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行军打仗,不光要靠前线战士浴血拼杀,后勤保障也同样重要。
我军被称为“红色大管家”的叶季壮,在后勤岗位上一干就是九年。
以他的资历和贡献,1955年授衔时至少应该是个上将。
可他最终为何与军衔失之交臂?
长征时期的“大管家”自红军时代起,叶季壮便肩负起了后勤工作的重任。
在红七军担任政治部主任期间,他提议将原有的薪饷制度革新为供给制。
同时,重新设计了贴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财务与物资供应体系。
他积极筹措大量资金,满足部队的日常运作需求。
还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组织军工技术人员在简陋的环境中自制武器装备。
长征途中,面对极端艰苦的环境,叶季壮将解决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视为头等大事。
杨尚昆曾在其回忆录中提到:有一段路上,战士们饱受饥饿之苦,无奈之下只能以鞋底、皮带充饥。先煮水去硝,将其熬成油胶一样的东西食用。
而当队伍抵达哈达铺时,后勤部的叶季壮早已在当地备好一场流水席。
所有途经此地的干部,都能得以入席享用一顿丰盛的大餐,红烧肉、锅盔管够。
爱兵如子自1938年起,叶季壮的工作重心就转向了财政领域。
面对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全面经济围堵,他积极推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不仅组织开荒种田、开发盐湖资源,还创办了纺织、被服、制药及造纸工厂。
在医疗卫生后勤保障方面,叶季壮同样表现出色。
他深知伤员救治的重要性,提出了“保障没有一个伤员被遗弃于战场上”的口号。
后勤工作,从来都是喊口号容易、看起来容易,可实际去做时,就困难重重。
而叶季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从不说空话、说大话。
口号喊出后,他就立刻着手安排,付诸实践。
通过国内外统一战线工作,叶季壮争取到了宝贵的物资和技术援助。
在此基础上,他创办了医科大学、卫生学校及培训班,建立多所医院,培养了大量医疗人才。
此外,他还动员地方政府和民众,组织了担架队和运输队,确保伤员能够及时得到转运和治疗。
他强调医护人员要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将伤员视为亲人般照顾。
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使得我军在战场上,几乎从未发生过遗弃伤员的现象。
解放战争时期,叶季壮被派往东北工作。
那时候,东北地区的局势错综复杂。
美国力挺蒋介石争夺该区域控制权,导致战场局势异常紧张。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进驻东北,所有的后勤补给都是利用当地资源。
而当时,中国共产党虽已建立起人民政权,却受限于多种因素,难以全面施展工作。
特别是在财政管理方面,遭遇了重重阻碍。
按照中苏双方约定,苏军本应限量发行军票,以筹集军需物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军票发行量却远超预期。
导致其价值大幅缩水,严重侵害了普通民众的经济利益。
叶季壮的经济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重心”。
为扭转这一局面,保护人民的经济权益,叶季壮果断出手,稳定金融市场。
他提议发行人民币,以此逐步取代泛滥的苏军军票,从而恢复金融秩序,保障物价稳定。
通过人民币的发行,叶季壮彻底解决了因苏军军票过量发行,而引发的金融动荡问题。
新中国第一任贸易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叶季壮是我国第一任贸易部部长。
那时候,新中国的贸易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困境重重。
内部是百废待兴,外部又有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围堵。
他们想要用这样的手段,将新生的中国彻底扼杀。
而面对西方国家实施的严厉“禁运”措施,叶季壮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胆略。
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团结”,不过是为了利益与意识形态。
一些国家对中国实施“禁运”,根本原因是受到了美国的“压力”。
如果单纯从这些国家自身的发展需求考虑,它们自然是希望能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
叶季壮精准地洞察到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微妙分歧。
他巧妙利用这些内部矛盾,与那些有意愿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国家进行合作。
同时,他也高度重视与亚非国家的贸易合作,争取通过这一途径打破西方设置的经济壁垒。
锡兰,也就是现今的斯里兰卡,拥有丰富的橡胶资源。
但1952年,因出口受阻,价格大幅下滑,锡兰面临巨大经济损失。
同时,国内粮食短缺,导致大米价格飙升,对民众生活乃至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
而我国这边,则对橡胶资源有着迫切的需求。
因此,尽管两国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但强烈的贸易需求,促使双方展开了谈判。
在叶季壮的精心筹划与主持下,谈判过程非常顺利,最终促成了大米与橡胶的换货贸易协定。
从1953年开始,中国每年将向锡兰出口27万吨大米,而锡兰则承诺每年向中国提供5万吨橡胶。
近水楼台不得月凭借叶季壮的资历与贡献,如果参与1955年的授衔,他完全有资格授上将军衔。
然而,自新中国成立后,叶季壮已离开军队,全身心投入到国家贸易部的领导工作中。
因此,他并没有参与授衔。
1945年,包括叶季壮在内的六人小组,与苏联代表在东北谈判。
当时,出于沟通便利的需要,中央决定为这六位同志授予临时军衔。
叶季壮被临时授中将军衔,与陈云、彭真等同志同级。
尽管没有正式的军衔,但这丝毫不减叶季壮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叶季壮长期致力于后勤、财经、贸易方面的工作,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个大“肥缺”。
然而,叶季壮却始终秉持初心,坚守原则,严于律己。
三年困难时期,叶季壮家餐桌上的食物同样简单朴素。
有一次,家里煮了萝卜汤。
为了省些食物,就连萝卜叶也一同入锅,吃起来有些苦涩。
女儿尝了一口后,立刻皱起了眉头,不肯再吃。
叶季壮见状,便给孩子们讲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1942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曾与朱德、叶剑英一起在南泥湾开垦荒地。
他们每天的午饭,也经常就只有一盆萝卜汤。
那时的萝卜又小又干巴,整根下锅,没有油没有盐,更是难以下咽。
但即便如此,朱老总和叶参谋长却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他们苦中作乐,笑称这是“人参汤”。
叶季壮用这件事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吃苦耐劳。
听了父亲的话,女儿也不再挑剔,安静地吃起了饭。
叶季壮的生活,一直是简朴至极。
一条皮带,他用了几十年。
1951年,那皮带实在破旧得用不了了,他才换了下来,被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在担任外贸部长的十多年里,叶季壮有很多出国的机会。
但他从未利用出国机会,为家人或亲友购买任何进口商品。
外国友人赠予叶季壮许多礼物,而他总是悉数上缴,不留一件。
1963年,一位外国友人送给他一台小巧精致、画质清晰的手提电视机。
外贸部交际处按照规定,派人将电视机送至叶季壮家中。
孩子们高兴极了,希望能将电视在家里多留几天。
然而,叶季壮坚持要将电视机带回部里上交,并告知交际处的同志:外国友人赠送的礼品,无论大小,都需经过他本人的过目与知晓;所有的礼物,都不许私自留下,一律上交国家。
叶季壮为官两袖清风,也一直在培养孩子们坚守清正的家风。
他曾教育家人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那是剥削阶级;近水楼台不得月,才是我们无产阶级的格言。”
参考资料
金文《廉洁爱民的外贸部长叶季壮》
吕伟英《叶季壮:从江门走出来的共和国部长》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