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父亲去世3天后,总理才得知死讯,失声痛哭道:怎么能瞒我

历史详说官 2023-02-28 18:11:04
前言

图|周总理藏在皮夹里的照片

1997年,在周总理逝世31年后,其侄女周秉德曾在《百年恩来》电视剧的拍摄现场——淮安周总理故居,当众展示了一张发黄的照片。

照片中的人是周总理的父亲,在这张照片的背后有这样四个字“爹爹遗像”,这四个字是周总理亲笔书写的。

周秉德还介绍道:“伯伯生前一直把这张照片放在身边。”

这张泛黄的照片,于周总理而言,既是一生念想,也是一生之痛......

辛酸童年

回忆起父亲,周总理曾动情地说:“我对父亲是同情的。”

周总理的父亲名叫周贻能,后改名为周劭纲,年轻时考中过秀才,母亲名叫万冬儿,他们夫妻二人成婚第二年,也就是1989年3月15日,周总理出生了。

可在周总理出生后,周家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周总理出生后不久,外祖父万青去世了,母亲万冬儿得知这一消息后,整日以泪洗面,这也让她无法亲自喂养儿子,为此,只能请一名奶妈来代为抚养。

不久后,祖父也去世了,周家自此失去了主心骨,周总理的父亲只得担起重任,为了能杨家湖楼,周劭纲四处谋生,走南闯北,为了生计,他无暇照顾家庭,这也让幼时的周总理鲜少体会到父爱的滋味。

在周总理一岁的时候,因四叔患上了肺结核,朝不保夕,按照家乡风俗,为了给弟弟冲喜消灾,周总理的父母在经过商议后,便把周总理过继给四弟为子。

可即便如此,四弟在不久后还是去世了,那年,四弟的妻子陈氏才22岁,庆幸有养子周总理的陪伴,才得以缓解她内心的难过与苦闷。

陈氏对周总理十分喜爱,在周总理两岁的时候,陈氏便教他读书识字,在养母的陪伴与教育下,周总理不仅享受到了母爱,还能熟练地背诵几十首唐诗,五岁时,陈氏又把他送进了私塾读书。

图|小时候的周总理

后来,周总理又被生母万冬儿带回了清江万家。

回忆起生母万冬儿,周总理曾说:

“我的生母慈祥、温柔,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善良和宽容大度的品德,因此,我如今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可“麻绳专挑细处断”,就在生活有所好转时,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却病倒了。

虽然丈夫周劭纲不在家中,但庆幸的是周总理十分懂事,他担起了家里的重担,为了能让母亲的身体尽快恢复,他每日往返于当铺与药铺之间,只为为母亲换取一些治病的药材。

可即便如此,周总理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依旧没能留住母亲,在周劭纲为生活奔忙之际,妻子万冬儿不幸于1907年去世,时年仅31岁。

万冬儿去世后,周劭纲未续弦再娶,为了怀念妻子,因儿子周总理长得与母亲万氏极像,于是周劭纲便照着儿子给妻子万氏画了一张像,自那时起,无论周劭纲走到哪里,都一定会随身携带着爱妻的画像。

直到后来,周劭纲随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儿子周总理也做一些有益于革命事业的事,在一次遇到意外情况时,不幸把这张画像丢失了,这让周劭纲难过了许久,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因没有太多钱把妻子从清江带回淮安安葬于周家祖坟,周劭纲只得暂时把妻子安葬于清江浦后,含泪再次外出谋生,由于他薪资较少、工作不固定,以至于无法养家糊口,这使得未满十岁的周总理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照顾两个弟弟和操持家务的重任。

1910年,周总理离开淮安老家前往东北,而当时他去东北是因为在前不久曾给四伯父周贻赓写了一封家信,在这封信中,他写道:“四家伯,我多么想念书啊......”

图|周总理

周贻赓在收到侄儿的这封信后,深知弟弟周劭纲收入微薄,无力供儿子念书,便主动找到弟弟周劭纲,提出由他出钱供养侄儿读书。

对此,周劭纲十分乐意,当即向哥哥周贻赓表示了感谢。

周总理来到东北后,便与父亲周劭纲住在了一起,可父子重逢后,温馨的日子并未过太久,周劭纲因有要务在身,不得不把儿子一个人放在东北的家中,自己再依依不舍地踏上旅途。

此后,周劭纲忙于生计,周总理刻苦读书求学,父子俩一直聚少离多,值得庆幸的是,周总理在想念父亲的同时,也明白父亲的难处。

聚少离多

1922年,周劭纲在哥哥周贻赓的介绍下,来到东北的齐齐哈尔市做烟酒事务局的办事员,有了一点固定收入,生活也稍有着落,这才算安定下来。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周劭纲饱尝人世间的沧桑,这也让他越发惦念自己的孩子们。

在几经打听后,周劭纲得知儿子周总理曾领导五四运动,还去欧洲留学等经历,十分欣慰,但为了不让儿子担心自己,周劭纲不仅没主动寻找儿子,还把对儿子多年的牵挂与爱意深藏心底。

自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周劭纲经常在报纸上读到蒋介石重金悬赏缉拿儿子周总理的通告,这让他的内心也无法平静下来。

周劭纲虽然不懂革命内容,极少关心政治,但他却是一位开明的父亲,对儿子从事的工作不仅不反对,还十分支持,为了能帮助到儿子一些忙,周劭纲主动找到儿子周总理,并帮助他做一些秘密通讯联络的工作。

那时,周劭纲与正领导地下斗争的儿子周总理又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共同生活,但后来因环境太过险恶,周劭纲返回天津,通过哥哥托人介绍来到河北深县县政府当收发员。

不久后,周贻赓在天津去世,周劭纲便去天津为哥哥料理后事,在办丧事的过程中,周劭纲认识了一位朋友,后来,在这位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安徽,谋得一份好的差事,积攒下一些钱。

1935年,周劭纲回到清江浦把妻子万冬儿的灵梓迁回淮安,安葬于周家祖坟。

这时距离周总理生母去世已整整28年,对于爱妻与爱子,周劭纲总觉得自己有莫大的亏欠,如今把妻子安葬于自家祖坟,也算完成了周劭纲心头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让周劭纲最为惦念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

图|周总理生母万冬儿

安葬完妻子后,周劭纲再度奔走上海,但他的生活一直没有着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总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首席代表参与国共和谈,不久,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成立,在强敌入侵,国土沦丧,到处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周总理依旧时刻惦念着父亲。

1938年,周总理来到武汉 ,生活较为稳定后,他立刻通过组织找到父亲,并给父亲写信,让他到武汉来与自己生活。

在收到儿子周总理的来信后,周劭纲立即动身,是年5月,他来到武汉,在他到达武汉的当天,周总理正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次理事会,在发言最后,周总理眼含热泪说道:

“我要失陪了,因为老父亲今晚10时到汉口。暴敌使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也使我的老父亲被迫南来。生死离合,全出于暴敌之手。生死离合更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告辞了!”

周总理话音刚落,掌声不断,与会人员为他们真挚的父亲之情而鼓掌,也为他们父子团聚而鼓掌。

1938年8月,日军逼近武汉,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周劭纲在八路军办事处副馆长袁超俊的带领下,随一部分工作人员和家属,从武汉撤退到湖南湘乡。

这正是兵荒马乱的岁月,但在八路军办事处这支革命的队伍中,周劭纲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尤其是和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战士们在一起,他变得开朗了许多。

据当年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回忆说:

“总理的父亲,我们叫他周老太爷。他是个好人,知书达礼,平易近人。他能体贴别人,又讲义气,老师笑嘻嘻的,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有时还和我们开玩笑。他人很朴素,不讲吃不讲喝,给什么吃什么。”

图|周总理父亲周劭纲

1938年11月,长沙大火后,袁超俊奉命安排撤退,他将周劭纲等家属经衡阳、桂林一直护送到贵阳,在路途中,周劭纲会给大家讲故事,谈笑话,以解除人们的疲劳,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在贵阳,周劭纲和其他家属被安排住在青岩,1940年秋,周劭纲随一批家属被转移到重庆,自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重庆红岩村。

阴阳相隔

到重庆红岩时,周劭纲因年事已高,只能做些看管仓库,扫扫院子这种简单易做的小事。

周老爷子平日里待人宽厚,十分体贴人,他有个爱好喜欢喝酒,在忙碌之余,周总理有时也会抽空陪父亲对饮几杯,但这样的次数并不多,大多数时候,还是周老爷子一个人自己喝。

周总理十分担心父亲的身体,也曾多次嘱咐父亲少喝一些酒,面对儿子的嘱咐,周老爷子会笑着点点头。

喝酒时,周老爷子也会注意尺度,但有一次,他喝过了点量,走路要人搀扶,周总理见了,又嘱咐了父亲几句:“父亲,这里人少,大家工作很忙,您喝多了,既伤了自己身体,还要别人照应,这样多不好啊!”

周老爷子深知自己不该多饮酒,没有说一句话,周总理叮咛了父亲几句便也就去忙他的事情了。

虽然周总理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父亲,但他对父亲的关心与想念却从未减少。

1942年6月底,周总理因小肠疝气发炎住进了医院动手术,与此同时,周老爷子因常年奔波,体力不支,身体不是很好,7月9日,68岁的周老爷子病情恶化,高烧不退,7月10日,离世了。

在周老爷子去世后,临时主持南方局工作的董必武和邓颖超、吴克坚、钱之光和童小鹏开会商议了此事,大家考虑到周总理手术不久,身体较为虚弱,他又极重感情,向来孝敬父亲,若是知道父亲离世了,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刺激,不利于周总理病后身体的恢复,为此,大家一致同意:暂不告诉周总理,父亲离世的消息,待他出院后再告知。

图|董必武

就这样,周老先生的灵柩被暂时放在红岩防空洞内。

住院期间,周总理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自己的老父亲,7月6日,周总理还惦记着老父亲的生日,他还曾致信妻子邓颖超:

“原本定在星期六出院的计划还是打破了,因为从开刀起19天,应该是七号或者11号,再过两三天才能出院,也必须是下星期三了,所以我想请你和父亲商量一下,如果他愿意在生日那天请人吃饭,那就不必等我回来,免得他老人家不高兴……”

在收到周总理的来信后,邓颖超特意去看望了老爷子,在看到儿媳来看望自己,他不停地念叨道:“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

邓颖超不想让周老爷子担心周总理,便用善意的谎言瞒着他:“恩来忙,出差了!”

可对于儿媳的话,周老爷子并不相信,在离世前,周老爷子依旧惦念着儿子周总理,他不停地向照顾自己的工作人员询问:“恩来呢?恩来为什么不来看我?”

可周老爷子终究没能等到儿子来看望自己,在老爷子离世当天,周总理才得知父亲生病的消息,为此,他又特意致信妻子嘱咐了一番,信中的细枝末节,再次展现了周总理对父亲的关怀备至与无微不至。

图|周总理

因南方局领导一致决定暂不告诉周总理,父亲离世的消息,直到7月12日,周总理还全然不知,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在12日下午,《新华日报》的雇佣报童在向周总理送报时,因年纪小不懂事,无意泄露了“仓库老大爷死了,现在正忙后事”的话,这让周总理惊觉起来,他意识到父亲出事了,当即决定第二天出院。

7月13日,周总理不顾病体尚未痊愈,提前出院回到红岩办事处,见到妻子邓颖超后,便问及老父。

邓颖超见无法隐瞒,只好据实相告,这时,周总理才得知父亲已经去世三日了,那一刻,周总理失声痛哭,哽咽着质问道:“怎么能瞒我?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也瞒我?”

邓颖超闻言,泪水止不住落下,向周总理认错。

后来,董必武出面向周总理作了解释,并安慰道:“这是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也是组织上决定的。”

周总理不好再说什么,父亲的离去,让他悲痛不已,他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要求为父亲守灵一整夜,直至拂晓。

当天,周总理向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发去电报:

“归后始知我父已病故,悲痛至极,抱恨终天,当于次日安葬。”

图|周总理

毛主席在收到周总理的电报后,当即发去唁电:

“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仁均深切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

这封电报既表达了毛主席与周总理之间的战友情,也表达了毛主席对周老爷子的敬重之情。

当晚,周总理眼含热泪为父亲守灵至拂晓。

7月14日,周总理、邓颖超等在红岩为周老爷子举行了简朴的悼念仪式,然后将周劭纲老先生的灵柩安葬于重庆小龙坎复元寺后面八路军办事处的公墓。

自此之后,周总理便把对父亲的怀念深埋心间。

1960年,淮安县委领导人刘秉衡在去北京前,应周总理要求,将他家收藏在驸马巷旧居里的祖辈影像带去北京。

周总理拿到后一张一张反复观看,并告诉刘秉衡,每一张影像都是谁,看完后,周总理微微蹙起眉头,问道:“怎么没有我母亲的影像?”

说着便陷入了沉思,好一会儿后,周总理轻叹一声说道:“可能是那次在上海遇上顾顺章叛变的紧急情况,我父亲在紧急转移时弄丢了。”

说完,周总理轻轻抚摸着父亲的影像,说道:“我母亲去世后,父亲就一直把我母亲的影像带在身边。”

图|周总理

周总理生前很少同侄子侄女谈到自己的父亲,1974年春夏之交,周总理在即将住院之前,侄子周炳钧前来看望他,这次,周总理主动同侄子提到了父亲:

“我对你爷爷是很同情的。他人很老实,一生的月工资没有超过30块钱,但是他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坏事,而且他还掩护过我。”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

在周总理逝世4个月后,邓颖超交给侄女周秉德,周总理生前常带着身上的一个陈旧的黑皮夹留做纪念。

在翻开伯父的遗物后,周秉德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大约3英寸,由于年代久远,颜色有些泛黄,但却保存地极为完好,一点折损都没有。

照片上,周总理的父亲周劭纲老先生正襟危坐,目光里充满了真诚和善良,在照片的背后则有周总理亲笔写下的四个字:“爹爹遗像”。

图|周总理手书(爹爹遗像)

看着这张照片,周秉德泪流满面,她深知伯父深爱着父亲,但她无法想象,伯父周总理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会从这个陈旧的黑皮夹中翻出爷爷的照片,睹物思人,失声痛哭,作为国家领导人,周总理把对父亲的想念,始终深埋在心底......

2 阅读:64

历史详说官

简介: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