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系列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并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原文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公众号上首发,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
(续前,本篇收束)
种茶与制茶
晋代江州人所有“种茶之习,嗜茶之好”,常常“话茶吟诗,叙事谈经”,至通宵达旦。到了唐代,官府提倡种茶,江州种茶成风。就连白居易在庐山结草堂也以“药圃茶园为产业”。《庐山志》载:“宋,太平兴国中兴庐山例贡茶”。周必大游庐山时,对庐山茶赞不绝口,唱云:“淡薄村村酒,甘香院院茶”。
据《义宁州志》载,宋时,洪州分宁“双井茶”已誉满朝纲。黄庭坚常以家乡“双井茶”馈送高朋,并赋诗苏轼日:“我家江南摘云腴,落隈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他还将“双井茶”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赋诗赞:“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襄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南宋嘉泰四年,隆兴知府韩邈奏曰:“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时岁产茶 228 万斤,双井、黄龙等茶皆称绝品。
双井绿茶 图源:茶友网(编者配图)
九江制茶的历史同栽培茶树的历史一样悠久。传统的制茶工艺精湛,茶叶品名多,品质殊异。如曾被贡品的宁红茶,“加工精细,外形秀丽,色泽乌润,香高持久,叶底红亮,汤色佳良,滋味醇浓。九江的名茶包括庐山云雾、双井绿、宁红、眉峰云毫、攒林云尖、凤凰舌尖、屏峰针尖、白鹤羽茶、龙须茶、鸣山仙茶、九源仙姑等。九江出口的茶叶有红茶、绿茶两种,以红茶为大宗。红茶中又分为红叶茶、红砖茶、小京砖茶、茶末、茶梗、毛茶等;绿茶中也分为绿叶茶、绿砖茶、小珠绿叶、雨前绿叶、绿茶块等。
九江茶叶生产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茶叶开始大幅度下降,从 1924 年到 1933 年的 20 年中,九江茶叶出口下降了将近 4 倍。九江茶叶出口量的直落,正是九江茶叶生产衰败的表现,也是当时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军阀混乱,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等社会经济的缩影,到 1949 年九江解放前夕,九江仅存茶园 3 万余亩,年产量 1 万担。(《九江近现代经济史料》(下集),第 55 页,邓君安、徐英法:《赣北名茶谱》)
庐山东林雨露云雾茶产地 图源:搜狐网(编者配图)
禽畜鱼的驯饲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在距今 7000 年前就已驯化了狗、猪、羊、牛,约 4000~5000 年前已驯化了鸡和马,而鸭、鹅的饲养历史也在 4000 年以上。夏商周三代,家禽和家畜的种类和数量得到明显增长,后世的主要家禽、家畜品种都已具备。(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1 页)宋元时期,南方农田因人多地少,连山地也开垦为农田,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只在农家圈饲部分牛、猪、鸡、鸭等禽畜。喂料方式因地而异,管理十分粗放,生产等量重复。清咸丰十年后,九江开放为商埠,开始出现商品生产的民营畜牧业,牛乳行开设,使九江牛乳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水产养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春秋战国时,九江渔业已有所发展。鄱阳湖渔产尤为称著,有“以渔食犬豕”“饮而不食,刀鱼也,九江有之”的记载。唐代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发现这里的“湓鱼贱如泥,烹调无昏早”。如此的水产资源,亦衍生先进的养殖技术。九江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地,水流和缓,是天然的鱼类繁殖产卵场地,自古以来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鱼苗生产基地。入清民国以来,依然未改。
都昌县鱼苗养殖基地 图源:生态中国(编者配图)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此,中华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中国人民永远结束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地位,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获得了解放的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的人民政权机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等运动,通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查田定产等一系统工作程序,分得了土地。自主地掌握了生产资料的农民们,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得到实惠,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九江的农业,从此书写崭新的篇章。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九江农业史是崔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本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正可体现崔老师的文史功底。全文8000字,故分四篇刊出。
浔阳叙话: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