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元廷:山西阎锡山故居游记

浩慨说历史 2025-04-12 09:20:42
樊元廷:山西阎锡山故居游记

红色大云疃

山西阎锡山故居游记作者:樊元廷

从忻州古城出来,一路向东。明媚的阳光和煦地照着窗外的大地,休息了一个晚上,都恢复了元气,大家又唠唠叨叨啦起了家常。难得的好天气给大家带来了好心情,今天,第一个目的地:阎锡山故居。 山西省定襄县(五台)的河边村,矗立着一座青灰色的百年以上的老宅院,当地人唤作"阎老西”大院,始建于1913年,历时24年建成。这座大宅院不似晋中那些富商大院的精巧,倒透着一股子粗粝的堡式的威严,恰似它当年的主人--阎锡山。

说起这位"阎老西",倒是一位颇有意思的民国时期的大人物。光绪年间,他还是五台山下一个穷秀才,整日捧着圣贤书,做着“治国平天下”的美梦。谁曾料想到,庚子年间的炮声,把他的八股文章震了个粉碎。这位书生一跺脚,竟投了山西武备学堂,从此踏上军旅生涯。辛亥年的枪声里,他带着一队新军冲进太原城,他幸运的是转眼间就成了山西都督,时年不过二十八岁。

闫锡山治晋,有他的一套。人说"乱世用重典",他却偏要"保境安民”。在四面军阀混战的岁月里,山西竟成了他的"独立王国"。他修筑同蒲铁路,创办现代工业一一西北实业公司,连火柴、肥皂都要自产,美其名曰:"造产救国"。太原城里机器轰鸣,倒也有了几分新气象。他修铁路比别的省份窄;发行只能在山西通用的票子,老百姓说他是"土皇帝",却也承认这"土"字里带着几分实干的霸道。 如今走进这座大院,仍能感受到当年主人的脾性。院墙高耸,四角立着碉楼,活脱脱是个军事堡垒的架势。他痛恨贪官,把反贪誓言刻在石头上立碑;他把警句刻在屋檐下的砖跺石上,时刻提醒着自己和家人。大门用的是三寸厚的榆木板,钉着碗口大的铜钉,推开时"吱呀"一声,仿佛在提醒来客:这里住着的是一位拿枪杆子的人。

正院铺着青石板,院落套院落,用不着走回头路。若不是导游领着,真像进了迷宫。迎面五间正房,飞檐斗拱,却毫无商宅的繁复雕饰。廊柱上挂着副对联:"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字迹刚劲,力透纸背,想是主人得意时的手笔。

西厢房改作了陈列室。玻璃柜里躺着旧物:褪色的将军服、磨亮的马鞭、泛黄的《物产证券》小册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铜制算盘,珠子磨得锃亮。讲解员说,阎老西打仗要算账,办厂要算账,连娶几房姨太太都要打算盘,活脱脱一个"武人里的账房先生”。

精明的阎锡山,怪不得能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一辈子信奉“中”字哲学,在军阀混战、官场斗勇中很少吃亏,能与蒋介石、张学良、李宗仁、冯玉祥齐名成为民国重要的军政人物。不和时也中原大战,缠斗、顶撞一下的事也常有,但多数时侯还得看蒋中正的脸色,跑到台湾还能够善终,真是人中龙凤。

逛阎锡山大院,必须要了解其主人的简要历史。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和军事人物,晋系军阀的首领。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中国同盟会会员,曾在山西执掌大权38年,被称为“山西王”。‌

他曾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山西都督,组织军政府,开始了他执掌山西大权的历史。‌北洋政府时期,阎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在1917年兼任山西省长,设立了山西省银行和太原兵工厂等金融机构和军工企业。‌他曾担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1933年,阎创办了西北实业公司,并出任总理,以实现其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他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努力,使山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独立王国”。‌

阎锡山以其圆融贯通的政治策略著称,能够在各派政治势力中间周旋。他擅长在各方势力之间游走,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两面政策。‌他的政治生涯几乎贯穿整个民国史,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线索。

连蒋介石都奈何不了的军阀阎锡山,在台湾晚年选择隐居生活。他居住在阳明山菁山,简朴生活,专注著述,不问政治。他享受安静生活,坚持写作至去世,试图通过思想体系延续自身的历史价值。台北郊区阳明山边的菁山,曾是一个荒凉的茶园,没有现代生活的便利设施。‌他在这里建造了几间茅草屋,并命名为“菁山草庐”,过着简朴的生活。在台湾的最后十年中,几乎不问政治,杜门谢客,专注于著书立说。‌阎锡山在台湾晚景凄凉: 三餐多以咸菜馒头为主, 偶尔加一个鸡蛋。死后,墓地朝向山西老家。阎锡山晚年生活,实际上被蒋介石软禁,俸禄少的可怜,只能省吃俭用。

阎锡山与蒋介石关系复杂,曾合作支持北伐,后因蒋裁军威胁产生矛盾,阎锡山采取拥蒋防蒋策略,逐渐被台湾政治边缘化。阎锡山与蒋介石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尽管阎锡山曾是蒋介石的忠实盟友,但在台湾,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蒋介石的弃用下失去了影响力。

阎锡山在多次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游刃有余的技巧,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实力。他与蒋介石的斗争不仅是个人之间的较量,更是两个政治派系之间的博弈。‌军阀之间的关系,不可能铁板一块,只能是离心离德、相互利用又互相防备的关系。

转过影壁,后院里竟藏着座西洋式的小楼。红砖尖顶,拱形门窗,与周遭的中式建筑颇不协调。据说这是为那位留学归来的三姨太建的,可惜伊人住不惯黄土高原,不到半年就跑了。如今楼里摆着架德国造的钢琴,琴键已经泛黄,轻轻一按,发出暗哑的声响,像是在叹息那段水土不服的姻缘。

偏院有眼古井,石栏上绳痕深达寸许。打水的辘轳还在,摇起来"咯吱咯吱“响。井旁立着块石碑,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有趣的是"源"字三点水旁刻意多刻了一笔,成了四点水。导游说:这是闫老西特意为之取"多一分水源,多一分活路"之意 。

近中午时,我们参观了“阎老西”的常住的小院,与周围院落相比,真不起眼,十分隐秘。不熟悉的人,绝不会想到。象他这样的大人物,一般人都以为:他一定会住在高大上的院子里,怎么会住在大院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呢?可见这小院也一定有它的秘密,那就是这里有地道连通外界。一有风吹草动,便会马上溜之大吉,阎锡山的狡诈由此可见一斑。

站在他院子的高处,放眼望去,同蒲铁路蜿蜒在黄土沟壑间,仿佛还述说着当年的辉煌;远处的田野在北方的春分时节还透着荒凉;近处的老宅院虽然威严,但它的主人已经埋骨他乡。如今的河边村,因为这座宅院而闻名海内外,引来游客无数,也算是为他的乡亲们做的一点贡献,多少带来一些安慰。

我们通过这座大院的今昔对比,应该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老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分明是个真理,可绝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就是想不明白、悟不透。什么你的我的?到时不知都是谁的,而人在悟透的那一刻,已是物是人非了。

这座宅院既像座军营,又像个田庄。恰似这个既读四书五经,又办机器工厂;既一手拿枪杆子当“土皇帝”,又一手拿算盘办实业当老板的“阎老西”,他一生固执地走着自己的路,留下了迷一样的人生。

照片留存

作者简介

樊元廷、笔名:海礁,西大云疃村人,已退休。偶尔写点文字,多自赏。

END

编辑|刘晓琴

0 阅读:13
浩慨说历史

浩慨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