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年,蒙金战争进行到一半,成吉思汗突然从金国撤军,之后他灭掉西辽,然后很快发起了蒙古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为何放着金国不打,非要要去打中亚和欧洲?
在很多史书当中,将原因归咎于花剌子模杀掉了蒙古商队,以及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使者,这其实太过片面了。
实际上,成吉思汗发起西征是早有预谋的,而西征的目的之一,又与灭金有很大关系。
我们都知道,蒙古在发起对金国的战争之前,曾长期处在金国的统治之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后,建立了积极对外扩张的国策,同时为了复仇,于是发起了对西夏和金的战争。
在战争最初几年,蒙古大军确实取得了重大进展,夺取了金国大片国土,但正如成吉思汗的一个部下在战前所说的那样,“金朝如海,蒙古如一掬细沙”。
蒙古与金国的体量相差太多,金国地大物博,人口5600多万,而蒙古人口却不到百万,军队人数也相差好几倍。
虽然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十分强悍,但想要一口气吞下金国这个庞然大物,实在是太难了。
当然了,这里所说的难,不是蒙古无法消灭金国,而是消灭金国后无法做到有效统治,这是为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蒙古攻打金国的时候,使用的是比较原始、野蛮的战争手段,所到之处屠杀抄掠,奸淫妇女,也不派兵驻扎,所以金人的反抗比较强烈,蒙古根本无法做到真正占领。
随着战争的进行,成吉思汗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便对战争进行了反思,认为暂时停止攻打金国,在稳定已占领土地的基础上,对金国实施逐步蚕食,或许是个很好的办法。
当然了,暂停伐金的同时,蒙古还需要继续壮大自身,同时去消灭那些更容易消灭的对手,从而快速获取人口、财富和资源,将其投入对西夏和金国的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成吉思汗将目光投向了西辽和花剌子模,这两个国家中,西辽已经日落西山,却拥有广阔的土地;花剌子模是中亚新生霸主,简直就是个暴发户,以为自己很强大,其实啥也不是。
于是,成吉思汗于1217年停止攻金,花了两年时间为西征做准备,其中灭掉西辽,从而打通通往中亚的通道,是重要的准备之一。
西辽之所以必须灭,还在于对成吉思汗存在巨大威胁,当初成吉思汗灭掉乃蛮部之后,乃蛮部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逃到了西辽,篡夺了西辽皇位,成为了西辽的执政者。
这让正在伐金的成吉思汗如芒刺背,生怕屈出律在背后搞小动作,所以十分警觉,这也是促使成吉思汗停止攻金,转而西征的原因之一。
1219年,成吉思汗就分三路大军发起了西征,总兵力二十万,与他随行的除了四个儿子之外,还有大将速不台、哲别等人,他几乎带走了所有主力。
此后,成吉思汗在中亚待了6年时间,直到1225年才返回蒙古,继续对西夏发起进攻。
在此期间,成吉思汗留在金国的军队其实特别少,将领只有木华黎一人,军队也只有成吉思汗留下的蒙古主力1.3万,汪古部兵1万,以及一些降军。
反观金国,当时尚有数十万大军,而且依然占据着大量土地,实力比木华黎强得多,那它为何没能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实现反扑,一举收复丢失的国土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金国本身的问题,另一个则是木华黎对金国的经营。
先说金国自身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金国曾无比强大,最初只是辽朝统治下的一个女真部落,靠着几千人,在十几年时间里连续灭掉辽朝和南宋,同时吞并了众多周边部落和国家,包括蒙古在内,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南宋都不得不称臣纳贡。
金国的崛起靠的是强大军力,但自从金人进入中原后,就被中原富裕的生活所腐化,只花了几十年时间,金军就都变成了贪图享乐的地主,战斗力不断下降。
而金国统治者也被汉文化中的糟粕所腐蚀,他们不再愿意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是沉迷在灯红酒绿和笙歌燕舞当中,为了争权夺势而不断内讧。
到成吉思汗伐金之前,金国其实已经外强中干了,各地起义不断,统治者显得十分无力。
因为这一缘故,成吉思汗能带领少量蒙古骑兵,不断击败人数远多于自己的金军,尤其是野狐岭一战,号称金国主力的四十万军队,竟然败得一塌糊涂,之后只能一败再败,不但丢失东北,北方也岌岌可危。
1214年,面对蒙古大军的咄咄逼人,金宣宗竟然做出了迁都汴梁的决策,这就导致河北军民对金国失去信心,蒙古开始进攻河北。
金国的决策失误,还导致蒲鲜万奴在辽东自立,建立了东真国,女真人的龙兴之地就此丢失。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就在金国疲于应对蒙古大军之时,河北、山东人民为何反抗金国的残暴统治,发起了大规模起义,就拿红袄军来说,声势十分浩大,起义军人数达到数十万,金国根本无力镇压,能控制的地方只有河南、淮北与关中一带。
在遭受人祸的同时,金国还遇到了天灾,黄河改道造成的泛滥,对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好在,成吉思汗于1217年发起了西征,金国这才得到了喘息之机,金宣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建立“河北九公”,将九位地方豪强封为公爵,试图借助这些人与蒙古对抗,同时建立关河防线作为抵御蒙古大军的重要手段。
这两项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因为金宣宗胸无大略,又任用了苛刻成性的术虎高琪,在术虎高琪的误导下,他竟然同时对南宋和西夏发起进攻,结果非但在两国身上讨到便宜,而且得罪了两国,使得自己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
就拿南宋来说吧,早在蒙金战争爆发前,就关注到了蒙古的崛起,南宋朝堂就联蒙灭金和联金抗蒙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更倾向于后者。
当时,南宋君臣都认为,金国肯定会跟自己结盟,既然是盟友的话,那就停止纳贡,不再每年给金国岁币了。
但是,此举却惹恼了金宣宗,金宣宗认为,金国军力比蒙古不如,比南宋还是绰绰有余的,既然蒙古占了金国这么多土地,那就向南扩充疆土,将土地找补回来。
于是,金宣宗趁着与蒙古停战的间隙,发起了对南宋的战争,起初战事确实比较顺利,占领了南宋的光山、罗山、兴州、皂郊等地,还斩杀了七万宋军。
之后,野心勃勃的金宣宗又扩大打击范围,对樊城、枣阳、光化军、大散关以及西和、阶州、成州等地发起猛烈进攻。
南宋军民愤怒不已,于是向金军发起猛烈反击,很快金军就陷入战争泥潭,许多城池得而复失。
金宣宗眼看战争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担心金军无法从南宋抽身,便提出与南宋议和,但此时南宋已经恨透了金国,竟然连金国使者都不让入境,就更不要说讲和了。
金宣宗恼羞成怒,又发起了对南宋的新一轮攻势,西起陕西,东至江淮,又夺取了南宋好几座城池。
恰在此时,红袄军出现了,他们对金军发起猛烈进攻,南宋和西夏也趁机发起反击,金军开始全线败退,被斩杀数万人,被迫退往国内。
经历此次事件,金国和南宋彻底撕破脸,宋金之间已经不再和平,成为你死我活的仇敌。
尽管金哀宗继位后,试图改善金国与宋朝的关系,但因为金国伐宋之事,宋朝国内联蒙灭金的呼声非常高,直至金国灭亡都未改变。
1224年,金宣宗去世,此时的金国可谓四面楚歌,敌人从一个变成三个,局势比成吉思汗西征之前还要差。
再说说木华黎对金国的经营。
1217年成吉思汗撤军时,任命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掌握蒙古征伐金国的军事大权。
木华黎是何许人也,成吉思汗为何如此重视他?
木华黎原本是成吉思汗身边的奴隶,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因为沉毅多智、雄勇善战而著称,与博尔术一起受到成吉思汗喜爱。
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木华黎功勋卓越,被成吉思汗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是成吉思汗的左膀右臂。
而在征讨金国的过程中,木华黎曾当着成吉思汗的面发誓:不破金军,不生返!而他的表现确实十分亮眼,成吉思汗对他十分欣赏。
木华黎之所以被成吉思汗留在金国,正是因为他是个有智慧的人,在缺乏兵力的情况下,留下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正确的选择,能帮助成吉思汗守住乃至扩大战果。
成吉思汗的这一选择,显然是无比正确的。
成吉思汗离开金国前,授予木华黎九斿白纛,并告诉诸将:
木华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也。
就此,木华黎获得了征伐金国的最高权限,这种大胆放权,既是一种信任,也是必须的,毕竟木华黎曾是奴隶,成吉思汗担心有人不服。
木华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过去蒙古大军屠杀抄掠、攻而不守的做法,同时制定了政治攻势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策略。
当时,木华黎的主要目标是河北、山东和山西,金国对这些地方的而控制力并不强,驻扎的军队也不多,这些地方存在大量“义军”,他们在蒙古和金国之间左右摇摆,包括金国册封的“河北九公”在内,其实都是机会主义者。
想要夺取黄河以北土地,其实只需要搞定“义军”,对此木华黎采取了招降策略,只要义军首领和金国军官愿意投降,就给予爵位和官职,然后利用这些人来攻取金国土地。
这一策略的效果很好,木华黎很快就招降了河北清乐军首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兴中府元帅石天应,易州土豪、金中都留守张柔等人,“河北九公”中也有不少人投降,比如实力最强劲的恒山公武仙。
自古汉人就有“以夷制夷”的策略,木华黎“以金人制金人”(这里的金人是指金国人,包括女真、契丹和汉人),确实是个聪明的做法,毕竟他手上兵力不多。
这些投降木华黎的人当中,不少人受到重用,比如史天倪,被任命为权知河北西路兵马事,在伐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木华黎在燕京建立行省,开始经略攻金事务,他采取逐步蚕食的策略,先后向山东、山西和河北进攻,每攻克一个地方,他就任命归降的地方豪强担任地方官,同时严肃军纪,派人安抚百姓,蒙古人的名声因此越来越好,支持者也越来越多。
在征伐金国的过程中,木华黎做事灵活,军事才能出众,比如他攻打济南的时候,当时济南治中严实已经投降南宋,在他的劝说下,严实意识到“宋不足恃”,于是转而率三十万户投降蒙古。
之后,在严实的帮助下,木华黎大败金国十几万军队,并且他不忘敲打严实:
东平守军粮尽,一定弃城逃走。果真如此,你即刻入城安辑百姓,不要劳苦郡县,败坏我的大事。
可见,木华黎在蚕食金国的过程中,很注意安抚百姓,改善蒙古形象,这是他的一大功绩。
在六年的时间里,木华黎夺取了金国大片领土,使金国在北方的势力土崩瓦解,只能依靠关河防线拒守。
尽管木华黎没能灭了金国,但消灭金国不是他的目的,他也办不到,他能拿下北方并将其变成蒙古可以实际占领的土地,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日后蒙古大军将以北方作为基地,发起对金国的全面战争。
1223年,木华黎去世,这是蒙古巨大的损失,蒙军对金国的进攻被迫终止,金国得到难能可贵的喘息之机。
但是,金国依然没能扭转局势,直至灭亡。
1224年,金宣宗去世,金哀宗继位,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继位之后对内积极改革,任用了一大帮贤能之人,发展经历,拓展军力,创建了强大的忠孝军。
对外,金哀宗积极改善与南宋和西夏的关系,使得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有所缓解。
在此后几次与蒙古的战争中,忠孝军表现优异,数次击败蒙军,收复了不少土地,还通过政治手段促使投降的一些义军,诸如武仙等人再次归顺,并说服西夏与金国再次联手,金国一度出现复兴的希望。
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将铲除西夏作为首要目标,金哀宗趁机北伐,夺取平阳、太原等重镇,成吉思汗为此感到沮丧。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他再次意识到蒙古独自灭金的难度,尤其是关河防线固若金汤,于是告诫几个儿子,一定要联宋灭金,借道宋朝夹击金国,只有这样才可能取胜。
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惫,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窝阔台继位之后,几次派人联系南宋,但南宋拿不下主意,担心唇亡齿寒,尤其不愿借道,害怕蒙古趁机攻打自己。
因此,联宋灭金之事就一拖再拖,蒙古迟迟无法突破关河防线,几次战败给金国,但南宋和金国各自的一次失误,却最终导致了金国的灭亡。
1231年年初,窝阔台制定了三路大军合围汴京、消灭金国的策略,其中两路从正面进攻,只有托雷准备借道四川进入金国,这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但是,南宋迟迟不同意借道,为了迫使宋金关系彻底破裂,窝阔台公布了借道南宋的消息,南宋确实开始动摇,但金国也得到了消息,并且有了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这个时候,南宋就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以为蒙军“必自西入宋境”,所以在四川西面重兵布防。
4月,托雷在未告知南宋的情况下,从四川东面进入,宋军根本来不及部署,宋将桂如渊更是因为惧怕蒙军而未采取任何措施,甚至跑到合州躲了起来。
更为恶劣的是,随着蒙军进入四川的人数越来越多,桂如渊还主动提供粮草并派遣向导,准备以送蒙古入金的方式来解决危机。
宋廷得知此事后,仓皇调遣京湖制置使陈赅率军入川,但陈赅认为蒙军只是来骚扰的,于是只派了3000人去拦截蒙军,结果毫无疑问被全歼。
就这样,由于南宋的失误,蒙军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顺利借道四川进入金国境内了。
即便如此,托雷也只是过了第一关,他率领大军跋山涉水,一路鞍马劳顿进入金国,等待他们却是金国十五军精锐军队,忠孝军更是倾巢而出。
当时,托雷只有四万人,而且都很疲惫,很快就被金军围困在三峰山,眼看就要被全歼了,却突然下起了罕见的大雪。
金人自进入中原以来,从未遇到过这样寒冷的天气,所以很不适应,很快就冻得失去战斗力。
反观蒙军,常年生活在寒冷的塞北,对下雪天自然很适应,而且带着御寒装备也更充足,战斗力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于是,托雷下令泛起反攻,一场大战下来,金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是金国最后的精锐,此战失利后金国根本无力再战。
很快,被抽调兵力的关河防线也被其他两路蒙军突破,黄河以南十几个州都投降蒙军。
接下来的剧本就很熟悉了,金哀宗开始不断跑路,从汴梁到归德,再从归德到蔡州。
南宋见金国覆灭在即,马上同意有蒙古联盟,派遣大军帮助蒙军围攻蔡州,还给蒙军带去了粮食和补给。
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国就此灭亡。
在窝阔台伐金的过程中,南宋的失误在于没能阻止蒙军借道,如果宋军能在四川打一次歼灭战,托雷四万大军很可能全军覆没,但蒙古其他两路大军就很难攻克关河防线了,这样金国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不会灭亡的,宋蒙战争也不会那么快到来。
而金国的失误在于三峰山之战的失败,当然与其说是失误,倒不如说是运气不好,必胜之局却遇到了罕见大雪,结果反被蒙军全歼。
金哀宗并不昏庸,却当了亡国之君,只怪他生的时代不好,早几年当皇帝也不至于此,当然他面对的蒙古太过强大,不是一般的对手,所以金国的灭亡怪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