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岁的男性,往往肩负着较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上有双亲需要赡养,下有子女需要抚育,工作中也处于事业拼搏的关键时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加之饮食不规律,极易导致身体出现偏颇。从中医理论来看,此时易出现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的情况。肝胆互为表里,肝经循行经过下焦,当湿热之邪循经下注,侵袭下焦时,便会引发阴囊潮湿、宗筋痿软不起等症状。

这类人群还会伴有口中自觉发苦,这是由于湿热熏蒸,胆汁上溢所致;胸闷不适,感觉胸部憋闷不畅,这是因为湿热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脾气暴躁易怒,情绪难以自控,这是由于肝经有热,扰动肝气,导致肝气不舒;时常感觉肋骨下方有胀痛之感,且在生气时症状明显加重,这是因为肝经布于两胁,肝郁气滞则胁肋胀痛,而情绪波动会进一步加重气滞。
针对这一证型,调理的关键在于清利湿热。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加减。龙胆泻肝丸以龙胆草为君药,其大苦大寒,既能清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助龙胆草加强清热除湿之力;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归肝胆经;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有 “人过四十阴气自半” 的说法。步入 40 岁的男性,身体机能开始逐渐衰退,肾中精气也随之减少,其中肾阴的损耗尤为明显。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当肾阴不足时,无法制约肾阳,就会导致肾阳相对偏亢,虚火内生。这种虚火循经上炎或下注,可引发阴囊潮湿、宗筋功能异常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人群表现为想法繁多,思绪杂乱,难以集中精力,且容易出现心情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身体自觉燥热,口干舌燥,总想喝水,这是阴虚火旺,津液受损的表现。
这个时候调理应以滋肾阴、降虚火为主要原则。可以参考知柏地黄丸加减。该方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知母苦寒质润,上清肺火,中清胃火,下泻肾火;黄柏苦寒沉降,善清下焦湿热。二者与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相伍,具有滋补肾阴,清降虚火。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阳气逐渐衰弱。到了 60 岁,阳气的虚衰尤为显著。阳气在人体中具有温煦、推动、气化等作用。阳气不足时,其气化体内多余水湿的功能减弱,导致水湿停滞,从而容易引发阴囊潮湿。同时,阳气虚弱,无力推动气血运行,会使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瘀滞,进而导致气滞血瘀,影响宗筋的气血濡养,出现宗筋痿软不起的情况。

这类人群还常伴有怕冷畏寒的症状,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感觉寒意阵阵,手脚冰凉,难以暖和过来。腰膝部位酸冷疼痛,活动后症状稍有缓解,但遇寒则加重。此外,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的情况,夜间起夜次数增多,这是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容易拉肚子,尤其是在进食生冷食物后,症状更为明显,这是脾肾阳虚,运化无力的症状。
这个时候,调理应着重温补肾阳。可以参考济生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的基础上,增加了牛膝、车前子。牛膝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引血下行,利水通淋;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全方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但务必牢记,每个人的体质存在差异,对药物的反应和适应性各不相同。在应用这些中药进行调理时,务必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若身体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接受全面、专业的诊疗。毕竟,健康是人生的基石,容不得丝毫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