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两伊战争,经济损失4200亿美元,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奋发图强噢 2025-01-05 18:28:42

世人皆知两伊战争持续了整整八年,却鲜有人知这场战争背后隐藏着怎样惊人的真相。1980年9月,当伊拉克军队跨过边境线时,谁也没想到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血腥战争。八年间,战火纷飞,导弹横飞,化学武器肆虐,人海战术此起彼伏。两个昔日的邻邦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超过140万人伤亡,42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数不清的城市化为废墟。

然而,当硝烟散去,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既不是伊拉克,也不是伊朗。那么,到底是谁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渔翁得利?

战争的序幕:萨达姆的野心与权力更迭

1979年7月16日,巴格达总统府内气氛凝重。时任伊拉克总统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正式宣布因病退休。在场的政府高官们个个神色紧张,因为他们都清楚,这意味着伊拉克将迎来一个新时代。

当时的二号人物萨达姆·侯赛因站在台下,目光如炬。事实上,早在1968年复兴党上台后,萨达姆就开始逐步掌控伊拉克的军队和情报系统。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政治手腕,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个重要岗位上。

1978年,萨达姆开始了他的"清洗行动"。在短短两年内,伊拉克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逮捕浪潮。政府、军队、党内的异见人士纷纷遭到逮捕。据当时的记录显示,仅1978年至1979年间,就有超过五万名反对者被投入监狱。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些被捕者中,有191人被以"阴谋反对革命"的罪名处决。这些处决往往在公开场合进行,目的就是要震慑其他可能的反对者。

1979年7月22日,萨达姆正式就任伊拉克总统。就职仪式刚结束,他就在巴格达革命法庭召开了一场特别会议。会议厅内座无虚席,所有与会者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萨达姆站在主席台上,开始宣读一份名单。名单上的人被指控参与"叙利亚策划的阴谋"。随着名单一个个念出,会场内的气氛越发紧张。被点到名字的人被武装人员带离现场。

这次会议的结果令人胆寒:21名高级军官和复兴党干部被当场逮捕,随后全部处决。这场被称为"巴格达会议"的政治清洗,成为伊拉克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萨达姆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力。他重组了内阁,建立了新的安全机构,并将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到1980年初,萨达姆已经成为伊拉克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1980年8月,萨达姆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认为伊朗正处于革命后的混乱期,军队实力大不如前,这是夺回阿拉伯河主权的最好时机。

9月17日,萨达姆发表了一场重要讲话,他断然宣布:"阿拉伯河在名义上和事实上都应该属于伊拉克和阿拉伯民族!"这番话立即在整个中东地区引起轩然大波。

五天之后,伊拉克的坦克部队跨过边境,向伊朗发起进攻。两伊战争,就此拉开了血腥的序幕。

战场上的惨烈较量:从攻城到守城

1980年9月22日的黎明,伊拉克的坦克部队越过边境,向伊朗发起了突然袭击。伊拉克军队装备精良,拥有苏制T-62和T-72主战坦克,以及米格-23、米格-25战斗机。这支军队如同钢铁洪流般向伊朗腹地推进。

在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采取闪电战策略。萨达姆曾在军事会议上表示:"我们要在48小时内占领霍拉姆沙赫尔。"然而,现实远比预想的要残酷得多。

霍拉姆沙赫尔保卫战成为了这场战争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这座位于波斯湾畔的港口城市,被称为"波斯湾的斯大林格勒"。伊朗守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凭借着城市地形和顽强意志,展开了惨烈的巷战。

一位参加过战斗的伊拉克军官后来回忆说:"每一栋房子都是一个堡垒,每一条街道都是战场。"战斗持续了整整35天,远远超出了伊拉克方面的预期。当伊拉克军队最终占领这座城市时,整个城市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1981年3月,伊朗开始组织反击。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发出号召,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响应号召,加入"义勇军"。这些未经专业训练的年轻人,手持简陋的武器,采用人海战术向伊拉克阵地发起冲锋。

1982年春天,伊朗发动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大规模反攻。在这次行动中,伊朗军队采用了令人震惊的战术:成群的年轻士兵手持塑料钥匙,冲向伊拉克的雷区。据说这些钥匙象征着"天堂之门的钥匙"。

面对伊朗的人海战术,伊拉克军队开始使用化学武器。1983年11月,在霍拉姆沙赫尔战役中,伊拉克首次使用了芥子气。这种违反国际公约的武器造成了大量伤亡,但并未能阻止伊朗的进攻。

1982年6月,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伊朗军队终于收复了霍拉姆沙赫尔。这座城市的收复标志着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伊朗军队乘胜追击,首次打入伊拉克境内的巴土拉地区。

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伊拉克被迫转入防守。萨达姆宣布单方面停火,但遭到伊朗的拒绝。霍梅尼坚持要将战争进行到底,扬言要"推翻巴格达的暴政"。

为了阻止伊朗的进攻,伊拉克在边境地区构筑了一道绵延数百公里的防线。他们挖掘战壕,布设地雷,修建碉堡,将边境变成了一片"死亡地带"。同时,伊拉克空军开始对伊朗的经济目标进行轰炸,试图通过破坏伊朗的经济来迫使其停战。

军火贸易的黑幕:西方国家的双重游戏

世人皆知两伊战争打了八年,却鲜有人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背后,一场规模空前的军火交易正在暗中进行。

1980年战争爆发之初,伊朗由于霍梅尼革命刚刚结束,军备补给陷入困境。美国对伊朗实施了武器禁运,欧洲各国也纷纷跟进。表面上看,西方国家对伊朗采取了一致的封锁态度。

然而,1981年2月的一个深夜,一架不明国籍的货机降落在德黑兰机场。海关记录显示,这架飞机装载的是"农业机械"。但实际上,这批货物是来自以色列的军火,包括"霍克"防空导弹的备用零件。

这次秘密交易揭开了"伊朗门"事件的序幕。随后的调查显示,美国政府高层默许了这些秘密军火交易。一位参与调查的美国国会议员后来透露:"仅1981年至1983年间,通过以色列中转到伊朗的美国武器就超过20亿美元。"

与此同时,伊拉克的军火来源却更加公开。法国向伊拉克出售了"幻影"战斗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坦克和火炮。1982年,当伊朗军队反攻至伊拉克境内时,西方国家对伊拉克的军事支持更加明显。

1983年12月,一位美国特使秘密访问巴格达。几天后,美国农业信贷公司向伊拉克提供了5亿美元贷款。表面上这是农业贷款,但这笔钱很快就被用来购买武器。

军火商们在这场战争中获利丰厚。据统计,仅1984年一年,国际军火商通过各种渠道向两伊双方出售的武器就超过150亿美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叫阿德南·卡舒吉的沙特商人,他同时向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出售武器,被称为"军火商之王"。

1985年,一艘来自巴西的货轮在波斯湾被伊朗海军截获。船上装载的所谓"工业设备"实际是价值8000万美元的坦克零件,收货人是巴格达的一家空壳公司。这次事件揭示了复杂的军火走私网络。

更令人惊讶的是化学武器的来源。1984年后,伊拉克开始大量使用化学武器。调查显示,制造这些武器的原料主要来自西德和荷兰的化工企业。一份解密文件显示,仅1985年,就有超过200吨化学原料通过约旦运往伊拉克。

到了1986年,军火贸易达到顶峰。一位参与调查的联合国官员后来表示:"几乎所有主要工业国家都在向两伊战争输送武器,有些甚至同时向双方提供军火。这场战争成了军火商的'黄金时代'。"

石油与经济:两败俱伤的代价

1984年2月27日,波斯湾上空硝烟弥漫。伊拉克空军出动了一支由"超级军旗"战斗机组成的特别编队,对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终端哈尔克岛发动了突袭。这次行动拉开了"石油战争"的序幕。

在战前,伊朗哈尔克岛每天能出口200万桶原油。而这次空袭后,伊朗的石油出口能力骤降一半。一位当时在现场的伊朗石油工人回忆说:"整个码头都笼罩在黑烟之中,输油管道被炸得七零八落。"

伊朗的反击很快到来。1984年3月,伊朗海军开始在波斯湾搜寻"可疑船只"。第一艘被击中的是一艘沙特油轮,随后科威特、阿联酋的商船也相继遭到袭击。海湾地区的石油运输陷入混乱。

战争开始时,伊拉克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然而到了1985年底,这些储备已经消耗殆尽。更糟糕的是,伊拉克还欠下了海湾国家和西方银行700多亿美元的债务。

伊朗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1979年伊朗革命前,德黑兰从美国购买了价值近700亿美元的先进武器。但在战争爆发后,这些武器的零配件供应被切断,许多精密装备因缺乏维护而报废。

1986年初,国际油价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这对两伊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从1980年的260亿美元暴跌至1986年的不到100亿美元。为了维持战争开支,萨达姆不得不向海湾国家"化缘"。

科威特成为伊拉克最大的债主。1987年,科威特王储访问巴格达时,带来了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这些援助都是有条件的,伊拉克需要以未来的石油收入作为抵押。

伊朗则采取了另一种策略。1987年4月,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部署了一批中国制造的"丝绸虫"反舰导弹,威胁要切断海湾石油运输线。这一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美国随即派遣海军护航队进入波斯湾。

到了1988年,两伊经济都已濒临崩溃。伊拉克的通货膨胀率超过40%,基本生活用品必须凭票供应。德黑兰的情况更糟,大量年轻人被征召入伍,工厂停工,农田荒芜。

一位伊朗经济学家后来计算,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到1988年伊朗的经济规模可能接近法国。然而战争不仅将两国拖入泥潭,还让他们背上了巨额债务。按照80年代末的物价水平,这场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4200亿美元。

战后局势:真正的赢家浮出水面

1988年8月20日,两伊战争正式结束。当天,德黑兰和巴格达的街头一片寂静,没有欢庆的人群,也没有胜利的庆典。八年的战火,让这两个中东大国都伤痕累累。

然而在大洋彼岸,一些军火公司的股东们正在庆祝丰收。据统计,仅美国的军火商在这场战争中就获得了超过1500亿美元的收入。一位美国国会调查员在报告中写道:"这些公司的利润率从战前的12%上升到了战时的35%。"

法国的"达索"飞机制造公司在1980年至1988年间向伊拉克出售了总价值60亿美元的"幻影"战斗机。公司的年报显示,这笔生意让公司的股价在八年间上涨了近5倍。

德国的蒂森克虏伯公司则通过向两伊双方出售钢材和机械设备,在战争期间实现了利润翻番。一份解密的商业文件显示,该公司通过各种中间商向伊朗出售的军工产品价值超过30亿马克。

1989年1月,联合国派出调查团对两伊的战后状况进行评估。报告显示,伊拉克的工业产能倒退了15年,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工厂处于停产状态。伊朗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其石油产业遭受重创,需要至少十年时间才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战争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科威特因为支持伊拉克而与伊朗关系恶化。这种矛盾在战后持续发酵,最终导致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则因为战时向伊拉克提供资金支持,与伊朗的关系跌至冰点。

两伊战争还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军火交易网络。1989年3月,意大利警方破获了一个跨国军火走私团伙。调查发现,这个团伙在战争期间通过虚假商业单据,向两伊双方出售了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武器。

战后的重建工作举步维艰。伊拉克欠下了700亿美元的外债,每年仅利息支出就高达50亿美元。伊朗虽然债务相对较少,但其450亿美元的外债同样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1990年,一份世界银行的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伊朗的人均GDP本可以达到法国的70%。而伊拉克在战前拥有中东地区最现代化的医疗系统,战后却连基本的医疗设备都无法保障。

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个十年,两伊都将大量资金用于偿还战争债务,而不是发展经济。与此同时,那些向两国出售武器的军火商们,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个商机。

0 阅读:21
奋发图强噢

奋发图强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