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平衡内外矛盾,缓和民族关系,康熙朝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宋黎说历史 2023-07-18 12:53:57

民族政策是康熙国家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康熙王朝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识事物水平在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是统治阶级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是统治阶级适应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

康熙的民族政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从整体上看康熙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令人惊叹的成就,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第一、关于调整满汉关系的政策

清王朝内部存在一个主要的民族矛盾---满汉矛盾,清朝满族贵族凭借权势,通过多种手段,采取强制措施,占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由此积怨颇深,由满族贵族所制造、扩大和激化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

以民族而言,满族是统治者,但是落后文化的代表,汉族是被统治者,则是相对先进文化的代表。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很少的满族人,要吸收大量的汉族文化,使八旗人员大量汉化。

所以,满汉交往与融合,成为满汉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论述康熙政策中,对清王朝前几个皇帝政策的继承、变通和创新,系统总结康熙满汉政策的具体内容,探索其作用和影响,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对进一步丰富康熙的国家政策体系的研究做一点贡献。

第二、关于治藏政策

综观清朝从康熙年间开始推行的对西藏地方管理体制的调整,更高层次的体现国家主权在边疆地区强化的权力地位。只有客观、全面、深入地揭示这一历史演进,才能充分认识到康熙时期清朝治藏政策的不断推进、巨大成功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军事上平定葛尔丹及准葛尔,对治藏体制进行大调整,最终建立以第七世达赖喇嘛和清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鹰伦共同执掌地方政权的新体制。

笔者认为作者很成功地阐明了清朝康熙政府,如何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藏区直接管理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原因,很细微地分析了每一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全面了解清初治藏政策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很有裨益。

在《清朝对青海、西藏的设治和经营》中按时间顺序记述从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六十年之间与西藏的和战以及在西藏直接设官办事之政策。作者把康熙朝对西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看作是是清朝处理边陲民族地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清朝前期包括康熙朝的不断努力,釆取的有力措施,稳定了两地的局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第三、关于治蒙政策

吴振平、海棠的《清朝对蒙古地区的治理原则探微》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康熙对蒙古地区的政策,一方面是赋予其一定的自治权力等方法团结蒙古民族,即通过不改变蒙古社会风俗,推崇蒙古人所信奉的喇嘛教,笼络和利用蒙古上层分子,承认蒙古为“君国子民”;

另一方面根据中央集权的需要,采取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硬性措施加强对蒙古的控制,防止民族分裂与民族独立:如在中央设理藩院,对蒙古行使统一管辖权;在蒙古地方设军、都统、大臣,对所辖盟旗就地实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设盟建旗将蒙古人民紧紧地束缚在各自的土地上,禁止外出经商、旅行。

作者归纳了康熙采取的“宽猛互济,恩威相加”的政策,但笔者对此缺少自己的评价,淡化了其政策的政治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康熙对蒙古政策归结为清朝强大实力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的产物,是历代统治阶级对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对清朝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以来对蒙古政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也与他好学、躬行、恤民、尚仁的品格,与蒙古族祖母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母后仁宪博尔济吉特氏的教育、影响、牵制有关;肯定了其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人留下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历史借鉴。

0 阅读:8
评论列表
  • 2023-07-22 20:23

    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犬羊之下,盗憎主人,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惟我皇汉遗裔,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降及有明,遭家不造,蕞尔东胡,曾不介意。 遂因缘祸乱,盗我神器,奴我种人者,二百六十有八年。凶德相仍,累世暴殄,庙堂皆豕鹿之奔,四野有豺狼之叹。群兽嘻嘻,羌无远虑。慢藏诲盗,遂开门揖让,裂弃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归,重以破弃。是非特逆胡之罪,亦汉族之奇羞也。幕府奉兹大义,顾瞻山河,秣马厉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势未集,忍辱至今。天夺其魄,牝鸡司晨,块然胡雏,冒昧居摄,遂使群小俱进,黩乱朝纲,斗聚金璧,以官为市,强敌见而生心,小民望而蹙额。犬羊之性,好食言而肥,则复有伪收铁道之举,丧权误国,劫夺在民。愤毒之气,郁为云雷。由鄂而湘而粤而川,扶摇大风,卷地俱起。土崩之势已成,横流之决,可翘足而俟。此真逆胡授命之秋,汉族复兴之会也。

宋黎说历史

简介: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