避难期间,对《子夜》的创作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意见。

1933年1月,《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随后又重版四次,印量达两万多册。《子夜》出版后受到鲁迅、瞿秋白、朱自清、赵家璧等的充分肯定,瞿秋白称之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茅盾的母亲自1930年起回乌镇居住,但冬季必定到上海过冬,为此茅盾每年至少要回一次乌镇。他根据回乡的见闻,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村为题材的散文和小说,其中包括“农村三部曲”以及《林家铺子》《故乡杂记》等名篇佳作。

一·二八事变”后《小说月报》停刊,茅盾与郑振铎达成共识,要办一份新的杂志《文学》来替代。1933年4月6日晚,他们邀请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十余人到会宾楼聚餐,确定了刊物的宗旨以及编印等事宜。

《文学》月刊于1933年7月1日创刊,因其豪华的编创阵容和高质量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茅盾在操持编务的同时,还负责撰写了大量评论,特别是对臧克家、张天翼、吴组缃等青年作者作品的点评和提携,令他们终身难忘。

次年,经鲁迅提议,由他、茅盾和黎烈文三人成立译文社,创办《译文》杂志。6月9日,茅盾、黎烈文应鲁迅之邀赴其家宴,商讨杂志编印事宜,决定由茅盾出面与生活书店联系出版。随后茅盾又推荐黄源来兼做编辑。

1936年春节,茅盾到鲁迅家拜年。临告别时鲁迅告诉茅盾,红军已经实现东征胜利,史沫特莱提议他们一起给中共中央发一份贺电。茅盾得知后欣然同意。

茅盾是鲁迅晚年交往最密切的朋友之一,彼此倚重,情谊深厚。1936年10月,茅盾返回乌镇探亲,其间痔疮发作,卧病在床,以致在得知鲁迅逝世的噩耗后,虽名列治丧委员会,却无法奔赴上海参加丧仪,悲痛不已。

到汉口创办《文艺阵地》。此时武汉文化名流云集,于是茅盾先后拜访了老舍、洪66卢沟桥事变后,茅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会上宣读并通过了茅盾起草的《告全世界的文艺家书》。茅盾由于奔赴广州筹备《文艺阵地》而未参加成立大会,但被选为理事。

为确保《文艺阵地》的质量,茅盾亲自到印刷厂把关排印。但广州的印刷水平太差,茅盾费尽心力,创刊号才得以如期面世。该杂志在起到宣传抗战的同时,也提携了姚雪垠等一批作家。

12月,茅盾一家应杜重远之邀远赴新疆,出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上课之余,茅盾也写启蒙文章、编剧本、外出演讲,因提倡和宣传进步思想,遭到新疆军阀盛世才的猜疑。

茅盾逐渐看出盛世才的真面目,于是以为母亲奔丧为由,在苏联总领事的帮助下,携家人乘飞机逃离了新疆。輾转到达延安后受到热烈欢迎,延安文艺界为此还挙行了欢迎座谈会和晚会。

1945年6月24日,庆祝茅盾五十华诞及创作生活二十五年茶会在重庆举行。《新华日报》不仅作了报道,还刊登了社论,对茅盾的文学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他是新文艺运动中“历久弥坚,永远年轻,永远前进的主将”。

1946年8月,茅盾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邀,携孔德沚前往苏联访问,历时近五个月。在参观考察苏联社会生活的同时,他写出了《苏联见闻录》,成了苏联问题专家。

从苏联回国后不久,茅盾夫妇转移到香港,在港期间茅盾写出长篇小说《锻炼》。至1949年元月,他乘坐苏联轮船赶往大连,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茅盾于1949年2月抵达北平,3月与郭沫若等受命筹备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7月23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10月1日,茅盾出席了开国大典,19日被任命为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不久《人民文学》创刊,茅盾兼任主编,为这份新中国最权威的综合性文学杂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

1965年1月,茅盾被免去文化部部长一职,改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文革”爆发后,茅盾受到了长达十年的不公正待遇。其间孔德沚病逝。办完丧事后,茅盾自己也病了近一个月。

“文革”结束后,茅盾复出。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茅盾致开幕词,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茅盾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晚年,茅盾抱病以惊人的毅力,在翻阅了五百多万字的资料基础上,亲笔写出了四十万字的回忆录。他虽有儿子和儿媳做助手,还是时常亲自写信向亲友们核实史实。

1981年2月18日,茅盾因低烧住进了北京医院。随着病情持续恶化,他口述、儿子韦韬笔录了致中共中央和中国作协书记处的两封信。他恳请中央追认其党员身份,并提出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一个文学奖以推动长篇小说的创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八十五岁。3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茅盾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同年,中国作协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设立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一代文学巨匠、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茅盾,他的杰作和风范长存世间。

0 阅读:6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