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传奇】简阳:烟雨沧桑北门桥

天府雄州课程 2025-04-03 15:26:47

古简州之治所,无论牛鞞、阳安,均位于绛溪河之北岸。明正德八年(1513年),升县为州,并将简州州治迁于绛溪河南岸。而在绛溪河上,有一万安桥,将北岸的古治所与南岸的新治所相连。据《简阳县志》(1995年版)记载,万安桥“位于县城北、绛溪河下游,旧名济川桥、瑞华桥,今名解放桥,俗称北门桥”。

▲20世纪90年代初的北门桥

相传,明成化年间,简州张知县与夫人因久婚不育,遂寻一道人求教。道人书一纸条而封,嘱夫妇既归照此办理,自然喜得贵子。晚,夫妇启视,但见纸上唯书“万人日过”四字。张知县大发雷霆,狂诅道人乃“畜生”。未几,夫人忽悟,此道人乃暗示知县修桥,给过路川人做善事,遽告其夫。张知县望子心切,由是喜,决心于绛溪河上临沱江处建桥。遂即八方筹集资金,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二月动工。翌年八月,桥成,名“济川桥”。桥长约43米,宽约11米,高约30米,为木质廊桥,上为瓦屋,下部垒石为四墩,两端尖细,以便排水。竣工典礼之日,热闹非凡,而张知县亦贵子临盆,鞭炮声声。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济川桥毁于水。明万历年间重修。明崇祯末年(1644年)又毁于兵。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州王孙盛募资重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知州曹文珽补修。清乾隆三年(1738年)又毁于水。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州刘墧改修,易木为石,三月开工,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完工,更名为“瑞华桥”。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瑞华桥再毁于水,后陆续补葺。清嘉庆二年(1797年),知州胡延璠捐廪增修,卧巨木为梁,建瓦屋19楹于上,易名“万安桥”。嘉鱼人刘幼丹重建万安桥题联云:“听百里溪声,画境人参吴道子;续万安桥记,书名我愧蔡君谟。”民国时,邑人曾华臣代包弼臣作万安桥联云:“蜀道何难,有百尺飞虹,青天可上;沱江在望,正一钩新月,白舫初来。”1922年6月,桥复毁于水,县人推举刘柏心、李为纲二人总理复修。1924年冬月动工,1925年5月建成,桥长约70米,宽约10米,5洞4墩,墩面横贯大梁,上覆瓦屋,旁缭阑楯,费银币5.4万余元。1949年12月13日下午3时,国民党溃军炸毁万安桥。

1950年1月,简阳县人民政府筹集大米10吨,并派民工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进行桥体抢修。在原桥墩上,新建钢筋水泥结构平板大桥,历时3个月竣工,更名“解放桥”。1964年12月,将桥面加宽2.4米。1972年,又扩建桥面、加固桥基,使桥成为长71米,宽8米,高14米,承重81吨的成渝公路大桥。

▲20世纪80年代初,北门桥上经过的人群

1997年10月,简阳市人民政府申请对解放桥进行加宽改造。据《简阳市志(1986—2005)》记载:“工程按城市规划兼顾公路技术要求,改建设计为三跨20米预应力空心梁桥,桥长70米,桥车行道净宽14米,人行道2×4米……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2003年9月底竣工通车,总投资470万元。”

现在,解放桥是国道318、319、321线的必经之道,桥上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一派繁忙景象。

撰稿丨黄红武

0 阅读:2
天府雄州课程

天府雄州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