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大家的学习建议:要想掌握好针灸,须把这五步走稳
从蓉谈健康
2024-06-03 09:12:43
怎样学习针灸
作者/杨介宾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杨介宾(1929-2007),男,汉族,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中医名门世家。全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硕士、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历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全国时间生物医学会理事、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针灸学会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等职。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几千年来,它以其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同时也为世界所瞩目。
迄今,国际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针灸。
据初步统计,针灸对300多种病证有效,对其中100多种疗效显著。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规定43种病证为针灸适应证。
正因为针灸的地位日益提高,要求来我国学习针灸的外国医生越来越多,世界范围的“针灸热”正方兴未艾,针灸学术有了长足的进展,针灸事业的前程似锦。
为了帮助学员们学好针灸,掌握住针灸学这门学科的精髓,加速我国针灸人才的培养,以适应针灸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给同志们参考。
一、文史哲学是入门的钥匙
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历史悠久。
古典医籍浩如烟海,且大多是用古汉语写成,甚至有些是以先秦文字留诸于世的,就拿奠定了针灸学理论基础的《灵枢经》来说,由于代远年湮,文字古奥,难于升堂入室,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甚至望洋兴叹。
所以,读书入门,识字辨义是理解经文的基本功。
只有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和汉语拼音知识,结合上下文,你才会明白“藏”同于“脏”,“府”同于“腑”,“内”就是“纳”,“空”就是“孔”;“病能”的“能”字读“态”,“泣”读“涩”,“写”、“泻”、“泄”三字都作“泻”字讲,“腧”、“俞”、“输”都同“腧穴”的“腧”字;“顖”与“囟”通,“髀”读bí,“䯒”读hǎng。
而且,如果对中国历史心中无底,特别是对中国医学史没有较透彻的了解,同样不能很好地掌握古医籍产生的历史条件、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以及当时生产力发展,天文、地理等古代文化发展的状况,从而把握住祖国医学整个发展进程的脉络。
当然也就很难从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的总体高度来看医学发展的兴衰演变过程,并因此对中医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
比如:为何灸法早于针法,针灸早于汤药,张仲景为何多忌烧针、火针,为何宋金元时期针灸医学发展较大,为何明代针灸名家辈出、针灸专著蔚为大观、流派林立、争鸣兴旺,又为何自清以后灸法几近销声匿迹以及灸法学的发展一直缓慢的原因,等等。
懂得医学史,即可搞清个中原因,这样,既可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以扁鹊、华佗为楷模,发奋攻读,又可加深我们对针灸学术问题的理解,还可明确研究方向,选好研究课题,易于出成果。
与其他古代发展起来的学科一样,针灸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而这些思想大多又带着易学的胎迹。
中医学很早就有“医易相通”的说法,这是因为医易思想依据一致,都是建立在古天文学、古气象学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医易在学术思想上长期互相渗透,相得益彰,正如《素问·针解篇》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整体恒动观。
此外,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理论等都是吸取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以及古代历法、乐律、术数等学科的知识逐渐形成的。
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学习针灸学以外,还应了解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
例如,针灸治疗在选穴时,往往采用纳子法或纳甲法择时选穴,针刺时则结合天时气候采用不同针法,“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即是明证。
还有不同季节刺不同的穴位,如象“春刺十二井,夏刺十二荥,季夏刺十二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
若没有一定的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不初通易经,要想学好针灸是比较困难的。
二、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内科是基石
既然针灸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学和内科学自然就成为其基石了。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划分事物的标准、阐明事物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工具,而且,若与脏腑表里结合起来就成了十二经脉的由来,成为经脉、五输穴子母配穴补泻法的根据。
假设没有脏腑五行输的木火土金水和金水木火土的基础,怎么能掌握运用这些针灸的特定配穴方法呢?
假如不结合脏腑系统去考虑经络系统,就不能理解经络病、脏腑病、“是动”、“所生”病以及“根本”与“枝叶”的区别与联系;
假如不结合病因病机理论来学习,对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以及经络病机与脏腑病机的异同难于明瞭;
假如不综合整体来思维,就很少可能把经络穴位诊断灵活地用于四诊合参;
假如不融会贯通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病机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在临证时就可能难定乾坤,乱了方寸;
假如不从“治未病”的中医理论的渊薮出发去指导临床实践,就难于自觉地运用针灸防病治病而实行哮喘三伏灸和“三里水不干”的防病健身之法;
假若不先熟悉内科各病的历代认识源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诊断治则、处方用药等,那么学习针灸治疗学时就会感到吃力。
可见,针灸学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而是既联系广泛又相对独立在中医学中且分化程度较高的一门临床学科,没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的。
三、教材是学习的蓝本
《针灸学》统编教材是专家教授们经过多年的针灸教学检验,几经修订编写而成的。
它不仅汇集了历代针灸文献主要内容的精华,而且是近代针灸家医教研成果的结晶,凝集着几代人的心血。
如果能循着本教材,踏踏实实地学习,采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再适当参考有关书籍,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纵观全书,给人的梗概印象是:以经络腧穴为基础、刺灸拔罐等为方法,通过各种手法和各种配穴法来实现对各种病证的治疗。
而按本教材的上、中、下篇以及绪言、附篇来分析,则应当具体要求下面内容:
01
绪言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应当是针灸学的定义及其发展的全貌。
通过学习应了解本学科的源流,特别是各历史时期的著名针灸家及其代表著作,为日后学习及选择参考书打下基础。
02
上篇经络腧穴
(1)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本章内容中,应重点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流注、交接规律,熟悉经脉系统的组成内容,掌握经脉腧穴的概念,掌握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临床作用、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在临床中的意义。
学习时,背诵“手三阴胸走手,手三阳手走头,足三阳头走足,足三阴足走腹”和“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以及“十二八加一十五,三个十二浮孙数”等歌括,对于我们记住以上内容大有益处。
学员们还可根据各自的情况,自编一些歌诀来加强记忆。
此外,还应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四种及特定穴的意义,了解腧穴的分类、作用及十四经腧穴的主治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经络系统及腧穴有一般的概念,使之成为第二章学习的纲要。
(2)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
在本章各节中,应重点掌握十四经的循行及其脏腑的关系,
并且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361穴名、670穴位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其中165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证,熟悉125穴,了解71穴。
此外,重点掌握15个,熟悉11个经外奇穴。
为了全面记住十四经循行,最好通篇背诵《灵枢·经脉第十》及《素问·骨空论》的有关内容,同时参阅附篇中“古代体表部位名词解释”一节。
至于腧穴则以背诵“十四经穴分寸歌”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穴位的名称、定位、作用。
与此同时,还可顺便记一些特定穴。
例如,在学习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的同时,就可记住它还是该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同样,中脘既是任脉的穴位,又是胃之募穴,还是腑之会穴。
这样,不仅学习了十四经穴,还记住了某些重点穴,特定穴。
另外,针灸挂图、针灸模型等也可帮助我们记忆,学员之间相互抽问、相互点穴练习将会巩固我们对穴位名称,定位的记忆,都不失为实用的方法。
03
中篇刺灸方法
(1)第一章毫针
本章应熟练掌握毫针的操作方法,即进针、得气、行针、候气以及捻转提插基本手法的应用,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了解疾徐、开合、迎随、呼吸、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手法。
学习针刺法应注意多实际操作,开始时,定要练好指力、最好每天抽空闲时间在自制的纱布棉球或草纸上反复练习,直到指力增强,进针、行针、出针都灵活自如。
此外,耳针、电针、皮肤针、三棱针等常用针刺方法的操作、适应症和禁忌症也应掌握。
学习各种针刺法,应注意多实际操作,除在理论上弄懂以外,实践的机会越多则越熟练。
(2)第二章灸法和拔罐法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掌握艾炷灸、天灸、灯草灸、温灸器、太乙神针、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方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也应掌握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的拔罐操作的几种方法和适应证,并注意每学一种方法就实际练习一种。
针灸、拔罐等是针灸学别于其他中医学科的独特的治病方法,应特别引起重视,下功夫去练习。
若不学会这些治疗方法,那么任你把经络腧穴背得烂熟,也只好将其束之高阁,永远也用不上。
熟练掌握了这些方法,又有扎实的经络腧穴功底,则能用穴如用药,用穴如用兵,综合治疗,手到病除。
04
下篇治疗
(1)第一章治疗总论
学习本章要掌握针灸临床的辨证施治原则,熟练掌握针灸的配穴方法。
其实,有了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及诊断学的底子,学习脏腑经络证治及针灸治疗原则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不少内容都是相互关联,互相呼应的。
至于针灸处方的三个基本原则(近部、远部、随证)和针灸的常用配穴法(本经、表里、前后、上下、左右)是针灸治疗中的配方特色,最好联系经络循行及阴阳表里等有关基础学习。
其中,尤应留心于特定穴的应用,五输穴的子母补泻取穴、俞募配穴、原络配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应用等等,都是古代医家长期使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一种特定穴的应用或配合起来使用都是针对某种病机或某一症候群而发挥治疗作用的,如能灵活运用,则配方有度、选穴独到精妙,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呢?记住这些特定穴是首要条件,而选用歌括仍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办法,
比如背诵“八脉交会八穴歌”、“井荥俞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中液门中诸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2)第二章治疗各论
本章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急症共70个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操作。
通过学习,在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掌握针灸临床的常见病的辨证处方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其中37个病证:
内科病症:中风、感冒、哮喘、腹痛、胃痛、头痛、痢疾、泄泻、痹证、面瘫;
妇儿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胎位不正、乳少、遗尿、疳疾;
外科病证:风疹、痄腮、扭伤、乳痈、肠痈;
五官科病证:牙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麦粒肿、近视;
急症:晕厥、虚脱、高热、抽搐、急痛等。
还可同时背诵附篇中的“针灸歌赋辑要”,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在学习了若干病症后,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些共同点的病症的分析比较,也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好办法。
比如,针灸治痛证是很有特色的,往往针到痛除,而且痛证之中多有气血阻滞、经络不通的相同病机,治疗取穴也可采用一些通用穴位,如合谷、太冲、内庭、足三里、中脘、神庭等;
其他如痹证与痿证、痫证与癫证、咳嗽与哮喘、泄泻与痢疾、泄泻与便秘等等,都可以在比较其异同之中来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尤应着重掌握每个病证的辨证和处方、最好能在全面复习前面各章内容的基础上来掌握,以期理法方穴术一线贯通为目的。
另外,学习本书,除课堂讲授外,学员们自学也是极为重要的。自学对于学习针灸仍不失为一种可取而有效的方法,
如果学员学有余力,可结合全书内容阅读附篇的“针灸文献节录”和“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
在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疑点、难点记下来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即可解决。
四、临床运用是目的
针灸是一门临床学科,脱离了临床治疗病人,再好的理论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再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临床实践是我们学习针灸的目的,又通过临床来巩固、加深、扩展我们所学的针灸理论,并使之成为真正有益于人民的知识。
在结束上篇的学习,具备经络腧穴的基础以后,其余的中下篇内容都需要动脑又动手才能学到手,或者可以说,实际动手比只知道背书更为重要。
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针下感觉十分微妙,只可意会和体会,很难言传描绘,只有通过多次实践才能获得。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只有通过操作才能掌握,而基础知识也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巩固。
例如,只知道如何扎针、施灸、拔罐的书本知识,而不亲手操作,则永远也不会扎针、施灸,拔罐;
只知道某经循行怎么走、怎么交接,或只熟背了穴位的名称和定位,而不参加实验点穴画圈画线或亲自使用该经该穴,那么也很难弄清楚经络或穴位的实际部位、走向及其深浅厚薄;
若对重要脏器所在部位搞不清,则在针灸拔罐时易发生事故;没有参加过针刺拔罐意外情况的处理抢救,那么在自己独立操作时遇到此类情况是会感到束手无策。
所以,对初学者唯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首先自身多次试扎获得亲身体验后,再在同学之间反复地相互练习,然后到医院去,在老师指导下在病人身上操作。
注意操作之前应给病人作耐心的解释工作,待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后方可进针,
如争取了病人的主动配合,则易得针感,疗效益佳,也是避免晕针等意外情况发生的先决条件。
学习某病治疗方法后,即去医院亲眼观察或动手治疗,则印象尤深,甚至终生难忘。
如刚学习了头痛治疗方法,而有幸诊治一位头痛患者,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会极大地增强学习针灸的信心,引起浓厚的兴趣,促进你日后的学习和工作,
因为没有其他任何可比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别人解除痛苦更高兴、更令人鼓舞了。
而当你看到一个口眼㖞斜的面瘫病人经过你几次针灸治疗而痊愈,脸上呈现出感激幸福的微笑时,则将又一次在你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许会伴随你一生的针灸生涯。
五、笃志钻研是成功的保证
善于学习者必勤于动脑。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每个细节下过一番功夫,才能将所学的东西消化吸收。
学习针灸时必须勤学勤问,动脑筋从教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切忌囫囵吞枣。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逐步养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良好学风,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特别是遇到困难时,尤要坚韧不拔,我们提倡刻苦钻研,百折不挠的钉子精神,反对轻浮不诚,浅尝辄止的懒汉思想。
明确了学习目的之后,则应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果能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临床工作中,除具过硬的针灸知识外,和蔼的态度、诚实而谦逊的作风也是极为重要的。
态度和蔼则病人愿意接受治疗、心情舒畅,对有的病知则知,不知则不知,不可不懂装懂,延误病情。
良好的医德是医生在病人中间建立起信任的保证,也是我们成功的保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里的器当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操作工具和设备,二是学习或工作的方法。
即是说,在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和设备以后,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有时甚或成为学得快与慢、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的必要条件。学习针灸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样。
综上可见,理解记诵,勤于思考,矢志苦学,踏踏实实,文史哲兼通,实践第一,善于观察,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谦虚诚实,即是学习针灸、掌握针灸,运用针灸的可取方法。
广大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因人制宜地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面所谈的几条仅供同志们在学习时参考。
我们衷心希望有志于古老而年轻的针灸医学的青年,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一定能使针灸这颗祖国文化遗产中的宝珠增光添彩,为四个现代化,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
阅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