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没有距离感的家庭,是一场灾难

紫巧说情感 2024-08-02 16:48:33

央视热播剧《鸣龙少年》曾引发热议。

剧中的禹洋,是一名重点高中的学生。

妈妈为了照顾他,特意留在学校食堂工作。打饭时,强行让他插队;甚至不顾宿舍同事的围观,硬要帮他脱衣服、擦身子。

禹洋所在的重点高中,一心追求升学率,管理严苛,使他倍感压抑。

而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又孤僻自闭、卑微懦弱,甚至遭遇校园霸凌。

禹洋被控制的生活,让人隔着屏幕都感到窒息。

这种控制,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毕飞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个夏季,那个秋天》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讲述了年轻的主人公耿东亮在爱的控制下,勇敢与抗争、迷失与抉择的故事。

读懂这个故事,你会明白:摆脱以爱为名的控制,才能拯救自己的人生。

摆脱家庭的羁绊,才能自由成长

心理学者武志红说过:“几乎所有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父母爱的意义,是使孩子得到自由飞翔的能力,而不是用爱将孩子紧紧捆绑。

小说中耿东亮从小就被知青母亲视若珍宝,他是母亲全部的骄傲。

母亲总是将他抱在怀里不让他下地,免得他像别的孩子那样“脏”,成了“野孩子”。

母亲过分的呵护,使得附近一带的孩子都不敢和耿东亮一起玩了。

耿东亮就这样在漫长的孤寂中,望着小朋友满地飞跑,心中生出深深的忧伤。

但还有比孤寂更要命的事:他五岁了,母亲仍固执地去幼儿园喂奶。

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见到耿东亮母亲到来,就齐刷刷地喊:“亮亮,吃奶。”

这个时候,耿东亮总是羞愧地低下头。

一个午后,他打定主意不再吃奶。他咬紧牙关,一次次吐出母亲硬塞进他嘴里的乳头。

耿东亮的抗拒似乎给了母亲巨大的打击,她整整一个星期不说话,不吃饭。

最终让步的,是“懂事”的亮亮。

耿东亮就这样在近乎蛮横的母爱陪伴下长大。

他感受到的要么是母爱的控制,要么是被母亲抛弃的恐惧。

母爱成了耿东亮最大的负担,他也曾竭尽全力反抗,但小小的他,最终只能妥协。

他的妥协,成全了“母爱”,也毁灭了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控制型父母”。

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将自己人生的遗憾,转化为无穷的欲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最终却酿成悲剧。

轰动全国的北大高才生吴谢宇弑母案,就是这样的惨剧。

吴谢宇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乖巧听话,几乎没有缺点,像是完美的存在。

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要求严格,并付出了全部心血。

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博得母亲开心,更是处处做到最好。

然而大三时,他用半年时间策划、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父母过分的爱,会让孩子窒息,成为束缚孩子的牢笼。

“爱”,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勒索和掠夺。

摆脱家庭的羁绊,孩子才能自由成长。

打破学校的枷锁,才能绽放光芒

网上曾有一段热传视频。

某中学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们便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饭堂,因为学校规定用餐时间仅仅20分钟。

不仅如此,学生每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本书,在打饭等饭的空闲里也要背书。

这是老师们煞费苦心制定的规则,目的是为了约束学生的行动,控制他们的时间。

老师对学生保持着全方位的关注,希望这样能让他们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

可是,很多学生颇有怨言,认为过多的规则压抑了他们的个性,剥夺了他们的需求。

书中的耿东亮,也遭遇了这种老师全方位的“爱”。

耿东亮考上了本市师范大学的声乐系。入学不久,便得到了音乐系留苏教授炳璋的青睐。

炳璋在留学苏联时是一位天资聪颖的音乐才子,但因特殊经历,使他回国后没能成为优秀的男高音,而是用美声吆喝了十五年鸭群。

耿东亮成为他的遗憾与理想的连结。

他将耿东亮带回家中悉心指导,希望耿东亮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

“你在,我的歌声就不会死。”

他为耿东亮制订了一份详尽的计划,不仅涉及声乐训练,甚至波及到日常生活。

除了严格规定耿东亮的作息时间,还细心修正耿东亮的面部表情、站相、吃相等。

他认为艺术家要举止有度、收拢得体,而耿东亮的身体是一架可以发出美妙声音的机器,为了保养好,必须舍弃凉水以及凉水一样的所有诱惑。

他的诲人不倦近乎麻木,他的耐心与时间一样永恒。

这份固执而汹涌的“师恩”,对耿东亮来说是可怕的。

他发现自己又一次陷入爱的牢笼,再一次想要逃离。

炳璋对耿东亮无疑付出了深深的爱,但这份爱越过了合理的边界,承载了过高的期待。

现实中,不少老师常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强行跨入学生的边界。

老师的给予和付出,终成了学生的桎梏,“爱”也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最好的欣赏,是看着学生绽放独特的光芒;

最好的期待,是鼓励学生活出真实的自我。

打破学校的枷锁,才能将教育化为春雨和风,成为生命的滋养。

抵御社会的裹挟,才能认清自我

耿东亮在大二暑假,遇到了唱片公司总经理李建国。

李建国原是师范大学音乐系的老师,在时代洪流中被卷入市场化的浪潮,变成一个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商人。

最初,他在耿东亮面前是一位“和蔼”的师兄。

他亲切地教耿东亮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干点活”;他安排耿东亮在酒吧里唱美声;他指导耿东亮参加商演。

夜生活的沉迷和丰厚报酬的诱惑,让涉世未深的耿东亮如坠梦境。

他觉得自己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渐渐地,李建国开始了对耿东亮循循诱导、软硬兼施的改造。

他劝耿东亮不要失去机遇,退学与他签约。

耿东亮在父母与炳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地递交了退学申请。

这也意味着他对父母及炳璋的“爱”的逃离。

只是,他抗争了爱的桎梏,却赢来了更残酷的控制。

李建国要求他抛弃美声改唱通俗;要求他与另一名女歌手炒作绯闻;要求他把姓名改为“红枣”。

“红枣”的发型、胖瘦、肤色,所有形象都是公司的产品,在得到同意之前本人无权更改。

对李建国来说,“红枣”是一架赚钱机器。

最后,耿东亮带着迷失、焦灼、欲望,成为了“红枣”。

走过那个灼热喧嚣的夏季,走进一个浅浅清凉的秋天,他终于弄丢了自己。

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你渐渐裹挟进充满暗潮的漩涡。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

一对中年夫妻因为常年吵架,决定离婚。一群围观的人,开始七嘴八舌地“劝和”。

丈夫对着人群说:“改不了了,几十年就这样。”

可是人们一点也不死心,好说歹说,最后一起唱起了歌,逗笑了当事人,总算“圆满”收场。

看起来这是一个充满乐趣和善意的事件,可是这种强行劝和却是一种裹挟,可能对当事人引发更大的伤害。

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去识别“爱”的真伪、辨别“善意”的底线;

去拒绝各种欲望和诱惑、摒弃急功近利和懦弱退让。

保持清醒,勇敢抗争,才能抵御社会的裹挟,在漩涡中自我摆渡。

耿东亮的一生,在“爱”的控制下,一步步走向悲剧。

母亲的溺爱,像一根绳索,结成他无法逃脱的牢笼;

老师的期待,像一座大山,成为他无法承受的重担;

师兄的“提携”,像一张大网,构成他难以抗拒的诱惑。

对耿东亮来说,这些“爱”不是生命的阳光,而是黑暗的深渊。

耿东亮的悲剧,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醒。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

每个人都需要爱,但没有人喜欢被爱控制。

没有边界感,人生就是一场灾难。

摆脱以爱为名的控制,才能拯救自己的人生。

作者 | 诗漫·陈思 在阅读中成长,在写作中疗愈。

0 阅读:0

紫巧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