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雷军的年度演讲,也成了行业盛事。
这次演讲前,有不少老朋友,包括认识雷军超过20多年的人,都问我“你听不听这次演讲”?
雷军也偶像化了么?
我觉得,与其去研究雷军的变化,不如去研究小米的变化,因为雷军的一切变化都是小米实力的外化。
2020年的8月11日,北京小米科技园,为了庆祝创业十周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夜聊”三小时,回顾了小米不易但“热血”的十年。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十年大反思”,明确三大基石,开启战略升级,走上硬核科技之路。
而今年的演讲,名为《勇气》,更可以看作是小米逆天改命三年成绩单的一次小结。
小米真的变了。
先上结论,本文将从小米是如何的“变”,分析小米高端化和投入硬核科技这两个重要方向,以期对行业有所启示。
——导语
01逆天改命 三年成功把时间倒退一点儿,在2020年这个档口,别人看到的是小米的成绩,雷军看到的是小米未来发展路径上的困难和挑战。
也因此有了“逆天改命”这个盛世危言。
雷军是一个对自己设定非常高的人,这一点从未改变。
在软件时代,金山公司面对微软和盗版市场两个强大对手的夹攻,步履艰难,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雷军依然喊出了“建立自己的软件帝国”这个口号。
将近20年后,这一口号变成了现实——2019年的11 月 18 日,金山 WPS 代表中国第一家标准企业 SaaS 服务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此后市值一度接近2500亿元,截至2023年末,金山办公的主要产品月活设备数达到5.98亿。
所以,一个老金山人对我说:没有前面金山历练出的1,也就没有后面的小米和雷军系的这么多个0。
再把目光拉回这三年探索+两年跨越,可以发现小米肉眼可见的在改变。
在手机业务上,从MIUI和性价比出圈,到奉行轻模式遭遇2016年的滑铁卢,再到管理层集体补课+硬核科技的投入,小米手机的高端化终于前所未有的走向成功。
有人说,小米手机的高端化,主要是靠堆料。
我完全不能认同这个看法——任何高端产品,前提都是堆料,因为高端产品是首先要在六边形的各个维度拉满,然后在这个前提上又做出足够的差异化,最后获得文化、心智上的认同。
比如苹果手机,轻松过万,我一度也不理解消费电子产品为什么那么贵。但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在PC时代,微软+英特尔公司两家干的事儿,苹果一家就完成了——内有高性能的A系列处理器,外有完全闭源、端到端优化的IOS,所有生态尽在掌握,这样的手机不高端,谁高端?
没有方向感的堆料,叫堆料;有方向感的堆料,叫差异化竞争。
小米10、小米11,可能还是一种摸索,小米12渐渐找到感觉,小米13、14已经真正形成了外有影像等突出特色,内有自研操作系统澎湃OS、和IoT生态全面打通的高端化格局,在国内独此一家。
造车也是,如果说小米某种层面上是一家高科技制造公司,那造车就是手机高端化的自然延续,是小米在通往高端制造业王座上的又一次攀登。
从复杂度来说,一台高端手机大概有1500个零件,而一台豪华汽车可能有3万个零件。
从属性来说,对于正在到来的智能时代,手机最多只能算智能世界的“遥控钥匙”,而汽车才可能是个人能够拥有的价值最高、智能化集成度最高、从定义到交付、再到使用的全寿命、全流程的智能化参与度最高的产品单元。
而仅仅有车、有手机、有IoT设备也并不能视为高端化,只有用AI能力把这些全部连接起来,并且无感互动、丝滑衔接,才叫高端化。
而目前小米提出的人车家生态,是在手机、汽车两个产品高端化之后,以此为基点构成的沉浸式、全栈式的智能生活平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单点突破到布局全盘,从九死一生到逆天改命,仔细盘点起来,小米这三年的进步真的很大,“逆天改命”这四个字,不仅仅是口号。
02小米为何会对高端化情有独钟?小米为何会对高端化情有独钟,这个问题我曾经不得其解。
要知道,这世界上的生意,并不是高端化就赚钱赚的最多的。
依云水是高端矿泉水,农夫山泉是普通饮用水,而依云水只是法国达能集团旗下的一个很小的板块,达能集团的市值约合5800亿人民币;而卖的很便宜、业务结构也很简单的农夫山泉,最高市值到过8000亿人民币,是1.5个达能。
从雷军的个人抱负来说,也绝对不是以公司净利润或市值为终极目标的——他40岁就已经充分财富自由了,50岁已经可以过99.9999%的人都不敢想象的生活了。
但这样的人还在拼命的工作,还是那么工程师本色。
那是为什么?
2023年秋天的某一天,是一个星期六。
我在这天专门开车跑到荷兰的埃因霍温,就是为了亲眼看一下最近知名度极高的阿斯麦(ASML)光刻机公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楼只是普通的办公楼,厂区外观也只是普通的工业园区……让我惊讶的是,这里非常非常的安静,没有人加班、没有车来车往,连办公楼门口的自行车棚都是空的。
阿斯麦没有996。
此后的周一,我又去了欧洲最大的家电连锁超市之一的Media Market,我发现这里最多的手机除了苹果和三星外,就是小米,连陈列位置都是一样的靠前。
店员给我介绍,说这是一款来自中国、卖的很好,但就是有点贵的手机。
官方发布的小米13 Pro在欧洲的起售价为1299欧元,当天店里大概有个小活动,大概便宜50欧元,也就是1249欧元左右;而同款产品,在国内的起售价分别为3999元和4999元。国内外产品价差高达3300多元与4500多元,可以说近乎直接翻了倍。
出来我很感概,发现在欧洲的小米手机,因为没有特定的“性价比滤镜”,所以反而溢价更高、卖的也很好。
当这一幕幕和雷军的《勇气》演讲重合的时候,我突然似有所悟。
阿斯麦没有996,只有空空如也的自行车棚;但我相信这个周六,在中国、在小米的园区,在很多中国科技企业的园区,一定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阿斯麦没有996,是因为人家已经早在五年、十年以前就突破了关键技术的瓶颈,眼前的赛道空空如也,暂时没有对手,所以人家可以不加班,可以享受欧洲特有的清闲。
而在中国、在小米,我们正在极速追赶世界科技的浪潮,正在为成为全球第一的高科技制造业大国和全球唯二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在努力,所以我们就必须扬鞭策马、就必须努力追赶。
我本人对996文化无好感,但我对中国人的勤奋和抱负有无比的敬意。
你会问我,这和高端化有什么关系?
关系很密切,如果没有高端化,就没有高毛利。
而没有高毛利,也就不足以支撑在底层技术、硬核科技上的投资。换句话说,小米的部分产品实现高端突破,其突破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追赶星辰大海、逆天改命的路上有更充足的粮草和供给。
当然,高端化成功与否,最终要由市场买单。被市场买单的高端化,说明消费群体认同了你提供的高端价值,这种高端化是良性的,越多越好;盲目的追求溢价,没有产品力、科技力的支撑,这样的高端化先不说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了,人家也认为你只是在割韭菜。
苹果的高价不是很多人吐槽吗?但苹果的销量不是说明大家的钱包很诚实么?
小米在变,在更高端的路上不断升维,但我认为,小米的高端化不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尊荣富贵,而是中国企业在追赶、赶超世界前沿的一个范本。
03硬核科技,首先投入要硬2023年,雷军以87级校友的身份,回母校武汉大学演讲。
结果他演讲70%的内容,都和“硬核科技”有关。他甚至宣告:今年8月,我宣布了小米新十年的战略目标: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
有人感叹说,不知为何,雷军对硬核科技有如此的执念?是因为他的内心一直是一个工程师吗?
但如果你把视角放到雷军这30多年穿越3个时代的经历,你就会明白,从那个“缺芯少魂”的时代走过来的人,对于拥有中国自己的硬核科技,有何等的渴望。
1992年,雷军与求伯君相逢结缘,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于求伯君把自己锁在酒店里,3个月敲出12万行代码,做出WPS的惊人努力的钦佩和向往。
2002年,WPS在性能和体验上都远远弱于微软的Office,雷军做出的最大的一个决定是,把公司账上的最后4000万全部投入到新版WPS的开发,这个架构下了巨大的功夫。自豪地说,是代表了最近20年办公软件最先进的水准,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说,WPS就是一个硬核的技术英雄梦想,是中国软件行业最励志的故事。
在进入手机行业后,雷军最开始的想法是“轻模式”,也就是充分的依赖供应链和供应商,尽量少的涉及底层研发。
但这样的代价是,小米赢得了梦幻般的开局,又因为硬件能力根基不牢,一度遭遇了巨大的困难。
雷军回忆说:“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2016年5月,我不得不亲自接管了手机部,带领团队认真补课,死磕硬核技术”。
那个时候,雷军每天排满了20多个会,一边恶补学习手机硬件最新技术,一边跟同事们讨论工程方案,还要疯狂招募最好的工程师来扩充团队,增强研发实力。
最后终于熬过了难关,才有了今天的小米14 Ultra、小米MIX Fod4这样的优秀的产品。
但是,以上都还是单一系统、单一产品的技术突破,而小米要持续的造好车、要实现人车家的智能大生态,就需要更硬核的科技。
已经有很多商业分析在评估小米造车的正确性,我就不重复了,我只是帮小米算一笔账。
有个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算过一笔账——传统车企的毛利率大概是9%,而其中对研发最重视的部分车企,也不过能拿出毛利率的2%来投入研发。
我真的套用这个公式去算过去年销量极大的某个传统车企,发现这个数据是完全吻合的——这个车企销售了400万辆以上的车,毛利率真的有没有超过10%。
而它们的研发费用就是2%,也就是200亿不到。而这200亿并不是全部能用到电动化、智能化的研发上,而是均摊到全车企的所有上百款车型上。哪怕是换一个前脸、或者加一个座椅通风,都算在研发费用里。
这就导致了,燃油车时代,或者更准确说的是后燃油车的传统车企,即使体量惊人,每年在智能化、新能源上的研发费用很难超过百亿大关。
而相比之下,小米这样的造车工程,一年可能需要花掉十几亿美元,直接投入大几千人,间接投入超过上万人,其中70%的都是硬核科技研发人员。
造出一辆SU7只是开始,如果小米坚决要在造车这条路上走下去,小米的车业务在人工智能、电子、通讯、芯片、系统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可能是传统车企在该领域的10倍,甚至更多。
但换个角度来看,手机市场已经红海化,而造车市场却有极大的空间。
例如,2024年1-6月中国汽车实现出口552亿美元,出口增速18.9%。中国汽车成为了继家电、手机、电脑之后,又一个崛起于世界的高端制造业。
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背后隐藏巨大的危机——2023年中国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数据显示,计算和控制类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通信类芯片国产化率不足3%,功率半导体和存储器芯片国产化率达到8%,传感器芯片国产化率达到4%。在高端智能芯片和座舱芯片方面,更是几乎完全依赖美国的NVIDIA英伟达和高通等的芯片。
这还仅仅是算力和电子、电气部分的短板,如果算上机械部分、计算机仿真、电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中国车企的“技术补课费”还要投入不知凡几。
但雷军之所以是雷军,就是因为别人看上去的困难,在他眼里都是一个个的机会。
例如,智能时代的造车,本质就是造芯,而小米虽然目前还没有推出SOC级别的芯片,但在外围芯片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完全可以复用于车规级芯片的研发。
又比如,在操作系统层面,小米其实是中国唯二拥有非依赖安卓内核的手机操作系统的企业,这让小米SU7无论是在车机体验上,还是汽车与其它设备的协同上,体验都是行业第一梯队的水平。
但很少有人想到,这是一颗将近十年前种下的种子。
2015年,我想雷军这时候脑子里肯定没有什么造车的想法,但这一年,小米发布了第一个iot模块,为生态大树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到了2017年,小米启动了创业以来的第一个操作系统——Vela ,这也是小米第一个以操作系统形态立项的自研项目,服务于IoT。
Mina OS启动又晚两年,是2019年,小米通过它,积累了从Linux内核到各种上层系统的打通逻辑。
最后,小米才启动了澎湃OS计划,由超5000人的研发团队、历时7年研发打磨而成,它全面实现了底层重构,统一了MIUI、Vela、Mina和车机OS四个系统的软件架构,为小米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好了公有底座。
整合后的澎拜OS,连接设备数已达6.55亿台。这6.55亿设备里面,除了PC、手机、平板、电视等大品类外,足足拥有200+大类智能家电,有9000多家品牌参与了这个生态。
但这一切其实都在静悄悄的进行,甚至,如果我不是为写这篇文章做调研,我也不知道小米的硬核科技研发这么能烧钱。
到底有多能烧钱呢?一般人感知不到的是,从2023年往前的五年里,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2022年小米的研发投入了162亿元,2023年达到200亿元,未来五年还会投入超过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
而这个阶段,小米的净利润是多少呢?基本是在150亿/年-200亿/年之间。
换句话说,除了经营必备的现金流,小米这三五年间,是典型的“月光族”——赚了多少钱,就在研发上投入多少钱。
这种疯狂的投入,背后有长远的谋划。
小米内部有个说法,叫做投入硬核科技研发,成为中国的四大硬核科技企业。这里的四大,除了小米之外,分别是指华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
当然,别人也可能有别的“四大”、“十大”的统计,这并不重要。但如果观察这小米圈定的这四家硬核科技企业,会发现有一些惊人的相似:
首先,这些企业每家都有基于硬核科技的、毛利率很高的核心业务,而且规模至少是千亿级起,甚至达到万亿级。这个规模只是一个前提,也就是企业有足够强、也足够硬的核心业务来作为收入引擎,持续驱动研发;
其次,这些企业都比较崇尚垂直整合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的内循环供应链,一方面减少了对外部的依赖,一方面在垂直整合和端到端优化上,这种模式比手机行业盛行的供应商模式,会更有效率也更能控制成本,所以顺风的时候可以打歼灭战,逆风的时候可以打价格战,总是生存能力超强;
最后,这些企业都有非常完整的生态,都有大量的外部客户,华为的通讯、云计算、大模型,比亚迪的代工、电池、电机,宁德时代的电池解决方案等,都有大量的外部客户,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生态的领导者。
客观的说,相比之下,小米目前的规模,才刚刚是一个开局,也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在芯片领域还没有代表性产品,操作系统还有待完善,在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也还将在很长时间内需要通过吸收、转化、自研,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全栈技术。
总而言之,小米在硬核科技的布局上有些东麟西爪,但不是小米刻意为之,而是小米所谋甚大,布局深广。
我在前文中就谈到,雷军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设定很高,他不允许小米成为一家二流公司,而要成为真正的硬核科技公司,我想未来的十年里有三个关键领域一定是需要突破的,那就是芯片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
简而言之,小米的高端化,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开始。
有了高端化,或者说不断走向高端的这条路上,小米会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之后小米又会将之投入硬核科技研发,推出更高维的产品,建立更广阔的生态,输出更硬核的技术,最终形成一套对内垂直整合,对外全栈赋能的生态,成为一间真正可以被称为“伟大”的公司。
那天,雷军在演讲里说了一段话,许多朋友听了,都觉得是雷军写给自己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写给小米的员工、乃至一切在为了提升中国科技硬核实力在奋斗和努力的人的,那就是:“他们不甘于平庸,还在为梦想奋斗;他们向往先进的科技,渴望幸福的生活;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浑身都闪耀着乐观与自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