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到第四题就是关于《明朝那些事儿》哦)
1. 明粉一直坚持大明朝不和亲、不割地,比起满清有着最后的汉民族气节,这是符合史实的吗?作为一个朝代,这样强硬的外交手段是因为什么,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明朝不和亲、不割地,确有其事。但是到了南明的时候,曾经试图割地,比如潞王要割让江南四郡,吴三桂曾经也有过一个南北分治的草案。
明朝的外交政策也谈不上强硬,在明朝初年,北方的北元势力强大;西南, 元梁王在云南拥兵十万, 并暗地与北元势力联络以对抗明朝;东南沿海,海疆不清,饱受倭寇侵袭。此时,明太祖采取的是怀柔政策,他认为:“海外蛮夷诸国, 有为中国患者不可不讨, 不为中国患者, 不可辄自兴兵。” 到了明成祖时期,才不再忍气吞声,比如"防蒙抚藏",主动派使臣去西藏,再比如发动安南战争,使安南由最初的"不征之国"沦为"郡县安南"。明朝前期宫廷外交是十分繁盛的,以郑和下西洋和傅安、陈诚通西域为代表,具有海陆并举,气势恢宏。
总体上看,明朝对周边小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羁縻制度。羁縻制度其实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制度,当地统治者只要承认明朝的权威和宗主性即可。比如,明朝和朝鲜的关系,是宗藩关系的典型代表。
明朝的外交手段,也是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下西洋国库耗费严重,海外政策也有所收缩。到了走向衰落的时候,云南、关西、东北,这样的羁縻之地不得不放弃。
2. 对于一些明粉声称清朝是满遗的朝代,支持清朝的人就是满遗怎么看,这背后是不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结?
不能说支持清朝的人就是满遗,可能说者无心,内心深处并没有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结,不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最好,只是逞一时口舌。
中国民族是不断融合发展的民族,人类的祖先还可能都来自非洲。明粉也未必没有满族的血统。如今,随着科技的发达,统治的触角已经逐渐走进幽谷深山,渐渐,没有与世隔绝之地,随着交流与触碰,族群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就拿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来说,就有一些受满语的影响。
清王朝,也是中原王朝,有康乾盛世的如日中天,也有腐朽衰败的末日黄昏。清朝早在入关之前,尊崇藏传佛教,绥服蒙、藏。同时也接受儒家文化,重用汉官,为入主中原做准备。清朝统治晚期,一些著名的官员反而是汉人,比如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试想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拜占庭帝国的贡献,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清朝的贡献。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词的作者就是满族贵族,纳兰性德;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写得一手好看汉字,也是满族。而如今,清宫剧贡献了很高的收视率(哈哈哈)。
3. 您喜欢明朝吗?明朝的哪些特质值得后人喜爱,还有哪些事情是专属于那个朝代的黑暗面?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特点。不得不说,明朝还是挺有魅力,在清朝崛起明朝衰落的时候,朝鲜是不认清朝为宗主国,而以小中华自居的。可以参见孙卫国先生的《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现代汉服其实很多是模仿明朝的服装,毕竟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便下令“复衣冠如唐制”,“上法周汉,下承唐宋”。因为在元朝的时候,男子都“辫发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
明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宦官多,宦官专权,被派去出使西藏的就是宦官。朝鲜还要向明朝献处女、献宦官。明熹宗时期的太监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4. 对于一些明粉只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就出来说自己是明粉怎么看?《明事》中有没有不符合史实的部分?如果真的想了解明朝,可以通过什么书,或者什么方式?
对这套书有所耳闻,但是并不了解。看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确切地说,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书粉。
历史小说是在非虚构的历史大框架结构之上,夹杂着虚构成分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不符合史实之处。卡尔在《历史是什么》里对“历史”这个概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历史就是和现实不断的对话。这就是说历史虽然真实地发生过,但历史也是人书写的,如果没有那些描述历史的文字,我们无从寻找历史。但是,历史学家们仍然竭尽全力,试图如实直书,根据蛛丝马迹,拨开花繁柳密,还原历史的真相。
《明事》不是严谨的考证,也不是努力精确还原。然而,并不能因此否认《明事》的意义。毕竟有些学术书籍读起来艰深晦涩,而《明事》一书便于阅读,又能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逐渐深入,再去看更多的书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可以渐入佳境。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看《明史》《明实录》这种正史,也可以看看民间的野史。《明季南略》《明季北略》也不错,朝鲜方面的记载有《李朝实录》《燕行录》。此外,五卷本《清朝前史》以古代史料为基础,由偏向明朝的清朝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讲了许多明清之际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