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在家乡西安成立了终南远眺(西安)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有诸多文化遗产、独特饮食文化和深厚历史底蕴,符合其文化传播理念,“终南远眺”与终南山文化意象契合。终南山南依秦岭,东西绵延 800 公里,贯通关中平原,是古代丝绸之路一部分和佛教传入重要通道,靠近京城,为中国佛教诸宗开创奠定基础。
终南山自古以来即为帝王离宫别苑的后花园,亦是文人墨客优游世外的栖息之所。此外,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有五大宗派发源于此,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佛教圣地。那么,历史上究竟是谁造就了终南山的灵气?除了董宇辉的“终南远眺”,还有我们熟知的“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皆与终南山有关。
现代人对终南山的认知,多源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实际上,在千百年前,终南山远比现在更为闻名。
“终南”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那时周幽王很荒淫,他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入侵,自己也死了,国家也亡了。太子在秦国的帮助下逃过一劫,周王室迁到洛邑,东周开始。周王室把关中赏赐给秦国,因为秦国的南界到这座山,所以叫“终南”。
终南山中有很多道观,香火很旺,一直有“仙都”的称呼,在道教中常常被称为“太乙山”或者“太一山”,这里是道家文化和道教的发源地。
春秋的时候,函谷关令尹喜在终南山北麓建了草楼观,常常登上楼观星望气。他预感有圣人要来,果然迎来了老子,尹喜行弟子礼,请求老子传道,老子传授《道德经》后离开。从这以后草楼观出名了,历代帝王在终南山修建庙观,秦始皇、汉武帝都有修建。魏晋南北朝时,很多有名的道士云集终南山,开创了楼观派。
唐代时楼观派达到鼎盛,因为李唐王室尊老子为先祖,而且楼观派支持过李渊起义,李渊就为其修建宗圣宫并列为皇家禁地,李世民也常来还赋诗。现在尹喜的草楼观没了,只剩清代修缮的老子祠、老子墓,新楼观让这里的香火得以延续。
终南山不光孕育了道家学脉,也让佛教有了立足之地。太乙山有南五台及寺宇,从鄠邑区到蓝田县,有净业寺、草堂寺、华严寺、香积寺等,还有兴教寺。这五个宗派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里占了一半,都在隋唐时期创立且都在终南山,终南山到底有什么力量能让它们在这扎根?
祖庭原本指举行祖奠的厅堂,后来指祭祀祖先的场所,佛教祖庭类似,且与宗派传法世系有关。终南山北麓圭峰脚下的草堂寺是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舍利塔的所在地,被称作三论宗祖庭。在后秦时,这座寺庙被称为“大寺”,到了隋朝,因草苫建筑而得名。
终南山位置很重要,西晋时长安就有佛教徒传法,外籍高僧云集,长安成为世界性的译经中心。后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澄玄堂译经十二年,宣传“缘起性空”的学说,推崇三论。唐初僧人吉藏创立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初祖,鸠摩罗什归葬草堂寺后,该寺成为祖庭。鸠摩罗什圆寂后舌头不化,舍利塔前长出莲花,他的故事让草堂寺名声大噪,有助于三论宗发展和大乘经典传播。建德三年,北周武帝灭佛,译经工作中断,部分僧尼逃到终南山避难,静蔼法师等人在此研究佛经。
当时隐居在终南山的僧众期望有宽松的环境,以幽林深谷作为道场来讲学。在法难时期,静蔼法师等人选择了终南山而非南方。王维的诗中称终南山靠近帝都并且延伸向中亚。避难时,静蔼为僧众讲授包括难懂的《华严经》在内的诸多经典。《华严经》传说是由龙树菩萨从龙宫带来的,实际上是由“文殊”和“菩萨”的经典集成,在灭佛期间成为僧众的“精神食粮”。
隋文帝称帝后支持佛教,虽然下令让山僧入京,但静蔼的门人向往幽林,文帝做出让步,允许在终南山讲学。静蔼讲学的地方发展成了至相寺,建于 595 年前,环境清幽,建成后成为研习《华严经》的地方,吸引了年轻僧人。杜顺和智俨也来到这里,杜顺 18 岁出家跟珍法师学禅定,在甘肃庆阳及陕西关中活动,后来到至相寺可能短暂停留,没有久留习经就云游终南山教化僧俗了。
在民众心中,杜顺被视为神僧,其感通能力传至京城,引来唐太宗关注。唐太宗生病,杜顺建议大赦天下,病愈后赐其“帝心”法号。杜顺著有两部著作,提出“法界三观”,为华严宗建立哲学框架。其弟子智俨、法藏、澄观等不断弘传华严教法,使华严宗得以建立并站稳脚跟。贞观十四年,杜顺圆寂,舍利葬于长安城南樊川的华严寺。华严寺位于终南山与长安城之间,孟郊曾登楼作诗描绘其宛若仙境,能感受终南山的雄伟气概。
登上华严寺的高楼,目光所及之物产生联系,此时也体现了华严学说的包罗万象。从华严先贤搭茅蓬讲学,到至相寺、华严寺的营建,这个过程包含着华严经学的变化。魏道儒先生表示,华严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的转变。华严经学尊崇域外华严原典的教义教旨,而华严宗学是中国化的华严学理论,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背景。
据学者统计,安史之乱前,终南山集中 21 所佛教寺院,是当时佛教寺院最多的名山。这得益于隋唐统一、朝廷支持及终南山的包容。终南山如熔炉,使三论宗等创宗立派,让印度佛经转化为中国人接受的新思想,佛教在华开枝散叶,终南山无愧为佛教祖庭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