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河南农妇朱锡明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许世友。
许世友还活着,他是山东军区司令员,是战功赫赫的“大官”。
得知这一消息,朱锡明既感到高兴,又觉得惆怅。
高兴的是自己一直惦念的丈夫还活着,惆怅的是自己如今已经另嫁他人了。
许世友和朱锡明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至忠至孝,重情重义很多人一提起许世友,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他英勇无畏、粗犷豪放、脾气火暴的形象。
实际上,除了这些外放、鲜明的个性外,许世友将军的心思也很细腻。
无论是对事还是对感情,他从来都是粗中有细。
可以说是一个至忠至孝,重情重义的人。
1905年2月28日,许世友出生在河南省新县许家洼。
那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豪绅横行的黑暗时期。
连年战乱与苛捐杂税,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许世友的父亲许存仁是个本分的农民,母亲李氏则是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
他们共有七个孩子,许世友排行第三,小名叫三伢子。
许世友八岁那年,父亲重病去世。
之前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了债。
家里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吃饭,母亲只能忍痛决定卖掉最小的女儿。
许世友从田里干活回来,正好碰见人贩子来家里。
了解原委后,他立刻跪在母亲面前,泪流满面地恳求:“娘,妹妹还那么小,要卖就卖我吧!”
许母顿时泪如雨下,她夺回女儿,又扶起了跪地的许世友。
从此之后,无论日子多么难熬,一家人也没有分开过。
父亲临终之前曾把孩子们叫到窗边,嘱咐他们以后要好好孝顺母亲。
这番话,被许世友牢牢记在了心里。
一别之后,音信全无那时候家里太穷,为了能有口饭吃,许世友就去了嵩山少林寺。
他一边在少林寺做杂役,一边学艺习武。
八年后,许世友从少林寺回乡。
很快就又投身到我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担任乘马岗六乡农民义勇队大队长兼炮队队长。
眼见儿子已长大成人,到了该成家的年纪,母亲便开始四处托关系,为儿子的婚事操心起来。
没过多久,母亲为许世友选中了一位邻村的女子,名叫朱锡明。
朱锡明生于1901年,比许世友大四岁,她勤劳淳朴,为人本分。
尽管生活在封建思想仍较为严重的旧社会,朱锡明却思想开放,还加入了当地的妇女救国会。
许世友是个出了名的孝子,加上父亲早逝,他对母亲更是言听计从。
既然母亲对这位姑娘颇为满意,许世友也就顺从了母亲的意愿。
1924年春天,许世友在母亲的安排下,把朱锡明娶进了家门。
两人并非自由恋爱,婚前没有感情基础。
但婚后两人却相处得十分融洽,生活和谐美满。
然而婚后第三天,许世友就接到了紧急作战命令。
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和新婚妻子,率领部队奔赴战场。
而母亲和朱锡明则在家中制作军鞋支援前线,慰问战士们。
许世友与朱锡明虽然生了三个儿子,但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前两个儿子都不幸夭折了。
第三个儿子“黑伢”出生后,许世友只见了一面,就率部离开了鄂豫皖根据地。
起初,许母与朱锡明都坚信许世友不久后便能回家。
因此一直未给黑伢起大名,满心期盼着许世友能早日回来为儿子取个好名字。
然而,黑伢长到3岁了,许世友依然没有回家。
自他离开后,就再没有一点音讯传来了。
那时兵荒马乱,战火不断。
朱锡明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许母和许世友的妹妹一起颠沛流离,四处逃难。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许母生了一场病,小妹和黑伢又都还年幼。
朱锡明每晚都会冒着危险,去乱坟场扒死人的衣物,回来做成鞋子、袜底。
就是靠着这样的生路,才勉强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
时光流转,许世友依旧没有半点消息,没人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
许母望着年幼的孙子与日夜辛劳的儿媳,心中五味杂陈。
她也曾独自拉扯几个孩子长大,深知其中的不易,因此她理解朱锡明的苦和难。
尽管生活困苦,朱锡明却从未有过抛下祖孙俩和妹妹,另寻出路的念头。
她孝顺、纯朴,早已将婆婆视为亲生母亲。
许母深知儿媳的孝心,却也不忍耽误她的大好年华。
经过一番思量,许母为儿媳物色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位名叫夏昌文的朴实庄稼汉。
夏昌文家境虽不富裕,但能保证温饱,总比带着自己这一家子累赘强。
起初,朱锡明坚决反对婆婆的安排,但在许母和亲友的轮番劝说下,最终还是嫁给了夏昌文。
从此之后,许母独自带着女儿和孙子生活。
而朱锡明改嫁后,也没有再生育,心里始终挂念着他们。
她时常回到许母身边,陪她说说话,帮忙做些家务。
夏昌文是个厚道人,也很开明,经常照顾她们,时不时还会补贴些家用。
误信传闻,各有所属而许世友那边,也始终牵挂着家中的情况。
刚离家后不久,他便听说了骇人的传闻:国民党军队与地方反动武装,对苏区实施了残忍的烧杀抢掠。母亲与小妹为躲避迫害离家出走,生死未卜;至于妻子与儿子,据说已遭遇不幸。
许世友闻此消息,悲痛不已,很想回家亲自弄清情况。
但战事正酣,他身上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加之当时时局动荡,音信难通,他既无法联络亲友,也无法证实这些传闻的真实性。
而家中长时间也没有消息传过来,更让他心中暗自认定,家人或许已不在人世了。
长征结束后,许世友抵达延安不久,便对前来投奔革命的女青年雷明珍心生好感。
在旁人的牵线搭桥下,两人从相识到相知、相爱,很快就在延安结为连理。
婚后,他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雷明珍勤奋好学,工作上敢作敢为,对许世友更是关怀备至。
直到1937年,许世友因“张国焘事件”蒙受不白之冤。
在许世友最脆弱的时刻,雷明珍却像其他人一样误解他、怀疑他。
她不仅没有给许世友提供支持,反而向他提出了离婚。
后来,真相得以澄清,许世友也重获清白,再次投身军旅。
雷明珍对自己的冲动深感懊悔,多次向许世友道歉并表达了复婚的愿望。
但许世友性情刚烈,既重感情,又爱恨分明。
他对雷明珍已心灰意冷,坚决拒绝复合。
1941年春,许世友在工作中结识了田明兰。
两人相知相爱,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
此后的日子虽然平淡,却安稳、幸福。
时光荏苒,黑伢已经是一个十多岁的小伙子了。
满头白发的许母,也像身边的亲友一样,已经接受了许世友或许已经离世的可能。
可就在这时,全国迎来了解放,许世友的名字出现在了报纸上。
当时的他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战功赫赫。
朱锡明从报纸上得知许世友还健在,心中五味杂陈,既喜又忧。
喜的是,她朝思暮想的亲人还在世上;忧的是,自己已另组家庭了。
解放初期,许世友将母亲接到济南同住。
“黑伢”许光也被送入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后来又进入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深造,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许光许母常那时常向儿子夸赞朱锡明,说起那些年她多么贤惠孝顺,多么的辛苦艰难。
许世友听后,感慨万分。
但如今两人都已再成家,除了能在物质上给予她一些帮助外,许世友也没办法给她更多的补偿。
因此对于朱锡明,他内心始终有一份歉疚。
参考资料
王春华《许世友和他的三位妻子》
吴碧莲《许世友和他的儿女们》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