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韶华:才情初绽与情定清华】
(一)童年条件优越,才情开始显现
1911 年,杨绛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出生,之后搬到了江苏无锡。她的家庭文化氛围很浓,父亲杨荫杭是有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和律师,母亲也是个才女。在这个满是文化气息的家里,杨绛从小就看到了父母恩恩爱爱的样子,也在父母的疼爱和影响下长大。
她老是陪着父亲,拿父亲用秃了的羊毫笔来练字,学习成绩挺不错。在振华女校上中学后,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东吴大学直接免试录取了。那时候的她,日子过得安稳又美好,对未来的想法单纯又质朴,盼着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拥有一份相伴终生的爱情,在家乡周边当老师,和家人一起快乐地生活。
(二)在清华碰到知心人,爱情之路就此展开
然而,动荡的局势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东吴大学不能正常开展教学,杨绛前往北方借读以继续深造。在清华的校园里,她在文学方面初露锋芒,她的散文《瘦小印》被朱自清称赞是优秀的作品,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璐璐不用愁》也充分展现出了她细腻的文笔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精确掌控。
就在这个地方,她遇见了钱钟书。钱钟书数学才考了15分,不过国文和英文特别厉害,被校长破例招收进清华后,在那里充分展露了自己的才能,四年里把图书馆的书都看了个遍。他俩初次在古月堂前碰面时,钱钟书的样子算不上潇洒,但却让对方一直记在心里。好友编造的撮合假话也没拦住他们,见面后两人真诚相待,就此开始了通过书信传递爱意的热恋时光,一天一封信,表达着绵绵不绝的想念。
【风雨同舟:乱世中的坚守与担当】
(一)一同留学,在牛津的那些时光
1935 年,钱钟书凭借庚款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钻研英国文学,杨绛果断决定休学,陪着他一同前往。婚前与婚后的他们,在牛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有书籍作伴,生活既简单又充实。钱钟书会给杨绛做早餐,杨绛也尽力学习烹饪,特别是钱钟书钟情的红烧肉。
在生活里,钱钟书于学术方面可谓傲视中外,不过他也有呆萌可爱之处,像不会系蝴蝶结、穿鞋左右不分之类的。而杨绛呢,一直静静地守护着他的这份纯真和痴气。他们一起在文艺的世界里畅游,从牛津的图书馆逛到英国的各处街巷,到处都有他们的脚印和欢笑声。后来,他们的女儿钱媛出生了,虽说生产过程颇为曲折,也导致钱媛身体比较孱弱,但这仍旧是他们这个幸福家庭的一个全新开端。
(二)回国之途,携手渡难
1937 年,卢沟桥事变骤然发生,他们的生活又一次陷入混乱。1938 年,杨绛的母亲于战乱中去世,这让她悲痛万分。就在这一年,杨绛和钱钟书决定返回祖国,他们明白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回国以后,杨绛在上海照料父亲,并且在振华女校重新开办的过程里,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从挑选校址到寻觅老师等各种事情,她都亲自操办,忙得团团转。
在上海孤岛那段时期,他们纵然遭遇生活困窘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欺压,可依然坚定地怀揣着爱国之心,对国外的任职邀请予以回绝。杨绛为了维持生活,干了好多份工作,并且凭借创作喜剧出了名。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杨绛操持着家务,竭尽所能地支持着丈夫进行文学创作。
【磨难砥砺:黑暗岁月中的自渡与豁达】
(一)运动引发的风波,坚定地予以应对
新中国成立后,起初有段较为平静的日子,然而接下来的政治运动却让他们历经诸多困苦。1951年的“三反运动”中,杨绛的学术论文成了被批判的目标。到了1966年“文革”时,杨绛被划为“牛鬼蛇神”,遭到了游行示众,还得打扫厕所、清扫院子,受到种种屈辱。
(二)投身学术,勤奋著述
就算是处于艰难的境地,杨绛和钱钟书都没有停下对学术的追求。钱钟书在1977到1979年期间,写出了130万字的《管锥编》。杨绛呢,她重新开始之前中断的翻译工作,为了翻译《堂吉诃德》,自学了西班牙语,花了20年的时间才完成翻译。这部译作甚至被当作国礼送出,杨绛也因而被西班牙国王授予了勋章。
此后,她创作了自传体散文《干校六记》以及长篇小说《洗澡》,通过文字把时代和个人经历记录下来,彰显出其扎实的文学素养以及对生活的深切洞悉。
【暮年余晖:孤独中的思念与奉献】
(一)家中突生变故,悲痛独自承受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就卧病在床,杨绛用心地照顾着他。可是命运的打击没有停下,1996年,女儿钱媛先是被查出患有脊髓癌,接着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1997年,钱媛离开了人世,这给杨绛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生命中重要的快乐就这样没了。1998年,钱钟书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杨绛和生命中最要紧的两个人分开了,从此开启了长达18年的孤独生活。
(二)晚年倾情奉献,最终安然落幕
在那漫长的孤寂日子里,杨绛拒绝了媒体的采访,让自己投身于学术研究和回忆当中。她把钱钟书的笔记加以整理后出版,还把他们两人的稿费捐给清华大学,用来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此来扶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今这个奖学金的本金规模已经达到了 1000 多万元。
她创作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不少优秀作品,通过这些书抒发了对亲人的想念以及对人生的思索。到了晚年,她尽管被孤独和病痛困扰,得靠安眠药才能入睡,可还是坚持进行思考和写作。2016 年 5 月,杨绛结束了她长达百年的人生之路,她的遗嘱是丧事一切从简,不保留骨灰,以一种超脱、淡然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杨绛的一生在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和公益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她凭借优雅、坚韧和从容谱写了一段独特且令人钦佩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