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墓双层古棺恶臭液体熏吐考古队,神秘遂先生价值超过马王堆

瑞知道史 2024-08-03 01:16:52

1975年,考古队在湖北某地发掘了一座深埋于十米地下的汉墓。对标马王堆汉墓,考古队将木棺吊装出椁室并运往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将棺材启开,却发现内部还有一层,一经撬动恶臭的“血液”不断渗出,当场立刻有人被熏吐,一位专家屏住呼吸顺着缝隙往内一看,立刻大呼:赶紧联系北京,请中央的领导和专家来!

这一座让专家们惊喜尖叫的墓穴,发掘于江陵凤凰山,这里位于古楚国故都纪南城东南隅,秦灭楚后,此处成为废墟,之后又被用作秦汉时期的贵族墓地。1975年,考古队在此考古钻探,发现了古墓180多座。而标号为168号的墓地,更是吸引无数目光。

168号墓万众瞩目,是因为这座古墓的结构与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非常类似,深埋于1.5米的五花土和5米厚的青膏泥之下,这些封土都经过了细致的夯实,有非常好的密闭作用。不仅如此,在使用洛阳铲进行探索时,还在土层中带上了一些竹茎草叶,历经两千年岁月仍旧青翠,这样的保存状态,更是让考古队对这座古墓的期待值拉满了。

经过层层审批,考古队对168号墓进行了发掘,经过层层的挖掘,一座一座长方形的土坑竖穴墓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古墓由墓道、墓坑、墓室三部分组成。椁盖板之上14厘米以下及椁室周围填塞密度较大的青膏泥,质地细腻,也经过了夯打。

考古队将椁盖板上部的青膏泥清理完之后,露出了八床铺于椁顶的黄色苇席,颜色如新编的一样,苇席保存如此鲜艳完好,大家更是对墓葬的保存状况充满期待。

但可谓是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当将椁盖板揭开之后,大家的心又凉了下来:椁室虽然分为头厢、边厢和棺室三部分,且其中发现了一些随葬品,但文物和棺材均泡在水中,有些随葬品也已腐朽了。

在考古界,有一句“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这说的就是古墓的保存条件。但这168号墓外干内湿,正是处于“不干不湿”的状态。而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椁室上部及四周用一万多斤木炭填塞,其外又用1米多厚的渗透性极低的白膏泥密封,才使椁室与外界隔绝,形成了一个恒温、恒湿、缺氧的环境,才能出土大量精美的丝织品和震惊世界的辛追夫人。

如此,看来是不能重现马王堆汉墓的考古盛景了。

面对这木椁室的惨状,有人建议:这种棺材里肯定没有实体了,直接打开提取文物算了。

但当时发掘小组的负责人却非常负责,坚持依照预先的方案将棺运至荆州博物馆进行开棺。 

考古队用吊车将棺从椁内吊起,木棺吊离椁室时,棺内的水就在空中稀里哗啦地直往下淌,人们见此情景就更失望了。

荆州博物馆内,考古人员对木棺进行开启,但撬开后,竟然发现,这棺材之中还有棺材,竟然是一个两件套的构造。

当将内棺棺盖刚刚撬开一缝隙时,一股难闻的臭气就冒了出来,紧接着在侧棺盖的下缝中慢慢地渗出了一种红色液体。考古队赶紧用塑料袋接在棺下进行收集,塑料袋接满了几袋子,室内的气息已令人难以忍受,更有经验不足的年轻人飞奔而出呕吐起来!

棺内到底是什么情况?考古队专家将盖板缝略微开大了些,用手电筒往里一照,马上惊呼:“有尸体,赶紧联系北京,请中央的领导和专家来……

虽然专家坚持棺内有尸体,但为了保险起见,人们还是决定将棺盖彻底打开,确认棺内有保存完好的尸体后,再请专家前来。

当将棺盖再次徐徐打开时,大家都惊呆了。棺内赤裸地躺着一具白胖的男尸,全身上下无毛发,皮肤尚保有良好的弹性,各大小关节均可活动。

此前,马王堆女尸开棺时,上部覆盖两件绵袍,女尸包裹二十层衣衾,然后横扎丝带九道,此即古代丧葬仪式中的“绞衾”之制。但这具棺材内的尸体竟然是“裸露的”,这是为什么呢?

疑团尚未揭开,尸体就发生了变化,接触了空气后,这具本来白胖的尸体“瘦”了下来,而且皮肤的颜色也逐渐变成了绛紫色。眼看不妙,考古队立刻采取措施,将尸体从棺内取出,紧急存放在江陵卫校的一间经过紫外线消毒的低温室内。

为了预防不测,24小时后立即由湖北的医务、科研人员对男尸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解剖。解剖结果表明,整个尸体已被棺液全部浸透,不会马上变坏。内脏器官都有完整的外形,保存水平较高。连最易腐败和溶解的甲状腺也保存正常外形和体积。脑膜十分完整,表面血管清晰可见,脑髓保存丰满。脑组织在电子显微镜检查下,尚可见相当清晰的神经纤维髓鞘的向心性片层状典型超微结构。这是古尸研究中极其罕见的。

随着消息的报送,专家千里奔赴而来,只为揭开这两千多年不腐古尸的各种谜题。而经过种种检验和探索,围绕这古尸的不腐之谜、裸露之谜被揭开了。

为什么在“不干不湿”的环境下,这具两千多年前的男尸仍旧保持了不腐的状态呢?

这墓葬埋葬得比较深,五花土和青膏泥都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虽然没有让葬具完全密,但起到了一定的减缓与外界气体与微生物交换的作用,使得墓葬内温度稳定,有利于尸体的保存。

此外,双层棺材和碱性的棺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双层棺材形成了一个气体平衡的状态,而且棺液呈弱碱性。含有有机汞等成分,起到了抑菌和杀菌作用,这尸体在千年间已被棺液浸泡透了,就像是浸泡在福尔马林中,这才让这尸体保存了下来。

那这具男尸为何是裸露的状态呢?

对棺内厚约30厘米的绛红色泥样堆积物进行化验后,这男尸裸身的原因也找到了。这男子在下葬时也是经过了层层的包裹,但因为长期浸泡在碱性的棺液中,将这些由蚕丝蛋白构成的丝织品破坏殆尽,此外,可为此证明的是男尸的无毛发和无指甲,原因就是人体的毛发和指甲,也是由角蛋白组成的,在长期的碱性溶液浸泡中,也难逃腐蚀。

但好在,棺内还找到了一些麻衣片、麻鞋、麻袜等麻织物,经过提取和复原,还依稀看到当年墓主人下葬的重重 包裹,也为这一位“裸 男”正名。

但随着部分疑团的揭开,更多的疑团也出现了——这一位两千年不腐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好在,考古队是幸运的,他们在椁室的头厢和边厢内发现了文字,甚至在尸体的嘴巴里,也发现了一枚刻画着文字“遂”的小印章。

相比其他文物,文字承载信息最丰富的,对断代和确定墓主人身份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古墓中的记载,甚至可以起到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而在168号墓发现的文字,就十分耐人寻味。

首先,就是墓主人随身携带的一封“介绍信”。

这就是此墓出土的一件竹牍,牍文为

“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阳五大夫遂,自言与大奴良等廿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轺车二乘、牛车一辆、口马四匹……骑马四匹。可令吏以从事。敢告主。”

牍文是江陵县丞所写,大意是告诉“地下丞”,居住在江陵县市阳里的五大夫(汉代二十等爵制中的第九等爵,与官秩六百石的县令相当)名字叫遂的官吏,带领奴婢、车马等前往阴间报到,让地下的官吏按照遂的级别接待伺候。

在汉代流行的灵魂不灭的理论引导下,人们坚信死者需要在地下世界继续生存,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封由阳间发往阴间的介绍信(“告地下官吏书”)。介绍信清楚地介绍了下葬的时间、墓主的籍贯、爵位、名字及随葬的奴婢和车马等。文书中“地下丞”是指地下阴间管理死者的官吏,“主”则指阴间的君主。

墓中的文字记载墓主人是“十三年五月庚辰”下葬的,西汉初年纪年超过十三年的只有汉文帝初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根据银雀山汉墓出土历谱推定庚辰为十三日,所以其下葬时间为公元前167年五月十三日。

如此证明,这男尸比马王堆的辛追夫人更要久远,单是这不腐的男尸,就是史学、人类学、病理学、防腐学、地质水文等学科中的“无价之宝”。

虽然墓中没有更多文字记载这位五大夫到底是负责什么的官,但墓葬中随着竹牍一起出土的还有笔,墨,空白简牍、石砚、天平衡杆,砝码,铜钱,算筹等等,人们推断,这位遂先生,很可能是一位与计算有关的官员,例如江陵县财政方面的郡丞。

这位官员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人生?为何出现在汉代楚地贵族墓地的缓岗之上?这些因为缺少史料记录与文物佐证,已成为了永远的谜题,但这一位携带着介绍信前往阴间的“遂先生”,却成为了考古学上的一个奇迹。

如今,关于“遂先生”的文物就在荆州博物馆中,接受着人们惊奇探询的目光,讲述这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对此,您怎么看呢?您认为这位遂先生为何保存得如此良好呢?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
瑞知道史

瑞知道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