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3大中兴名将:只有郭子仪善终?李光弼为何始终拥兵不朝

夕阳余晖映落日 2025-01-26 18:36:28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三个人可是安史之乱中的大功臣啊。

郭子仪自己觉得啊,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这俩人的功劳可比他大多了。可这俩人的命啊,跟郭子仪那可差远了。

安史叛军被打败之后啊,李光弼这一辈子都不敢到朝廷里去,感觉他很有可能就割据一方自己单干了呢。仆固怀恩那就更不得了啦,他干脆就反叛大唐了,还领着吐蕃、回纥的大军朝着长安打过来,最后让郭子仪给打败了,落得个自己死了,家族也被灭掉的悲惨下场。

同样都是大功臣,为啥这三个人的遭遇差别这么大呢?

【按照李光弼的说法,那就是:朝中有奸臣啊!】

李光弼不敢入朝,说到底就是怕被朝中奸臣给害了呀。他最怕的奸臣呢,就是辅佐唐代宗继位的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了。

其中程元振呢,就是最近在电影《长安三万里》里被美化的那个太监。在电影里,程元振看起来正义得很,特别大公无私。但实际上在历史上,程元振是个特别专横、老是陷害好人的宦官。

程元振啊,他要是仅仅睚眦必报也就罢了,可他最要命的错误就是瞒报军情。这人当上骠骑大将军后,那叫一个骄横放纵、不可一世,眼里根本就没有别人,比之前那个有权势的宦官李辅国还蛮横呢。吐蕃的大军打过来的时候,程元振竟然把军情给隐瞒着不报。结果呢?结果就全都来不及啦。

吐蕃的大军一路顺利地打进了长安,唐代宗就像一只没了家的狗似的,逃出了京城。

朕的勤王大军在啥地方呢?李光弼又在哪呢?讲真啊,程元振在朝廷里那是肆意妄为,净干些陷害将帅的事儿,各路大将和藩镇早就被他给得罪完了。

所以啊,大家都怕被程元振给害了,没有一个人敢靠近朝廷,更不敢给当时的朝廷立功了。为啥呢?因为功劳越大,在程元振看来呀,就越可能被他视作眼中钉呢。

这里面就有被称作唐朝“中兴名将第一”的李光弼呢。李光弼在徐州坐镇,当他知道仆固怀恩领着吐蕃人朝着长安杀过来之后,也是因为程元振、鱼朝恩的缘故,根本就不想出兵去保卫皇上呢。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里那可是立了天大的功劳,妥妥的唐朝民族英雄啊。可就算这样,朝廷里奸人掌权,他哪敢回朝啊。李光弼直到去世,都没能再回长安。

【个人认为,李光弼要比郭子仪聪明。】

历史上啊,说起对李光弼的评价,常常都比不过郭子仪呢。为啥呢?因为李光弼在徐州是带着怨恨去世的,可郭子仪在长安一直活到了80多岁,舒舒服服地安享晚年呀。还有哦,郭子仪和皇家结成了亲家呢。那很有名的电视剧《醉打金枝》,主角就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和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呀。

其实啊,咱们要是好好看看这两个人的经历,就会觉得,真可怜的那还得是郭子仪呢。

郭子仪可真是个厉害角色啊,那简直是人精呢!一有危险,他就领命出去打仗。等把战乱平定了,回来立马就把兵权交上去,啥二话都没有。而且啊,郭子仪跟谁都能聊到一块儿去,就是个实实在在的老好人,谁他都不敢得罪,在朝廷里那是混得相当不错。不管是正直的大臣也好,有权势的宦官也罢,都得给郭子仪几分薄面呢。

老郭这人做事特别周全,可也真的是累得够呛。要应付那么多的人际关系不说,还得照顾皇上那脆弱的自尊心,另外还得施展才华建立功绩呢,真的很难想象老郭每天都是咋过的呀。

郭子仪那可是汾阳王啊,地位超级高。他手里握着兵权,战功更是无人能比,还和皇家成了亲家呢。这时候皇帝就犯难了,都不知道该怎么拿捏这样一个臣子了。你说说,像他这样的臣子,最后会落个啥下场呢?

很可能是要被整死的,可郭子仪却没被整死。这里面有唐代宗仁慈的因素,不过郭子仪自己小心谨慎也是原因,而且这小心谨慎的原因占比更大呢。

俗话说慈不掌兵,君主再怎么仁慈,在乱世也得有能下狠手的时候。唐代宗李豫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攻击性,可他让手下去杀权宦李辅国的时候,那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大家都是从乱世混过来的,彼此心里都有数呢。

唐代宗对李光弼那可真不错呢。不过呢,李光弼不听招呼之后,唐代宗就叫郭子仪把李光弼的老母亲送到长安去,好好地照顾着。而且呀,还给李光弼的弟弟李光进升了官。李光弼难道穷得都没能力照顾自己母亲了吗?还得让皇帝亲自来安排这些事儿?

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某部电影里的一个桥段,要债的人也不使用暴力,就请你家孩子吃了份炸鸡,你马上就把债给还清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李光弼怎么做才好?】

是放弃军权回朝廷认错呢,还是手握重兵,在徐州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呢?其实稍微想想就明白,后面这种做法才更明智啊。

李光弼只要手里握着军权,唐代宗就不敢对他的老母亲和弟弟怎么样,还会好好招待着呢。可李光弼要是一放下军权,他们全家以后的日子,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仆固怀恩带着吐蕃兵打进长安的时候,唐代宗四处求救,可李光弼就是拖拖拉拉不肯来,这可把皇帝给惹毛了。

所以啊,史书上老是用道德来绑架李光弼,觉得他有不忠诚于君主的心思。不过呢,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对唐代宗,还是对李光弼,都是最理想的结果啦。

唐代宗不用担着卸磨杀驴这种骂名,李光弼呢,也不会变得像仆固怀恩似的走极端。而且啊,李光弼在他自己的地盘里那可是说啥是啥,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郭子仪都已经位极人臣了,可他得应对的人和事那可老多了。不管换谁,保不齐就在小阴沟里翻了大船。郭子仪呀,就是运气还不错的那个人呗。

【瓦格纳话事人兵谏后,和李光弼的处境,又有什么两样?】

要是已经有了不臣的心思,还做了些让上司疑心的事儿,可千万别存侥幸啊。历史老是在告诉我们呢,做事磨磨蹭蹭、犹犹豫豫的,最后都没个好结果。

仆固怀恩这人可把事做绝了。他们家46口人都为国家牺牲了呀,那就是满门忠烈啊。但就算这样,他还是被宦官排挤,被皇帝猜忌呢。就因为这个,仆固怀恩走上了一条没法回头的路。

仆固怀恩的结局是挺可怜的,不过他的做法可没什么不对的。为啥这么说呢?起兵这事儿啊,只要开始了,那就得一股脑儿地往前冲。要是瞻前顾后的,那肯定就掉进别人设的圈套里去了。

清朝太平军的首领石达开啊,在横渡大渡河的时候呢,被清军围追堵截。他竟然傻愣愣地觉得,拿自己一个人,就能换来太平军全体的安全。最后石达开把自己交出去了,可他的那些部下呀,也都被清军给杀光喽。

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走的路不一样,可他也违抗了皇上的旨意。要是说一开始因为程元振的缘故,李光弼不敢到朝廷去。那程元振都下台了,李光弼依旧不敢听唐代宗的命令去做东都留守,这可太让皇帝下不来台了。

李光弼可聪明啦,他心里明白得很呢,都已经得罪大老板一次了,就别再惦记着还能在这个公司继续待下去啦。只有把军权握在自己手里,余生才能安全呀。

可惜那厨子好像没太懂这里面的事儿,都已经起兵谏了,把老板给惹毛了,还傻呵呵地觉得能跟大老板和好如初呢。这不是闹着玩儿嘛!

首先呢,兵谏这事儿可严重触犯大老板的底线了,会让大老板没了权威。历史上那些再怎么自信的大老板,都不敢这么干,毕竟搞不好就玩火自焚。其次呢,兵谏差不多就是造反啊。要是这种人还能好好活着,那其他将领是不是也能跟着学呢?那大老板还咋管理这个国家呀?最后一点,大老板的疑心很重的,就像郭子仪那样啥错都没犯的,还多次被解除兵权呢,更别说搞过兵谏的人了。所以呀,瓦格纳的负责人普里戈津,他其实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跟大老板各走各的。可惜他书读得太少了,一天到晚光忙着看菜谱,把自己给耽搁了。

【定论不敢下,但逻辑说得通。】

历史让我们知道,要是不去学李光弼的话,那最终往往就只能落得个身陷囹圄的结果。

唐太宗手底下有个名将叫侯君集,他可是为唐朝平定高昌国立下了大功啊。可谁能想到呢,他竟然参与到太子李承乾谋反的事儿里去了,还把这事儿告诉了另一个大将张亮。李承乾谋反失败被抓之后,侯君集还心存侥幸,啥也不做,最后就被李世民给杀了。清朝三藩之乱的时候,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他本来是跟着吴三桂混的。结果老家被郑经给端了,他就干脆投奔康熙去了。康熙当时也没跟他计较,还接着利用他去对付叛军呢。可最后咋样?耿精忠还是被康熙给弄死了,而且还是被凌迟处死的呢!张少帅在西安干了那事儿之后,还想表示忠心呢,打算放弃东北军,跟着老大回南京。结果呢?要不是宋家出面求情,他早就没命了,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下场。他老爹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几十万东北军,打这之后也被拆分到其他部队里去了,就这么没了。关于是谁把厨子给干掉了这事儿,到现在都没个定论,说不定以后也不会有。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自己人,别人根本就办不到这事儿。

作为军事集团的头号人物,安保系统肯定得做得特别好吧?这种低级错误,他们怎么可能会犯呢。自己人搞了鬼,好像更合理一些。不然的话,大鹅的安保也太不靠谱了,要知道厨子可不是一般人呢。

0 阅读:73
夕阳余晖映落日

夕阳余晖映落日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