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陕甘回乱是一段令人痛心的一页,这场惨烈的战乱波及了广袤的陕西、甘肃等地区,夺走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生命。而在这场乱局中,左宗棠作为当时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军事才能和人道主义精神,为平定叛乱、挽救生灵、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陕甘回乱的复杂性和悲惨性也使人们反思当时的种种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对于历史教训的汲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原本总人口为1300万的陕西
死亡了466万人
其中关中地区的人口损失了多达45.8%
原本1945万人口的甘肃、青海与宁夏共计死亡1455万人
其中原有280万人的平凉府
死亡高达249万
原有141万人口的庆阳府
死亡高达128.7万人
动乱的历史背景
在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地区的官僚对当地民众实施了沉重的田赋附加,导致了陕甘民众的巨大压力。
清代的田赋附加始于康熙六十一年,起初只是征收一定额度的额外赋税以供政府办公和官员津贴之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附加税的征收规模不断扩大,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已经达到了正规田赋的160%。
此外,陕西地区还存在着农民必须缴纳多种“样粮”、“土粮”等名目的官田租税,导致了农民的负担沉重。
西北地区自清代以来一直战事不断,清政府发动了多次战役,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这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需要筹措大量军费来维持国内的稳定,加剧了赋税和徭役的压力。
陕西地区在回民暴动之前就已经爆发过两次农民运动,这显都示了当地民众对于负担沉重的税收和苛刻的徭役的不满。
而且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地区一直以来是清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各种战事的不断发生,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压力加重,这导致了对陕西等地的赋税负担更为加重。
陕西地区被视为“饷源所在”,清政府在此地筹措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以支持对内外的军事行动。
在此背景下,陕甘回乱爆发的原因复杂而深刻。
一方面,官僚对农民实施沉重的田赋附加,使得农民生活负担沉重,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清政府需要大量的军费用于维持内外的稳定,而西北地区成为了支持军事行动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且回汉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文化、宗教和经济摩擦。自元明清三朝以来,随着回民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逐渐增多,他们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据统计数据显示,到了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回民人口估计达到200万左右,占陕西总人口的14%多。这一庞大的回民人口群体与当地汉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导致了双方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政府在处理回汉之间矛盾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待。在许多事件中,政府官员往往偏袒汉族,对回民采取苛刻的措施,加剧了回汉之间的对立。
例如,在一起普通的刑事纠纷中,化州知州的草率判决和不公正对待引发了回民的愤怒。当地知州错误地认定回民为太平天国的间谍,进而血洗回民村庄,导致了回汉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和屠杀。
而在有些地方
回民甚至不能走汉人的路;
不能进汉人的村子;
不能在汉人的集市上做买卖;
尽管在之后动乱初期,政府官员曾试图调解回汉双方的冲突,但由于其之前不公正的处理方式和错误的决定,导致了和谈的失败和局势的失控。
陕甘回乱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既有回汉之间长期积累的文化、宗教和经济矛盾,也与政府在处理回汉问题时的区别待遇密切相关。
政府的不公正和错误决策加剧了动乱的发展和爆发,使得原本可以通过调解解决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屠杀。
这一段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动乱的开端
咸丰十一年(1861年),陕西8籍汉族官员、工部侍郎张芾受命回陕西办团练,希望通过劝谕与安抚缓解回汉之间的矛盾。
然而,他的善意却遭到了回民的激烈反对。
当回民领袖任武集结数千名回民包围油坊街,将张芾及其随员掳至仓头镇并肢解时,陕甘回乱的火种正式点燃了。
张芾之死给陕西、甘肃的汉族官僚带来了极大震动。
他作为一品大员,素有镇压太平军的经验,其被杀消息使得政府官员对回民的态度更加警惕。
巡抚郑瑛棨在得知张芾被杀后,向朝廷请求增兵入陕压制回民的叛逆行为。然而,政府的镇压并未奏效,反而激怒了回民武装,导致了回民在1862年6月底围攻陕西省城西安的事件的发生。
随着回民武装的发展,陕甘回乱迅速蔓延。
1862年,各地回民纷纷起兵,包括回民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在甘肃境内的起义,以及哲合忍耶派教主马化龙在金积堡的起义。
政府对抗回军的行动屡屡受挫,例如多隆阿进兵陕西遭到回军击败,清廷不得不再次派遣胜保入陕。然而,胜保被回军击败并谎报战况,最终被解职。多隆阿虽然在陕西取得一些胜利,但在1864年因受伤而去世。
回军的攻势愈演愈烈,夺取了固原城、平凉府城、宁夏府城、灵州城、巩昌府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城市毁坏。其中,回军在固原城内屠杀了二十余万人,“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二十余万人”。
在平凉府城屠城后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在宁夏府城屠城后“汉民、十余万被屠殆尽”。
回军的暴行令陕西、甘肃等地的汉族人民备受摧残,使得陕甘回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悲惨篇章。
左宗棠治乱
1875年左宗棠进入新疆。
新疆地势广阔,人口稀少,但在战乱中,人口锐减。
1861年,乌鲁木齐地区有18.4万人,到了1880年只剩下了6万;
吐鲁番原有人口1.9万,到了1880年只剩下了0.2万;
哈密原有人口1.4万,到了1880年甚至只剩下了0.1万。
这些数字反映了战乱对新疆人口的巨大伤害,无辜平民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遭受了莫大的苦难。
对于左宗棠在这场战争中的行为,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评价。
有些学者和小说家将左宗棠形容为镇压回民的屠夫,因为左宗棠的军队在战斗中杀了大量的回民。
然而,如果仔细查看历史,就会发现左宗棠的作为在当时的情境下是必要的。
左宗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了回民的生存权利。
他采取了迁徙回民的政策,将投降的回族安置在了甘肃宁夏一带,挽救了众多回族同胞的生命。
他还尊重回民的宗教习惯,允许修建清真寺,并重视回族子女的教育问题,兴办了免费学校。
左宗棠甚至为解决回民面临的生存问题,采购了铜锣,免费发给回民用于驱赶野猪,展现了对回民生活的关心和支持。
他努力推动回民在社会中的融合和发展。他通过安排专门车辆、解决长途跋涉困难等措施,帮助回民安置并提供各种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资,促进了回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左宗棠对回军的实力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了解到回军在组织上较为松散,指挥系统不够严密,因此他决定采取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策略。
他派遣各路军队分别从陕西、甘肃等地入侵回军的势力范围,打击其后方基地,削弱其战斗力。
左宗棠在军队建设和装备方面下了巨大的功夫。
他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纪律,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素质。
同时,他还引进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如火炮和远程火器,使得自己的部队在火力上具有明显优势。
除此之外,左宗棠还注重政治和民间工作的开展。他采取宽严相济的政策,对投降的回军宽大处理,同时严惩叛逆分子,以儆效尤。
他还积极开展民间工作,加强了与当地汉族人民的联系,争取民心,孤立回军。
在作战过程中,左宗棠精心策划,果断指挥,屡次打击回军的要害部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他率领部队奋勇作战,亲临前线指挥,鼓舞了士气,赢得了军民的信任和支持。
最终,左宗棠在数年的艰苦奋斗后,成功地平定了陕甘回乱。
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人民情感的支持,为中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些人将反人类的大屠杀称之为革命;
一些人则在埋怨左宗棠未能斩草除根。
这些人甚至还不如100多年前的西安
人民有理性
当汉回两族人在其他地方互相大屠杀的时候
西安城内仍然有着2万多做买卖的回民
也没有被汉人屠杀
只是在混乱的时候不允许离开西安城而已
“不论汉回,只分两匪。”
左宗棠在100多年前说过的这句话。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至今读起来仍然有着强烈的警示意义
陕甘回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血泪和痛苦的历史事件,它让无数家庭破碎,百姓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然而,在这场战乱中,左宗棠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挽救生灵、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尊重回民的宗教习惯,允许修建清真寺,还重视回族子女的教育问题,致力于回民的安置和生活保障。尽管战乱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无辜生命的损失和各种不公正待遇,但左宗棠的努力和奉献,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曙光和希望。通过对陕甘回乱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与和谐。愿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创美好的未来。
山高人为峰
狗日的外来极端宗教该死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beyond
西安城内、宝鸡城内仍有少部分回民。 陕西整体少民比例相当小了,可以把这些回民遣到临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