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优秀的孩子是“陪”出来的,如何正确地给予孩子陪伴呢?

我是宋少卫 2024-02-29 17:10:59

孩子是需要陪伴的。曾经听过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孩子自身的努力是一方面,但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据的比例也是极大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给孩子从小打下根基,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健康成长。

曾有国外的青少年专家说过一句话让人感触颇深:“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后悔,但是会因为少陪了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有人发现,高考学霸的他们的家庭教育基本都有这3个特征: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父母及时表扬或督促孩子,让孩子发扬长处,弥补短处。

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由此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人说:“我一回家就在孩子身边,也会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不是陪伴吗?为什么我的孩子依然会存在很多问题?”相信这种疑问很多人也会有,还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甚至辞职在家里专门陪伴孩子,但是你知道如何正确给予孩子陪伴吗?

先来看看我们很多家长都是怎么样陪伴孩子的:

1、敷衍式陪伴。晚上下班回家了,孩子在一旁与你交流,但是你却自顾自地玩手机,或者做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来一句“是吗”?让孩子再也没有了分享的欲望。你在孩子身边吗?在的。你在听孩子说话吗?也许没有吧。我们要清楚,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着”。

2、吼式陪伴。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的教育现状。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孩子又打又骂。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毒药”。

3、说教太多,会使孩子产生厌恶。说教并非教育,只是一种发泄,一场不负责任的指责。父母总是说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当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用情绪保护自己。

4、期待太高,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并非机器,不是我们付出了爱与关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馈。

那该怎么样做才是更好的陪伴呢?

1. 学会察“言”观“色”,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孩子的情绪有时也是含蓄的,他们有时会不能将自己的需要完整的表达出来。因此,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把握孩子的内在需求和隐含的情绪。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对话时,要品一品孩子的“画外音”,出现频次高的相关词,可能是孩子希望父母关注的“人”或“事”;与父母聊天时反馈少的部分,也许是孩子不感兴趣或排斥的内容。

观察是了解的第一步,孩子的表情举止可反映其内心所想。尤其是眼神,比如说:眼神躲避多半是心虚,眼神游离可能是分心不感兴趣,不停眨眼是在思考或是过度紧张。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要重得多,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便对症下药。

2. 少说多听,尊重孩子

高质量的陪伴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小时候,孩子们遇到事情第一时间想要倾诉的对象就是父母,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陪伴孩子当做为人父母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为什么有的孩子慢慢不再喜欢和父母沟通了?很大原因就是犯了“多说少听”的错误,父母一直说,孩子被动听,过多干涉和控制,让沟通不知不觉变成了一场说教。

孩子不需要那么多说教,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无论大小事。不论内心有多少大道理想说,也请先安静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快乐的,难过的,与同伴发生的鸡皮蒜毛的小事……绝大多数时间,孩子不需要我们就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尊重和倾听。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其实也就短短十几年,过了这段时间,如果再想要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就不容易了,可能不会占用父母太多的时间。但每一次高质量的陪伴,都会让亲子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快乐的成长!



0 阅读:3

我是宋少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