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方银行业面临着巨大危机,自美国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因为“系统性风险”的原因陆续关闭后,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动荡和反应。随后美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意图稳住局势。
然而,拜登政府想要灭火恐怕没那么容易。据外媒报道称,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前主席认为,美国银行系统目前正处于“贝尔斯登时刻”,如果政府不继续出手相助,美国银行恐会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所谓的“贝尔斯登时刻”是指2008年次贷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为了缓解其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流动短缺问题,美联储为摩根大通提供融资援助并批准他收购贝尔斯登,但是美国在此事件后对形势产生了误判,低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从而导致后续的局势越发难以控制。如今美国银行面临的窘境会不会重演历史呢?这一点尚未可知,但是其余迹象表面美国的形势不太乐观。据有关报道称,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宣布将美国第一共和银行评级至“垃圾级”。评级的下降反应了国际市场对于美国银行信任度的降低。此外,有消息指出美国还有186家银行极大可能存在和硅谷银行类似的风险。如此看来,美国国内的这场大火可能要越烧越猛了。
前段时间有句话叫风浪越大,鱼越贵。而美国的这把火越大,有的国家就越愁。谈起瑞士,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瑞士军刀,还是瑞士钟表?或者是他永久中立国的地位,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瑞士确立了永久中立国的身份后,瑞士本土就没有卷入任何形式的战争。安全稳定的环境带给了瑞士良好的信誉保证,这就使得全球财富很容易在瑞士聚集。此外,瑞士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瑞士的经济体十分稳定,瑞士的金融体系和银行账户保密制度也很安全。但是,受到美国银行危机的影响,瑞士的金融体系也陷入到漩涡之中。
瑞士联邦政府19日宣布,瑞士信贷银行将被瑞银集团收购。在当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士联邦政府表示,最近的流动性外流和市场波动表明,恢复必要的信心已不再可能。瑞士政府的用词显得非常悲观,而随后瑞士政府迫使双方完成了这笔收购,价格为远低于瑞士信贷银行市值的32.5亿美元。
瑞银集团作为瑞士最大银行去收购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这可能是瑞士监管机构的无奈之举。不过,两大银行巨头的合并可能没有想象之中来的那么轻松。瑞信早前就因为经营亏损和内控不善等问题饱受争议,此外还有大股东表态不会继续投资,外界的投资者对瑞信的信心可以说是大打折扣。瑞银可能也觉得接手会承担较大的风险,便向瑞士政府提出要60亿美元保证金的要求。此外有分析指出如果两家银行实现合并,可能削减约一万个岗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受迫于瑞士政府,不得不去考虑合并方案,但瑞银和瑞信的理念存在很大的分歧。总的来说,瑞银更倾向于自身独立的财富管理策略,不愿承担与瑞信相关的风险;瑞信则希望在获得瑞士央行流动性支持后,争取更多时间来落实转型计划。不过留给瑞信的时间可不多了,有消息称法国兴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在内的多家大型银行,已开始限制与瑞信开展新业务。可以说,瑞士想要扑灭这场大火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话说回来,瑞士有如今的局面,可以说是德不配位的结果。古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瑞士虽然之前因为永久中立国的地位而享誉世界,但最近几年,瑞士政坛做过太多有违德行的事情,就拿两岸统一的事情来说,这本来是中国的内政,容不得他国指手画脚大喊大叫。然而,瑞士的官员却叫嚣称:“如果中国大陆解放台湾,瑞士会和欧盟一起制裁中国,而且会比制裁俄罗斯更狠。”不能忽视的是,这句话里提到了制裁俄罗斯,瑞士对俄罗斯又做了什么?在俄乌冲突中,随着欧盟对俄罗斯的持续打压与制裁,瑞士也紧跟其步伐,截止2022年12月1日瑞士政府冻结了俄罗斯75亿瑞士法郎的资产。如此看来,一向以“中立国”著称的瑞士,已经离中立这个词越来越远了。瑞士如果全面放弃了其百年来的“国本”,背离了“中立国”之路和中立原则,那么瑞士的信誉体系和金融体系可能真的就将付之一炬,瑞士国内的资本也将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加速资本外逃,说不定,瑞士第二大银行的暴雷,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