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不靠“模式培养”,而是给他们“合适的土壤”

才干王营评 2025-01-22 05:42:56

好老师不靠“模式培养”,而是给他们“合适的土壤”

原创 王伟 新校长传媒

2025年01月21日 07:00 重庆

作者 | 王伟

北京市海嘉学校理事长

好老师需要的不是“模式”,

而是“土壤”

教育像农业,学校似森林

好的教育像农业,是温润的营养环境:养料充分、雨露及时。教育者像是园丁,把土壤、空气、阳光、水、肥料各种要素都打造好,帮助参差多态的生命体茁壮生长。

好的学校似森林,是自然的生态系统:物种共生、开放包容。看见并尊重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要允许教师做个性化的探索,保有自己的教育“自留地”,而不必过分追求管理上的整齐划一。整齐划一的往往是荒漠或戈壁,生命力蓬勃旺盛的地方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

大楼可“模式”,大师要“土壤”

蓝翔技校的校长说:“咱们蓝翔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不玩虚的。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很有名,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顺着这样一个逻辑看,教师的工作和开挖掘机不一样,就是包含“虚的”。教师不是机械工作者,而是是知识工作者、情感工作者,还是价值工作者、意义工作者。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而这样的工作,是难以全部被要求、被限定、被催促、被量化评价的,是需要热爱、激情、创意、灵感的,甚至需要整个生命得到绽放。

学校(school)一词源出于古希腊的“闲暇”(skholee)。人们在这个地方自由地度过闲暇时间,有许多“虚的”“无用的”自由探索。否则就违背了这个词所设定场景的生命状态。

充分的营养+最大的自由=合适的土壤

苏东坡批评王安石取士如用模板翻制器物:“地之美者,同于生物,而不同于所生。”人才禀赋各异,不能模版翻制的一统,而应如其所是的成就。

好老师不是只会循规蹈矩的人,而是有饱满的自由意志与理性精神,且充满着创造力和艺术性的人。所以,过分地束缚,难以发挥好老师的作用。万物的尺度不是模式,而是人。

好老师需要的不是模式,而是土壤。而充分的营养加上最大的自由,是好老师所需要的合适土壤。合适土壤之于好老师,犹如子宫之于胎儿。有一个好的土壤自然就能去发挥了。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把人分为骆驼、狮子、婴儿三种精神变形。模式是让人被动适应的,是精神上“我应该”的骆驼状态,是奴隶道德。土壤是帮人自然生长的,是精神上“我是”的婴儿状态,是主人道德,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自身力量的增长和圆满。

合适的土壤,培植出主动生长的自由生命体

究其本质,“合适的土壤”与“模式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从斯巴达的“模式”与雅典的“土壤”进行对比,来更好地理解这两者的不同。

斯巴达是一个军事化的城邦,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斯巴达过分强调对年轻群体的军事化训练和思想灌输的统一模式,导致多样性被扼杀,失去了创造性,文明出现停滞。

相比之下,雅典是一个民主的城邦,社会结构相对自由开放。雅典人更加注重民主与自由,尤其是雅典的苏格拉底等哲学家,致力于讨论真理与智慧。雅典提供的是一种自由理性的“土壤”,这里的思想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就了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辉煌。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把存在分成两大类:把没有意识的物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作“自在”的存在;把有意识的人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作“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是指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模式”能把人固定住、束缚住。

人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有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办法填满人的无限可能性。人充满了开放性和可能性,只有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才拥有某种类似“本质”的东西。

在这个逻辑框架下看,模式更像是工业,土壤更像是农业。模式形成的是物化的、封闭的、无机机械环境、外部塑造被组织、过度预设、被动去适应的工业复制品;土壤培植的是人化的、开放的、有机营养环境、内部驱动自组织、适度灵活、主动生长的自由生命体。

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海德格尔表示,可能性高于现实性,人要活出“别具一格的可能性”。

古希腊神庙的那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揭示了人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人,无法设计出适应一切的“模式”。刻板的模式是过度计划的理性自负。如果缺乏对理性有限和自发秩序的认知,不能为理性划界而过度进行模式刻意的规划,貌似“艺高人胆大”,实则是“无知者无畏”。

世界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不是过度设计的结果。森林的样态,有自然的规律性支撑。

如何培育

“爱与幸福”的学校生态土壤

海嘉学校在生态进化上有一些尝试,主要围绕组织进化、治理进化、 生态进化三个方面,培育“爱与幸福”的学校生态土壤。

学校的中心:从权力到理念

我们希望组织进化的方向能够从“以权力为中心,用命令推动”转变为“以效率为中心,用市场推动”,再到“以理念为中心,用生态推动”。

这些转变的核心在于,组织究竟是听从上级的指令、听从市场的变化,还是听从内心的良知?它是外部驱动力还是内在驱动力?其特点也从最初的控制与服从,逐步转向制度与奖惩,再到共创与涌现。

用冯友兰的境界理论来解释,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天地境界。

学校以理念为中心是良知驱动,也就是稻盛和夫强调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说:“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魉自消矣。”

校长所有的决策论证也就自然形成了学校深厚的、超出一般技巧的理念和文化,这对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此之上,如果有更深刻的对学校这种生命体规律的认知和共识,就会更有底蕴。

领导的逻辑:从木匠到园丁

跟着的一个问题是:领导的逻辑是做木匠还是做园丁?木匠,是把你变成我要的样子。园丁,是帮你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海嘉学校倡导:园丁治理,物种共生,仆从领导。学校相信,好老师选择到海嘉不是想成为教育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他们是希望成为一团火焰,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海嘉学校是一所倡导“爱与幸福”的学校。学校期待每一种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实现,而这种实现,就被我们称为幸福。幸福就是让你成为你自己。而爱,就是让我们成为我们。你成为你,我们成为我们,海嘉成为海嘉。这三点能兼容并包地重合,是因为共同的爱与幸福的教育价值观。

环境的土壤:从控制到涌现

农业里合适的土壤约等于教育中良好的生态。海嘉尝试构建“爱与幸福”的学校生态土壤,分别是从搭建爱与幸福的基础设施开始,聚合爱与幸福的教育合伙人,构建爱与幸福的管理机制,探索爱与幸福的活力系统,努力去形成爱与幸福的教育生态。

不要控制人,而是激发人。凯文·凯利在《失控》里认为:进化体通过自我演化达成精妙的状态,绝不是中心化的领袖能设计出来的。别去控制别人,有了放手的、不施加管理的感觉,才会出现没有领导、没有组织、没有安排的“涌现”。这也正是《道德经》里面提到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调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少利用人性的欲望和恐惧。多激发人性的善意和潜能。海嘉学校倡导低管控、弱评价、高自主的机制,扩大内心的自由程度和工作的自主空间,激发创造,鼓励涌现。共鸣、共创、共建,形成价值共识,建设对话型学校、内驱力自组织。

贵阳海嘉学校将《教师行为准则》改为《教师自我提示手册》,将学校立场居高临下的“你应该”,转变为教师立场平等对话的“我是否”。努力导向:高自主性、高创造力、高幸福感。生命活泼、生态友好、生生不息,不是单一的观念,而是综合的生态。

底层逻辑是推动能量的上升、维度的提高,也就是激发人的善意,释放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觉醒,实现人的自由与尊严。

教师精神天空的灿烂,

源于与校园价值取向同频共振

所以,怎么看待“土壤”和“模式”?怎么看待计划和个过度计划?

教师精神天空的灿烂,源于内在精神生活与校园价值取向的同频共振。追求适度规划与自由混沌之间的生机盎然,而不是过度设计“刻板模式”的死气沉沉。

知识分散,智慧众筹。采用分布式领导,多中心运行。从外部控制到个体自主、从外部推动到内部驱动;从服从文化到自主文化、从执行文化到创造文化。

人是最重要的,人是不完美的。德鲁克将管理视为“liberal art”,直译就是“自由的艺术”。202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是“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对繁荣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论告诉我们,能促进经济繁荣的是更多自由和选择的“包容性制度”。

知识工作者只有通过更多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激发,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更多的自由,创造出优异的贡献和成果。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者应该做适度规划与自由混沌之间的守夜人。

0 阅读:2
才干王营评

才干王营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