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饭到皇帝,朱元璋为何要杀光帮他打天下的兄弟?

勇敢的西柚 2025-01-09 13:42:56

前言

一个从要饭升级到皇帝的农民,在22年里杀掉了十多万功臣。

其中包括:他最信任的首席谋士、陪他打天下的兄弟、外甥女的公公、甚至是一起长大的发小。

他们的结局是:或被千刀万剐,或被诛九族,有的甚至连个全尸都没留下。

一个靠兄弟们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最后要把这些兄弟杀得几乎一个不剩?

元至正十二年,小伙子朱元璋揣着半个馒头,踏进了郭子兴的军营。谁能想到,这个还在为一顿饱饭发愁的穷小子,会带着24个穷兄弟闯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这帮人统共才700来号人马,可朱元璋偏偏就在这700人里挑出了24个铁杆。有意思的是,这24人全是安徽人,而且16个还是凤阳老乡。这就跟现在创业选合伙人一个道理——老乡好办事,老乡更可靠。

就拿傅友德来说。这位爷可是战功赫赫,打仗时箭头从前脸穿到后脑勺都不带皱眉头的主。但因为来得晚了点,只混了个颍川侯,排在28个侯爵里的第21位。而那些早期跟随的兄弟,随便摸个功劳都能混个国公当当。

这些人死得冤不冤?打天下时,他们可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跟着朱元璋拼命的。坐天下后,他们又是朱元璋最信得过的亲信。可到头来,却落得个全家抄斩的下场。

山头之争:勋贵集团的三大派系

大明朝的武将集团,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门道多着呢。就像现在大公司里的派系之争,谁跟谁是一伙的,谁又跟谁不对付,外人看不明白,内部人却门儿清。

元从派,这是最牛的一派。什么叫元从?就是在朱元璋打下和州之前就跟着他的人。这帮人特别看不上后来者,哪怕你是朱元璋的老乡,来得晚了也是外人。

俞廷玉父子就吃了这个亏。明明是凤阳人,死后还追封了国公,可就因为来得晚了一步,愣是挤不进元从派的圈子。这帮元从派的人,眼睛都长在头顶上,就连朱元璋有时都拿他们没办法。

常遇春就是个另类。这位爷可有意思了,当年是个山贼头子,听说朱元璋干得不错,特意化妆成老百姓,在朱元璋的地盘上转悠了好几个月。看完了觉得这个老板还不错,这才来投靠。

徐达笑笑不说话。后来才知道,这是朱元璋的意思——让元顺帝跑了,北方才好继续打仗,将领们才有立功的机会。可常遇春就是想不通,跟徐达差点翻脸。

常遇春虽然早死,但他的势力没散。他小舅子蓝玉继承了他的班底,而且干得更漂亮。蓝玉打仗比姐夫还猛,北伐蒙古,南征云南,战功赫赫。更重要的是,蓝玉的外甥女嫁给了太子朱标,这下地位更是水涨船高。

李文忠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这位是朱元璋的大外甥,从小就被认作义子。但朱标出生后,李文忠的地位就尴尬了。本来能竞争太子位置的种子选手,一下子变成了打工仔,这心里能舒服?

有意思的是,这三派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没停过。元从派仗着资格老,看不上其他人;常系靠战功说话,跟谁都不怵;二代派就更复杂了,既想讨好朱元璋,又得为自己的前途考虑。

朱元璋对这些派系斗争心知肚明。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就觉得这帮人要害他。胡惟庸案、蓝玉案,哪个不是他借题发挥,借机清洗这些派系?

最后,元从派被杀得七零八落,常系被连根拔起,二代派也好不到哪去。等到朱标死后,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太孙时,军中能用的老将,都快让他给杀绝了。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种极端的心态,最后坑的可不就是他自己的孙子吗?

胡惟庸案:清洗的序幕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御史中丞涂节突然向朱元璋告密:胡惟庸谋反。这个消息来得突然,却又在意料之中。

这操作,怎么看都不太对劲。

当时的大明朝,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暗流涌动。朱元璋虽然坐稳了皇位,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他经常做噩梦,梦见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一个个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他的皇位。

胡惟庸案,就是他清洗功臣的第一刀。

一公、二十一侯,加上他们的家族、部属,总共超过3万人被杀。这哪是清洗,简直是屠杀。

这对话看着眼熟不?就像现在的老板约谈员工,套取公司高管的话柄。只不过古代玩得更狠,一个不小心就掉脑袋。

大家都说朱元璋疑心重。可你换个角度想想,一个从要饭的变成皇帝的人,能不多疑吗?在他眼里,这些功臣们个个都是人精,万一哪天他们联合起来搞事情,自己这个皇位还能坐得安稳?

所以与其等着他们造反,不如先下手为强。这就是朱元璋的逻辑: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最讽刺的是,这些被杀的功臣们,大多数人可能到死都不明白: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这一场清洗,不仅打垮了勋贵集团的脊梁,更重要的是在大明朝立下了一个危险的规矩:功劳越大,越容易出事。

蓝玉案:斩断最后的臂膀

洪武二十七年,已经功成名就、退居二线的蓝玉,正在家里过着逍遥日子。突然有一天,他被紧急召入宫中。这位征战一生的老将军,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踏进皇宫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蓝玉的外甥女是太子朱标的元妃。这层关系,让他在朝廷上可以说是横着走。

按理说,有战功、有背景,蓝玉应该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臂膀才对。可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功臣,最后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为啥?

真相是什么?还得从朱标的死说起。

朱标死得太突然了,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布局。原本朱元璋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把那些可能威胁到朱标继位的功臣们都清理得差不多了,就等着交班了。

更要命的是,蓝玉手底下可是握着朝廷大部分的军权。万一这家伙有什么想法,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能顶得住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坐不住了。于是,蓝玉案爆发了。

这次的清洗比胡惟庸案来得更狠。蓝玉和他的亲信、部下,加起来差不多1.5万人被杀。这里面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几乎把当时军中的中高层主官给杀了个精光。

有个细节特别残忍。朱元璋下令把蓝玉剥皮实草,挂在市场上示众。据说尸体挂了好几天,直到皮肉腐烂发臭,才被允许收敛。

这是要给谁看?当然是给那些还活着的功臣们看。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看看,这就是不听话的下场!

更绝的是,朱元璋还把蓝玉的党羽全都钉在了耻辱柱上。以前的功劳?全都变成了罪证。军中但凡跟蓝玉有点关系的,都得死。

这就像现在的公司里,老板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把能干的高管都开除了,就留下些只会点头哈腰的混子。公司能不垮吗?

这就是功臣的悲哀:功劳越大,越容易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一种威胁。

农民皇帝的统治焦虑

朱元璋一生杀了多少功臣?光是洪武朝四大案,就让十多万官员人头落地。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骇人听闻的。

为什么一个靠兄弟们打天下的皇帝,最后要把这些兄弟杀得一干二净?这里头,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心理问题。

朱元璋出身农民,25岁之前还在要饭。这种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要饭的,怎么就成了九五之尊?这事儿想想都觉得不真实。

这段对话,道出了朱元璋最深的恐惧。他害怕失去权力,害怕重新回到那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这种恐惧,让他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人和事,都异常敏感。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骨子里对统治阶级有着天然的仇视。在他眼里,那些读书人都是骗子,官员都是吸血鬼。这种想法,跟他早年的苦难经历有直接关系。

这就像现在的一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总觉得员工们私下聚会是在搞小动作。这种疑心病,说白了就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

到了晚年,这种心理更变本加厉了。但凡有点影响力的功臣,都被他视为眼中钉。李善长、胡惟庸、蓝玉,一个个都是这么倒下的。

有人说朱元璋是个成功的皇帝。确实,他建立了一个延续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但他这种赶尽杀绝的做法,却给后世开了个极坏的头:但凡有点功劳的,都得死。

这不是成功,这是悲哀。一个出身农民的皇帝,不但没能突破传统王权的局限,反而把这种局限推向了极致。这种扭曲的统治心理,最后害苦的不只是那些功臣,更是他自己的子孙。

建文帝朱允炆就是最好的例子。等他继位时,朝中能用的大将已经不多了。靖难之役一起,文武百官纷纷倒戈,这不是偶然,而是朱元璋种下的恶果。

你觉得,如果你是朱元璋,你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明朝官修

2.《明史》,张廷玉等

3.《洪武帝王朝》,吴晗

4.《朱元璋传》,吴仁安

5.《明初政治史研究》,樊树志

0 阅读:19
勇敢的西柚

勇敢的西柚

关注我,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