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同走进紫砂壶的世界,探索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紫砂壶的制作始于将紫砂泥料投入炽热的窑中,历经800度高温的洗礼。随后,这些泥料被精心粉碎,再调配成细腻的泥浆。为了赋予紫砂壶更多的韵味,匠人们会将这泥浆巧妙地混入含有较多杂质的砂粉基料中,经过一番巧妙的拌制,便诞生了所谓的“冲浆泥”。

冲浆泥的妙处,在于它所带来的双重优势:
其一,色彩调和。原矿紫砂的色彩或许略显单调,但冲浆技术的运用,无疑为紫砂壶的色泽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其二,优化泥性。对于一些粘性较小、难以成型的泥料,冲浆不仅能降低制作的难度,还能显著提升成品率。

然而,冲浆泥亦非尽善尽美,其弊端同样显著:
其一,收缩比失衡。冲浆料的收缩性较大,而经过烧制的颗粒却已稳定,这导致壶身表面常可见到凸起的颗粒,触感略显粗糙。
其二,难以养护。冲浆壶在养壶过程中容易形成贼光,且其外观的质感难以得到改善。
其三,透气性受损。冲浆技术往往被那些对泥性理解不深、制壶态度不认真、基本功欠缺或追求大批量生产的陶坊所采用。

那么,如何辨别冲浆壶呢?关键在于观察颗粒层次。真正的紫砂壶,其颗粒应由粗至细逐渐过渡。若粗颗粒间过渡过于平滑,缺乏细小颗粒的衔接,则很可能是冲浆泥料所制。此外,冲浆料多用于紫泥、段泥与朱泥、小红泥的混合。紫泥冲红浆,成品多呈棕色;段泥冲红浆,则依段泥本色而异,如黄段、白段冲红浆,可仿制出“降坡泥”。因此,当我们面对一把棕色的壶时,结合其颗粒效果,便可大致判断其是否为冲浆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冲浆壶虽非化工壶,对人体无害,但我们在选购时仍需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