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黄陂解放时人口达到了66万,这个数字确实有点惊人。
即使到现在,中国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县市也只有91个(2020年第7次人口普查后的数据),1949年人口超过70多万的地方只会更少(应该不会多于20个,1949年中国人口5.4亿,2020年中国人口14.1亿)
这说明黄陂是一个能养活人的地区
黄陂的地理条件是“北山南水”,但山不高,水也不宽,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3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地方就建立了行政区,气候方面,黄陂一年可以三熟(2季水稻,一季小麦),只要不瞎搞,黄陂中部近200万亩的农田,养活百万居民没有任何问题

黄陂,只有中部地区有大片农田(当年南部每年夏季都被洪水淹没,并不适合居住),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每个人平均只能分到2亩地左右(黄陂农田的基本计量单位为“斗”,1亩田约等于1.5斗),解决温饱问题不大,但要想过上小康以上的生活就不容易了
在封建时代,黄陂以农业生产为主,那个年代的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就满足了,人均2亩农田许多人都还能活得下去,但还是有一批人希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者他们丧失了农田的所有权),于是这些人只能走出黄陂,靠手艺养家糊口,所谓的“无陂不成镇,九佬十八匠”就是这么来的

1949年以后,黄陂的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大集体下,黄陂大部分人都吃不饱穿不暖(但仍然有一小部分人日子过得不错)
1980年代包产到户以后,黄陂人的热情得到了解放,很多人开始有肉吃了,甚至还有钱买新衣服,但到了1990年代以后,黄陂人又开始迷茫了,土地虽然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1980年代,黄陂根本看不到有荒废的土地,不能种水稻,也要种点黄豆啥的),但口袋里还是没什么闲钱
于是,黄陂人只能再次走出黄陂,去武汉,去广东上海,去全国各地打工赚钱

1980年前的黄陂县,和中国大多数县一样,只有国有和集体企业,规模都很小,无非是化肥厂、螺丝厂之类,在这些企业里工作,谈不上有多高的工资和福利,比农民要强,每个月能吃上一两顿肉罢了
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企业纷纷倒闭,城里人只能下海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
19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兴起,虽然进这些工厂没有什么福利,工资也低的可怜,但对于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个不错的出路,种田和打工两不误,而且还是在家门口
2000年以后,武汉市开始重点发展开发区,政策好的地区引进国内国际大企业,黄陂因为只有省级开发区,故只能引进些传统产业,五金和服装之类,由于企业都集中在园区之内,黄陂人每天也只能早出晚归,至于工资嘛,不说大家也很清楚
这几十年,黄陂确实缺乏高薪工作(在黄陂,很少看到白领,更不用说金领了)

对此,各位如何看呢,欢迎在文章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