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他一生以汉臣自居,不肯支持曹操篡位?

墨初写史 2025-01-19 14:52:41

公元212年,彼时刘备才刚刚踏入蜀地,而孙权也恰在这个时候将都城迁至南京。就在同一时期,在曹操那边,同样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了!

三年前,赤壁之战曹操虽战败,可其整体实力并未遭受多大损耗。一年多前,曹操亲自出征关中,一举打垮关中诸多将领,从而将关中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此后,曹操帐下的夏侯渊又带领军队去平定凉州,成功稳住了关中的西线局势。

就这样,在这一年的时候,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地带,已然全部都处在曹操的掌控之下了。

因此,在这一年的时候,曹操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抉择。

汉献帝在他的逼迫下,不得不准许其“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仅仅过了没几个月时间,董昭等数位大臣便提出建议,要让曹操晋升为国公,并且加封九锡之礼。

在此之前,曹操还仅仅算是一位权臣罢了。然而在其获得了那些特殊待遇之后,他企图篡取皇位的野心,已然是暴露无遗,再明显不过了。

然而就在曹操收获这些荣耀与头衔之际,原本身为曹操帐下首席谋士的荀彧,却明确且坚决地表达了反对之意。

更让人觉得惊讶的是,没过多久,荀彧就在跟着曹操南征的路途当中,因抑郁而离世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荀彧乃是自行服下毒药结束生命的,其目的在于借此来抒发对曹操的愤懑之情。

那么,身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缘何不支持曹操篡位之举呢?荀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又是凭借什么得以成为曹操的头号谋士的?而最终他又为何会与曹操走向分道扬镳的结局呢?

我们不妨从荀彧本人开始来讲这段历史。

荀彧身为读书人,其家世可是极为显赫的。要知道,他的祖上可是先秦时期声名远扬的荀子呢,就这出身,那真的是相当厉害啦。

东汉后期之时,荀家传承至荀淑这一代,而荀淑正是荀彧的祖父。

荀淑颇具才华,其品性亦是无可挑剔,故而曾广受世人赞誉。在士族集团里,即便是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那几位身为士族领袖且能官至三公的官员,也都对荀淑怀有深深的敬佩之情。

除了自身具备优良的品性之外,荀淑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便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极为擅长。他在培养子女这件事上很有一套,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将孩子们教导得很好,这也成为他为人称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荀淑对其八个孩子影响深远,这八个孩子日后皆成长为极为出色的人才,被外人称作“荀氏八龙”。此后,荀家这八兄弟先后都进入仕途为官,在东汉的士族群体里,由此积累并建立起了极为深厚的人脉关系。

这件事对荀彧后续个人的发展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在荀彧的人生轨迹里占据着关键位置,深刻影响着他之后所经历的诸多事宜以及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是其人生历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待到荀彧长大成人之际,东汉王朝已然步入末期。恰是荀彧初涉仕途的那一年,董卓率军攻入洛阳,紧接着,天下便陷入一片大乱之境,各方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在那一年的时候,荀彧仅仅只有27岁而已。

对一个初涉官场就遭遇乱世的年轻人而言,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坏消息。但荀彧这人相当厉害,即便身处乱世,他也特别善于从中去寻觅机遇呢。

后来,于诸多乱世枭雄里,荀彧逐一打量了一番,最终把目光落在了曹操身上。彼时曹操实力颇为弱小,手下仅有部分军队,连实际掌控的地盘都没有呢。相较而言,同期的袁绍可要强大得多了,哪怕那些州牧、太守,也都在实力上远超曹操。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荀彧出人意料地恰恰选择了曹操。在诸多可选项之中,荀彧没有选其他人,偏偏就把曹操作为了自己所追随之人,这一选择在当时的情境下,或许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但确实就是他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时光当中,荀彧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着曹操,自始至终未曾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迟疑。其追随之心极为笃定,在这漫长的二十年里,始终如一地陪伴在曹操左右,未曾出现过任何摇摆不定的情况。

荀彧在追随曹操之后,其主要承担的工作大体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荀彧致力于协助曹操,为其精心制定并规划各类战略方案。荀彧身为顶尖谋士,在思索战略相关事宜时,总能给出契合的解决之策。故而,曹操所经历的数次重大决策当中,荀彧几乎每次都参与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二,荀彧的内政才能堪称极为出众!并且曹操对其极为信任,每逢曹操率军出征之际,后方的诸多政务,曹操都会径直交由荀彧去负责打理。由此可见,对于曹操来讲,荀彧差不多就等同于张良与萧何这两人优点的集合体。

其三,荀家在当年有着颇为广泛的人脉关系,如此一来,荀彧于士族之中便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凭借这般关系,荀彧着实为曹操招揽到诸多人才。像被后人誉为鬼才的郭嘉、创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还有官至一州长官且最终为曹操献身的严象、韦康等皆在其中。

当然,司马懿这个人也是存在的。他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颇为关键的角色呢,而且最后是他篡取了曹魏的天下,其种种作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后人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常常提及的重要人物。

总而言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荀彧始终是曹操最为得力的帮手。有荀彧在,曹操才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外出征战。至于后方涉及的后勤补给、内政打理、官员选用等等诸多事宜,曹操基本上都无需过多费心。

荀彧的故事,真要细细说来,怕是能说上大半天呢。但要是详细去讲他的那些事儿,这故事可能就会稍显乏味了。为啥呢?因为荀彧是个谋士,属于内政型人才,如此一来,在他的大部分故事当中,他都没办法成为主角啦。

再者,荀彧所处的地位颇高,其相关故事差不多贯穿了曹魏集团在前期的整个扩张历程!要是打算把荀彧的故事详尽地讲述一番的话,那这可就等同于要将曹操的故事完完整整、从开头到结尾细致地讲上一遍了呢。

总而言之,在最初的二十年岁月当中,曹操每往前迈进一步,荀彧便也会同步跟上一步。待曹操出任丞相一职后,他依旧没有忘记荀彧,而是径直将荀彧提拔至三公之位,其地位仅仅排在自己之下。

然而,恰恰是自曹操出任丞相那一日起,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便悄然萌生出了一些细微的裂痕。

由于双方所追求的目标,已然出现了差异。原本可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有着共同的期许,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或者某些情况的发生,如今双方各自怀揣的目标已不再相同,出现了不一样的走向。

荀彧对曹操的追随,与历史上诸多从龙之臣全然不同。在历史长河里,不少人选择追随一位枭雄,其最为关键的缘由,便是企图通过跟随此人,去建立一番丰功伟业,进而打造出一个崭新的朝代,而荀彧却并非如此。

然而荀彧却是与众不同的。

自始至终,荀彧所追求的目标,压根就不是跟着曹操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朝代。即便他心里很清楚,要是曹操当真建立了新朝代,那他必然能在朝中位居极高之位,尽享荣华。然而,这等极具诱惑之事,对荀彧而言,却是丝毫没有吸引力的。

荀彧内心真正怀揣着的理想,自始至终仅有一个罢了,那便是平息纷飞的战乱,使得整个天下再度回归到安稳平定的状态之中。在那时众人的认知里,荀彧所追寻的这一目标,其实还有着另外一个称谓,也就是匡扶汉室。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要是追随曹操去建立一个新的朝代,难道就没办法平定那纷纷扰扰的战乱,进而让天下再度回归到太平盛世的景象吗?真搞不懂荀彧啊,他怎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想法,与曹操携手一同朝着那个方向前行呢?

现代人着实很难理解这个问题,毕竟我们并非生活在那个时代嘛。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等等都不一样,所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以我们如今所处的情境而言,确实是难以真正明白其中深意呢。

简而言之,这实则牵扯到王朝正统性的事儿。要是曹操能够篡位成功,那就表明老刘家的传承就此中断了。回顾之前的历史便知,老刘家传承上一回出现中断,正是王莽篡汉之时,而其后的发展结果,大伙也都清楚得很呐。

在那时人们眼中,东汉后期的朝政已然烂得不可收拾,皇帝也表现欠佳。不过在他们看来,起码当时那套统治系统还能够正常运作起来。要是换个姓氏的人来当皇帝,极有可能会重蹈王莽当年的覆辙,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混战局面呢。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站在荀彧的立场去考量,我究竟出于何种缘由要追随着你去干那篡位谋逆之事呢?

倘若我选择追随你去谋篡那皇位,那么我便能达到位极人臣的地步,我的家族也会成为最顶级的士族。可即便我不跟随你走这条路,就当下而言,我同样已经位极人臣了,我的家族也依旧是顶级士族。

与你一同参与篡位之事,除了会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落下个篡位的恶名,还能有啥益处可言呢?

在荀彧的心里,曹操若能如霍光那般,秉持忠诚辅佐汉室,那是能够被他接受的;即便曹操行事风格类似梁冀,或许荀彧也还能勉强容忍。然而,有一点是绝无可能被荀彧所允许的,那就是曹操效仿王莽,行篡汉谋逆之事。

现代人难以理解这样一种思想。毕竟现代人所知晓的历史涵盖了三国之后的一千多年,期间王朝更替频繁,在他们看来,改朝换代实属平常之事。可在当时荀彧的视角下,改朝换代却是他完全无法接受的状况。

总而言之,自曹操自行担任丞相起,双方所追求的目标便出现了分歧。也正因如此,当曹操打算任命荀彧为三公之时,荀彧态度坚决地推辞,不愿接受这一任命。无论曹操怎样劝说,荀彧都丝毫不为所动,不肯领这份情。

然而很明显,即便荀彧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与想法,可这也未能促使曹操去改变他原本的念头。

五年过后,时间来到公元212年,曹操在权势之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彼时,他成功地从汉献帝处获取到了极为特殊的权力,即“参拜不名、剑履上殿”,这无疑让曹操的地位越发尊崇,权力也更显厚重。

在汉朝的历史长河中,汉初的萧何乃是首个获得该项权力之人。萧何被评定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后,便得到了刘邦给予的这种待遇。起初,这大概仅仅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恩赐罢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后来,它却演变成了历代权臣所必备的一种标配。

故而自东汉起,诸多士族大臣即便具备获得这般待遇的资格,往往也会予以推辞而不接受。究其缘由,乃是他们对自身的名声有所顾虑,不愿让外界之人产生自己是个权臣的看法。

然而在当下,曹操已然接受了这样的待遇。

发展至此,曹操与荀彧二人在理念方面,已然出现了根本性的差异。

于是在接下来的情形中,当董昭等一批人带头劝说曹操进爵成为国公,并且加封九锡之际,荀彧对此展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反对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坚决抵制这样的提议。

曹操本打算做这件事,然而荀彧对此持强烈的反对态度。面对荀彧如此坚决的反对,曹操即便心中或许有不甘,但也只好暂时将这件事搁置起来,不再继续推进下去了。

然而很明显,荀彧所提出的反对意见,使得曹操内心之中不由得产生了矛盾之感。

在这个时候,曹操被逼得不得不去正视一个难题,那便是:要是荀彧不站在他这边支持他去篡位的话,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曹操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举措才好呢?

需明确一点,荀彧与其他大臣存在明显不同哦。曹操对荀彧极为重用,在这之前,曹操手下众多官员,大体上皆是经由荀彧所任用的。那么要是曹操执意篡位的话,荀彧会不会联合这些由他任用的人,干脆起来造反呢?

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哪怕就只有那么一丝丝的可能存在,对于曹操而言,这个风险他也是决然不敢去冒的,毕竟哪怕再微小的风险,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呢。

倘若最坏的情形真的发生了,在荀彧表示反对之后,各地的官员便会接连站出来反对。如此一来,曹操所建立的统治将会全然崩塌,其威严也会丧失殆尽。说不定就连当下所担任的丞相之位,对他而言,往后也会变得极为难做了。

荀彧这般情况,最妥当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将其彻底除掉。要知道,荀彧此前可是给曹操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而且在曹魏集团内部,还有众多官员是经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在这种情形下,要是真对他痛下杀手,难道不会由此引发一场极为浩大的政治风波吗?

曹操不得不去面对这些问题。

于是在此之后,历史长河之中便出现了一件极具争议性的事情。

在荀彧对曹操获取九锡待遇一事表示反对后,时间没过多久,曹操便开启了南征孙权之行。以往的惯例向来是曹操外出打仗时,荀彧会留在后方负责镇守。然而这一回,曹操却做出了不一样的安排,他要求荀彧前往自己的家乡谯县,去完成劳军的任务。

并且在此之后,待荀彧前来,曹操并未让其返回,而是径直将他留于军中。

之后,曹操亲率军队朝着南方进发,目标是征讨孙权。而荀彧呢,被曹操一同带往了前方,最后在寿春这个地方被安置了下来。

而后,荀彧于寿春离开了人世,因病而逝。那曾经为诸多事宜尽心竭力的荀彧,终究没能抵御病魔的侵袭,在寿春这座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诸多让人追思的过往。

《后汉书》里是有相关记载的,当时曹操给荀彧送去了一个空盒子。荀彧在收到这个空盒子后,就在当晚选择了服毒自杀,这件事在相关记载中有着明确的表述呢。

荀彧自尽后不久,曹操便正式获封魏公之位,同时加赐九锡。此后,又进一步进封为魏王。

荀彧于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当中,实属极为特殊之人物。其一面助力曹操开疆拓土,为曹操成就霸业贡献颇巨。而另一面呢,当曹操意图篡位之际,荀彧却展现出极为强烈的反对态度,其立场在这两件事上截然不同。

并且,荀彧所体现出的,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情况,实际上是代表着那个时期诸多人士所秉持的态度呢。

人们能够认可曹操作为权臣而存在,可要是曹操妄图篡位的话,这是大家所无法接受的。在众人心里,曹操行使权臣之权尚可被容纳,但一旦涉及到谋篡皇位之事,那便是逾越了众人所能接受的底线了。

倘若我们对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较为熟知的话,便会晓得:自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昌起,直至其离世,在这一时期,曹魏内部的叛乱就未曾间断过。特别是在曹操出任丞相之后的那几年里,更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叛乱以及谋反之类的事件。

或许这些人的想法,同荀彧是一致的。

他们内心所期盼的,乃是曹操能够担当起匡扶汉室的重任,成为一名忠心耿耿的良臣。他们可不希望曹操走上篡位之路,进而建立新的政权,去当那谋朝篡位的皇帝呢。

或许恰恰是由于这些人的抵制反对,致使曹操直至生命终结,都未曾真正登上皇帝之位去称帝。可以说,正是那些反对的力量存在,让曹操在其一生当中,始终未迈出称帝这关键的一步,直至最后离世也未改变这一状况。

0 阅读:7
墨初写史

墨初写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