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将鄜王刘光世、循王张俊、蕲王韩世忠、鄂王岳飞、和王杨存中、涪王吴玠、信王吴璘七人,戡乱御侮,拜将封王,并称“中兴七王”。七王之中,仅岳飞一人功未成,身已死,其余六人,皆保功名于始终之际。本文探讨一下岳飞遇害之本末因果。
1.中兴七王之结局其实有宋一代,因得国不正,最为惮忌武将拥兵自重,故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事。终宋之世,朝廷重文轻武,是以两宋受制于夷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当时,金国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南下。同样南宋经历战乱之后,满目疮痍,亦无力北伐。并且,宋朝内轻外重,一班大将如张俊、刘光世、韩世、岳飞皆手握重兵。做为一国之君宋高宗,当然知道南北朝、五代乱世之根源。刘裕篡晋、萧道成篡宋、萧衍篡齐、朱温篡李唐、石敬瑭灭后唐、郭威篡后汉,比比皆是。一班藩镇大将,拥兵自重,跋扈不臣威胁朝廷,一旦起兵作乱,万里江山,则拱手让人。是以宋高宗在南北局势和缓之下,解除诸将兵权,收归朝廷掌握。
中兴七王刘光世首纳兵权,善终牅下。享年54岁,追赠太师,谥号武禧。
张俊取媚人主,保全富贵。享年63岁,谥号忠烈。
韩世忠退居行都,杜门谢客,口不言兵。享年62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杨存中出入内外,“典兵最久,贵宠独隆。然颇能知几,不阽祸败”。享年65岁,谥号武恭。
吴玠据险拒敌,卒保全蜀。英年早终,享年47岁,追赠少师,谥号武安。
吴璘代兄为将,隐然方面之重,享年66岁,追赠太师,谥号武顺。
以上六人,杨存中为宋高宗之心腹爱将,张俊、韩世忠有勤王之大功。刘光世明哲保身,吴氏兄弟镇守巴蜀,朝廷鞭长莫及,是以六人皆知进退,名遂而身全。
岳飞兼资文武,立志慷慨,前后四次从军,大小数百战,威名震于南北。君臣嫌隙,杀身成仁。后世推崇备,尊为武圣。
建炎中兴,当时内有群盗,外有巨寇,时危势迫,兵弱财匮。宋高宗播迁穷僻,权宜立国。其久历兵间,知收复中原,任重道远,而保全南方,延祚一百余年,做为天子,其行事无可厚非。至于金牌催师,使岳飞父子死于大功垂成之时,终不免后世之讥。
2.漫谈岳飞之死岳飞之死,天下后世皆为之扼腕痛惜,叹其进不能为国雪耻,退不能自保其身。功未成,身已死。本文试图拨开历史迷雾,一窥其中因果。
其一,当时朝廷主和,满足于偏安南方一隅,画淮为界。是以召回韩世忠、张俊、岳飞,明升暗降,收回诸将兵权归于朝廷掌控。恐且朝廷绝对不能容忍宋军冠以“韩家军”、“张家军”、“岳家军”之号。武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实为朝廷大忌,因此朝廷笼络张俊,牵制韩世忠、岳飞。韩世忠明哲保身,辞去枢密使一职,退居行都,闭门杜客,优游物外。张俊迎合宋高宗、秦桧,陷害岳飞,保全富贵。而岳飞固执己见,力主北伐,道不同而谋不就。
其二,岳飞雄心壮志,以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灭亡金国,迎回二圣(徽宗、钦宗)为己任。然而,迎回二圣,触及高宗之衷心,徽宗、钦宗回国,欲置高宗于何地。如此口号,实在不合时宜。
其三、岳飞做为拥兵在外之大将,上疏劝宋高宗立太子以安定人心。做为统兵大将,干预朝廷立储大事,触及宋高宗隐私,致使君臣嫌隙。
其四,淮西兵变,刘光世部将郦琼、王世忠等杀监军吕祉,率全军四万余,并裹胁十万余百姓投降伪齐,使双方态势此消彼长,亦使宋高宗更加猜忌统兵大将。
其五,金国完颜宗(兀术)之议和前题,“必杀飞,始可和〞。岳飞、岳云、张害遇害,金、宋达成《绍以和议》,南北双方东以以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
古之名将,善始令终者。西汉卫青位极人臣,不立私威;东晋陶侃望重分陕,不预朝权;北齐段韶功高望重,名不逾实;唐朝李靖出将入相,深怀畏避;而岳飞拥兵在外,恃才负气,锋芒毕露,既不能以愚取信,又不能以智自全,欲求免祸,如何可得。假使岳飞能伸能屈,知难勇退,谙于明哲保身之道,养晦韬光,以待时机,结局大相径庭。
1142年,岳飞遇害,时年39岁。时光流转至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做!使岳飞健当,时年58岁,正可大显身手。此时秦桧已死,高宗禅位,孝宗即位,岳飞一旦统率大军,乘完颜亮之败,金国内乱,此时大举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可谓灭此朝食,事半功倍,其功名足以追踪伊尹、吕尚。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