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仲兵
一、 “敲锣救母”
2月8日疫情重压之际,武汉女子李丽娜因母亲患新冠肺炎无法住院救治,遂立于高楼窗外危台之上,不停击打钢盆,竭力呼喊求助。恰有对面友邻以手机录之,次日将该视频曝光,引关注,其母赵巧英住进汉阳医院,李丽娜感染后住进方舱医院。
3月,母女二人均治愈出院。
每忆及此,赵巧英称,女儿敲的是家里的洗菜盆,现在还在用,就算用烂了、用破了都不会丢,它是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她还表示,今后想做一些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对她的帮助。(摘自:新京报)
入选理由:行为独特,情结紧张,偶然中之必然。
场景:危台、钢盆、呐喊、友邻、爆光、网络。
隐喻:紧张、压抑、孤独、绝望、挣扎、转机。
评价:
1、以盆为锣,这件传家宝,也是中国抗疫象征,应申报为纪念品。
2、亲人相伴,邻里相助,真好。
3、对拍、发视频的好邻居,强烈要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或“好邻居”称号,而非以方方式的“揭伤”、“撒盐”论处。
4、关键时刻不惜一捕:人不自救,何人助之?
二、“孤童伴祖”
2月24日,十堰社区排查疫情,发现某户七岁男孩独自陪伴死亡多天的爷爷。男孩称爷爷不让出去,外面有毒,以饼干维生。
场景:空室绝户、灰暗阴沉、死寂悲怆。
隐喻:懵懂、压抑、绝望、渴望。
评价:
1、有没有更多七岁男童未能发现?
2、坊间盛传的打工父母,何时归来?
3、灾难生存常识训练从头抓起。
4、建立灾难生存物品生产、贮存机制。
三、“指灰认父”
4月4号,武汉汉口一8岁孩子,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到殡仪馆认领父母骨灰。
入选理由:主配角倒置,人群死寂子懵懂,奉灰认父心茫然。
场景:殡仪馆、骨灰盒、死寂悲怆。
隐喻:压抑、绝望、反思。
评价:
1、虽有定论,仍需追问:是不是新冠孤儿?
2、有多少新冠绝户人家?
3、8岁年纪,这一幕将成其人生伤心一刻。
4、暂抛“新冠孤儿”和“监护缺失儿童”之争,该群体心理辅导,教育成长,后续进展如何?
5、有多少类似儿童?需不需要民间收养?
四、社区自救真空下的“一场乱仗”
1、另一种群体免疫:拼运气
所谓“新24孝”,实与传统孝道无关,不无调侃之意,却与现代社区基层自治的社会架构直接相关。这才是真命题!
其中,“敲锣救母”无非关键时刻人性使然,急中生智,救母也救己;“孤童伴祖”无非懵懂中无所适从,且有惊无险幸免于自闭而亡;“指灰认父”则外因相加,认灰为父罢了。除“敲锣救母”主动自救外,“孤童伴祖”纯属被动等死节奏,而“指灰认父”,逝者则死不瞑目。
后两例还涉及“新冠孤儿”问题,但“孤童伴祖”一例被指有父母外地为工,奈何父母情况人皆未知,后续了了;“指灰认父”甚至从无相关交待,惟在“监护缺失儿童”名义下,消失于抗疫形势一片大好的无孤论中。4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网:“疫情期间400名儿童成为孤儿”?民政部回应:没有一例。---说实话,这回答过于绝对。
文中所列三例旨在表明,官办社区有其统一、整合、集中优势,却也存在粗强有余,精细不足的劣势。在强制隔离面前,邻里联动互助机制缺失,社区业主间形同生存孤岛,守望相助沦为见死难救,倒逼花式自救或坐以待毙,也即:拼运气,比命大。
2、社区是抗疫主角,主人去哪了?
在高级领导视察时高喊“假的”事件,已证明社区治理产权人缺位后的种种黑幕尚待揭开。这也让人为业主的勇敢捏一把冷汗:要不是高级领导、正好听到、严格要求等必要条件齐全,会不会成为“孝感近百人小区聚集事件:煽动者已被批捕”这样的个人负面典型而遭严厉查办?
至于与“敲锣救母”几乎同时发生的那位上吊自绝者(好像后来还有一位),当时确有议论,不幸后来无人关注,只能存疑。如真,则更若冷风飘尘憾离苦世了。
4月11日的《中国慈善家》2020年第2期报道称:封城两个多月,社区是疫情中的第一道防线,缺乏“作战”经验的社区在突发重大卫生事件面前措手不及、濒临溃败。无物资、无经验、无对策,不堪回首的两个多月在精疲力竭的社区工作人员看来像是“打了一场乱仗”。
这报道,判了现有模式的死刑。
这场难言胜利的灾难最需反思之处是:本应有所表现的社区自治,却拱手让于它治,社区业主的权利和责任毫无体现,于是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乱仗”。可是,最终为大炮打蚊子和张飞绣花式的资源错配买单的,却仍是它治下的业主诸民。
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