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书?

竹山艺苑 2021-07-04 15:33:37

常常看到一些画画的人整天画画,从不读书,就会想起曾晓浒先生对我说过的话:“要画好画,除了勤奋练习,还要思考和读书,三者缺一不可。”在一些展览上,看到一些画很俗气,或画上的题款语句不通,诗不伦不类,也会感叹画家不读书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中国工笔画协会原会长林凡先生没有上过大学,一生自学成材。有人问他看了多少书,林先生回答:“家里只有12个书柜。”可以想象林先生的成功与这些书分不开。要改变自己的气质,最快的方法不是运动,也不是喝鸡汤,而是读书,并且是有系统地读书。气质发于心,心变了,整个人也变了,接下来笔下的境界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不读书的画人只能是俗人一个。

林凡作品

黄公望说:“不读万卷书,不知道理之渊博,不行万里路,不知天地之广大。”这应该是他成就绘画的经验之谈。据说有人问唐寅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的画不如学生唐伯虎画得好,周臣回答:“只少唐生数千卷书。”如今我们有的画家片面追求技巧,几根草、几座山磨它几个月,受某些美展的恶劣影响很深,舍本逐末,却不知读书比技巧更重要。

前人对怎样读书的说法不一。古人讲七分读书,三分画画。陆俨少说“十分功夫,六分读书,三分写字,一分画画”,把读书排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画画倒成了读书的余事。张大千说,画家“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黄永玉倡导读书“不求甚解”。他说读书先是求乐,然后才是求知。有人问他,做学问的人和画画的人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哪种更好,他说:“我们画画的人读书是读感觉,都读了,你说哪件事我知道,画家不是学问家,不必显示书本的学问。但是读了书,画画会用感觉去鉴别,画画的人不必像学问家那样读书,还是要留一些时间来画画。”

黄宾虹作品

那么画画的人读什么书好呢?一般来说要读三个层次的书:

第一是读画论,明白画法和画理。譬如画论里说“房前必有三分田”,是告诉你房子前面要留出空间,不能太闭塞。“路要有遮掩”,是说要表现路的曲折盘旋,不要一览无余,要用山石和树来遮掩,给人以想象。王维《山水论》:“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前面几句好理解,后面一句“松柏”为什么要 “上现二尺长”呢?答案是相对杂树而言,松柏应该画得高一些。古人以松柏象征君子,杂树象征小人。突出松柏就是突出君子的品格和精神。有的画家画了几十年不懂这些道理,就是没有读画论。

张大千作品

第二,读文学类的书。因为读了这些书你就有文心,有情感。小说、诗歌、散文都可以读。画山水画可以多读一些古典诗歌,诗的意境与画相通,学会自己写诗当然最好, 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不错。

傅抱石作品

第三,读画史和哲学的书。画什么画,就要先了解画的历史,知道历代画家是怎样画的,中间有什么演变,各个朝代有哪些美学思想,弄懂它的来龙去脉。当今画画的人几十万,如要回答“我为什么要画画”这个命题,相信答案一定丰富多彩。有人为了安顿好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在艺术世界里遨游,与宇宙对话,与古人对话,就像庄子的逍遥游;有人以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为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册留名;有人为了有一份职业,能赚钱,养家糊口。回答都没错,但境界有高低。要提高境界,只有多读哲学书。

人生境界获得了升华,就不会去追求那些功利和世俗的东西了。譬如你懂得了“君子不器”,就不会去想把画画得如何漂亮去吸引人了。《易经》里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思想是形而上的,技巧是行而下的,你的画上升到了“道”,那境界必然高,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了。一旦还停留在“器”,就等于把画画当作手工活来做,档次不高是必然的。吴冠中先生晚年的画,重点关注点线面的安排、形式美的处理,而一般人画画关注像不像或漂不漂亮,这就是境界的不同。

3 阅读:1091
评论列表
  • 2021-07-04 23:20

    [点赞]

    西楼钩月 回复:
    读通了书不用画了,一切自然都有[笑着哭]
  • 2021-07-05 01:45

    不读书,画的都是工笔画[笑着哭]

  • 2021-07-16 15:53

    读了12柜的书可以画好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