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大同世界是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江明月好 2022-09-10 23:05:27

我们时常对未来的理想世界充满了各种想像,也对马列给我们描绘的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充满迷惑,但是这样的社会形态早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所描绘。对于理想社会形态,早在春秋时代伟大的儒家圣人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就为我们描绘了。

当时孔子参加完祭祀,带着自己的弟子言偃走在宗庙之内。言偃就是子游,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被称为“南方夫子”。看着鲁国的宗庙,孔子叹了口气。让他感到失望的是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让鲁国成为他心目中理想的样子。

那么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理想的社会形态在孔子看来就是上古大道之行时的社会状态。孔子对言偃讲述了大道之行时的国家治理方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的时代指的是五帝时代,也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治理华夏的时代。

五帝时代还不是家天下的治国方式,社会精英秉持的都是“天下为公”的思想。国家交给筛选出来的贤能之人进行治理,“讲信修睦”,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里的贤能之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贤”,即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另一个方面是“能”,即要有治国的突出才能。国家交给这样的贤能之人治理,才会让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

如果只有贤没有能,那就会成为一个摆设,让国家停摆,社会停止进步;如果只有能没有贤,那就无法避免以权谋私,公器私用。所以选择治理国家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选择不当,国家就会陷入困境,社会就会混乱。那么大同社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孔子对此也进行了描述: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是历代大儒都努力想要达到的一种理想关系,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关爱。每个弱势个体都能在集体中得到周全的照顾,这也是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农民起义时提出的口号。可见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深入人心的,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尤其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这样的社会才会有温度,才会让人安心。但这样的社会也不会自动实现,需要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努力。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需要做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也就是“各尽所劳,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样每个人才能够分享财富。

这需要所有人都形成正确的三观,否则一旦有人只享受不创造,那这样的社会就无法持续下去。这与我们所说的每个人的道德水平都极高是对应的,那就是理想社会中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状态。这样就会形成如下的社会状况:“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也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他所说的大同社会,就是五帝时代的社会样貌,但我们知道那只是孔子对五帝时代的一种想象。孔子把五帝时代和夏商西周三代都称为理想的美好时代,但事实上这都是孔子对那些时代的一种误解。但孔子所追求的大同社会是有意义的,也是现代可能实现的。

大同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天下为公”,这也是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的志向。这与我们的最高理想也有相似之处,也许当我们实现了最高理想,也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社会实现的时刻吧。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孔子虽然知道他的才能不足以实现大同社会,但他还是立下了这样的志向,那我们呢?

2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