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孩子吵架了,付出再多,都不如多给他提供情绪价值

兰妈谈育儿 2024-12-10 20:37:11

文/兰妈谈育儿

养育孩子,就是一条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路,孩子需要学习,家长更需要多学习

昨天半夜凌晨,接到一通求助电话,是多年不见的一个老同学打来的

电话刚接通的时候就听到对面传来几经哽咽的声音,问其原因才知道,这个老同学刚刚和她女儿大吵了一架

而吵架的原因,居然只是因为一杯“睡前牛奶”就闹得不欢而散

听老同学说,她当时只不过是看到女儿写作业太晚了,就端一杯牛奶上前关心一下,可是看到孩子还有堆积起来的好几本作业没写,她就忍不住焦躁起来

随后,两个人就开始了,一言一语的不断争吵,最后还被女儿直接赶出房间

对此,兰妈这个老同学,怎么也想不明白,她不明白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为什么到头来就像是养了一个仇人

可在她女儿那里,通过第二天的沟通,我又听到了另一个版本

孩子说:“我也不是故意要跟我妈妈做对的,只不过就是看不惯他那什么事儿都要拿出来和别人作比较的较真态度,明明我已经很努力在学习了,可她永远都看不到我身上的优点,似乎不管怎么做都是错的”

就牛奶事件那个晚上,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也是因为老同学说了以下几句气话:

“天呐,你是属蜗牛的吗?从回家到现在已经写了三个小时作业,怎么还剩下那么多没写完?”

“我看整个学校、整个县城里,你就是唯一一个睡那么晚的人,同样作业别的孩子都能早早完成,而你却每一次都写那么晚,原因是在于老师吗?原因是在于家长吗?别逗了,原因是在于你自己呀”

“你记住了,如果你不改掉自己身上磨蹭的毛病,那永远都看不到进步和希望,你也彻底没救了”

再透过这个例子,我似乎也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和孩子所存在的问题缩影:每次沟通的时候要么质问、要么唠叨、要么就是打击了

显而易见,每个孩子都是吃软不吃硬的主儿,你越是语言激励、打压和掌控他们,他们越是反抗得厉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到了后期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争争吵吵状态

不想和孩子一见面就互掐、争吵、和生气,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教育策略

比如,当下教育环境最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到最后居然成了连句话都不能好好说的仇人

这是因为,家长眼里所谓的辛苦和付出,只是提供物质方面的满足和需求

在没有真正重视孩子感受、理解孩子需求、和掌握沟通技巧的情况下,和孩子之间自然就会慢慢形成“话多必烦”的情况

可见,孩子长大之后,教育的核心就是把前期的物质付出、改成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的内在所需

不想把孩子养成天天吵架的仇人,那家长们就要多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了,特别是以下几方面:

01

利用自己人效应:

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

一次育儿讲座上,老师站在台上分享说:

“我们都想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了解,可是你想了解,那就必须要先暴露自己多一些”

有个朋友,她在和女儿谈青春期早恋问题时,就直接对孩子说:那我比你还早些,记得我第一次暗恋一个男生时…”

正是有着过去的问题“暴露”,女儿和妈妈之间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期间,女儿还在愉悦的环境中说了很多平时都听不到小秘密

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效应”,你想和孩子聊秘密的、体己的话,那首先就要把孩子当成自己人,还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孩子

记得之前有粉丝还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和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处,怎样才能让孩子明白当父母的良苦用心”

兰妈当时的领悟,就是尽量减少正面冲突,学会通过理解、关心和陪伴三方面,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爱与尊重

可事实真相却是,大道理谁都懂,真正和孩子面对面时就没办法和平相处,不是急火攻心地指责孩子身上的问题,就是孩子不服气地叛逆顶嘴

直到双方精疲力尽,谁看谁都不顺眼、谁也不愿意和谁多说话…

那如何才能破此局呢

兰妈认为,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就是不二之选:

· 当孩子成绩没有考好时,告诉孩子:“比我好多了,我那会还考过十几分呢”

· 当我们因为某个话题和孩子产生争议、或者矛盾时,就要记住“没有人喜欢听大道理,我们要把孩子当成自己人”这句话

· 和孩子谈话的时候,也要尽量多用“我们…”、“可以吗”平等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质问孩子“你怎么回事”、“还想不想好好学习了”

· 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喜欢一心二用,我们也可以跟孩子聊聊他特别感兴趣的某一件事,先产生共同话题之后,和孩子之间的信任、还有互动自然也就跟着活跃起来了

所以,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自己人效应”,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

如此,“自己人”、和“自己人”之间,才能有更多话题可聊,也能让教育这件事情行之有效、发挥更大的作用

02

意识安全阀效应:

有情绪了就要允许宣泄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青春期的孩子,你和他们之间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就是一开口说话就急红了眼…”

可事实真相却是,每一个情绪急躁、对父母态度恶劣的孩子背后,都藏着一份隐忍已久的爆发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是一名学美术专业的学生

可她的爸爸妈妈一点也不支持,总是担忧她以后靠此连饭都吃不饱

每次聊起这个话题时,爸爸妈妈也总喜欢咄咄逼人地打击问她:

“你就学这个吗?学这个有什么用?毕业以后能找什么工作?能养活得了自己吗”

对此,女孩明显有所抗拒,她特别讨厌妈妈语气中的质问、瞧不起、还有不信任…

在逼着问无可答的情况下,女孩甚至直接破罐子破摔地说:“那我就找个有钱的人把自己嫁了算了”

妈妈丝毫没有意识到女儿情绪上的不对,还继续补刀说“就你?也不照镜子看看,你凭什么认为自己会被有钱人看上,真搞笑,你自己未免太自信了吧”

爸爸呢,也在一旁煽风点火地说“就是,趁早清醒吧,别白日做梦了,你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路”

于是,面对父母的指责、打压、和掌控,她只好闭上双眼拒绝沟通,不管父母说什么,她始终都不愿意开口说一句话

看吧,这就是情绪化的沟通障碍,也被心理学上称为安全阀效应

这就好比要定期检查、或更换安全阀的必须性一样,堵塞并不会直接导致水流不通,但日积月累的积攒下,总有一天会罢工、出现问题

人的情绪也是一样,一旦某一件事情上的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宣泄,那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终究有一天就会直接反扑

反之,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藏事、也没有情绪,那他们就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一件事

和孩子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想要和孩子好好说话,那注重情绪健康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特别是每次和孩子讲话的时候就要记住一个准则:认真听孩子把话讲完

这个过程,我们和孩子都有一个各自发挥的契机,孩子能完整地把一件事情讲完,我们也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整自己情绪

即便是听到不太愿意听的话,也要耐着性子问问孩子“打算怎么做”、“有什么计划”…

如此,孩子才能在轻松且自在的环境下对父母多一些亲近、还有亲切

03

明白手表定律:

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

记得约翰·克尔曼先生曾经说过:“想要和青少年交朋友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不同于你平时和成年人好友的聊天,你需要跟着孩子的暗示去走,有的时候还要退一步,才能获得更多信息量”

《青春期孩子》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妈妈,她每次下班回家后看到儿子丢在一边的书包,还有乱得下不去脚的房间,她整个人都显得特别暴躁

可当情绪开始升温的时候,她又赶紧掐断了即将燃起的火苗

然后静下心来喊儿子陪她聊聊天,她希望儿子独立、也希望儿子能养成完成作业后收拾房间的好习惯

于是,在儿子被她喊去聊天后,她并没有直接询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把房间折腾得那么乱”,而是在情绪一度紧张的时候讲了一个玩笑

当两个人都因为一个笑话心情大好后,母子俩的沟通也显得顺畅不少

接下来,儿子有什么事都回家跟妈妈分享,妈妈提出的一些建议,儿子也有认真聆听和采纳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了心理学上的另一个效应,叫作:手表定律

所谓的手表定律,指的就是一个人如果拥有一块手表的时候,他们就能够精准地掌握当前时间,但如果一只手上带了两块手表,这两块手表时间又不能分毫不差时,就很容易陷入矛盾和困惑,没有办法确定哪一块手表才是正确的时间,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块手表的时间…

可见,孩子的成长环境真的很重要,外界的影响力虽然不可控,但我们可以控制家庭环境的成长质量

只要平时在家里对孩子多一些行为、意志、还有抗挫折能力的栽培,那孩子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情况下,他们自然就看淡很多

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别人的情绪上

在这方面,除了要做好自己人效应、和安全阀效应的维护之外,手表定律里的自我主见觉醒也特别重要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尊重孩子、和保护孩子的学习热度

只要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做主,这也是唤醒孩子内驱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那么,关于付出再多、都不如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7 阅读:502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