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宋庆龄与蒋介石的恩怨,却不知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军统曾秘密策划过一场针对宋庆龄的暗杀行动。1930年代的上海滩,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与其心腹沈醉,精心设计了一场"意外车祸",只待一声令下就要让这位孙中山先生的遗孀永远"闭嘴"。然而,就在计划即将付诸实施之际,蒋介石却突然下令终止行动。这个看似反常的决定,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是什么力量让这位独裁者在最后关头收回了杀意?
宋蒋关系恶化始末
一九二九年的深秋,宋庆龄坐在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的书房里,手中拿着一份《申报》,头条新闻赫然写着"中东路事件我军胜利解决"几个大字。这则新闻让她愤然提笔,写下了一封震惊国内外的公开信。
"你们投降日本和外国帝国主义,侮辱革命,证明你们是一伙走狗!"宋庆龄的这番话,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蒋介石脸上。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无与伦比的分量。
这封信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上海滩投下后激起千层浪。当时正在南京的蒋介石看到这封信后,立即召集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的内容不得而知,但从当天起,宋庆龄住所周围就多了许多形迹可疑的人。
一九三零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宋庆龄的贴身女佣小芳打开大门,发现门口躺着一个牛皮纸信封。信封里装着一颗崭新的手枪子弹,还附了一张字条:"闭嘴,否则后果自负。"这样的恐吓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陆续出现。
但宋庆龄从不被威胁所吓倒。她继续在各种公开场合抨击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一九三一年初,宋庆龄又在《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指责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软弱态度。
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宋庆龄的好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遇不测。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杨杏佛刚从宋庆龄家离开,走到亚尔培路拐角处时,突然冲出两个蒙面人,对他连开数枪。
"杨先生遇害的地点,就在我家后门不到三百米的地方。"宋庆龄在随后举行的追悼会上这样说道。这显然是一个赤裸裸的警告。但宋庆龄不为所动,她立即组织各界人士联名发表《为杨铨被害声明》,直指这是蒋介石的政治暗杀。
就在杨杏佛遇害后的第三天,宋庆龄接到了一个陌生的来电。电话那头自称是《大陆报》的记者,希望约她谈谈对杨杏佛遇害案的看法。宋庆龄一口回绝了,因为她早已得到线报,《大陆报》是军统特务的一个重要据点。
一九三二年春节前夕,宋庆龄收到了一个精美的礼盒。当她打开盒子时,里面赫然躺着一枚手榴弹。盒子底部压着一张字条:"新年快乐,这是送给您的新年礼物。"宋庆龄看都没看,直接让警卫将其处理掉。
这样的恐吓还在继续。有一次,宋庆龄的厨房竟然发现了一包可疑的白色粉末。经过化验,那是剧毒的砒霜。显然,有人想在她的饭菜中下毒。从此,宋庆龄的一日三餐都由最信任的老佣人亲自把关。
蒋介石对宋庆龄的"围剿"还不止于此。他派出的特务不仅在宋庆龄住所四周明目张胆地监视,还经常跟踪她出行的汽车。有一次,宋庆龄的座驾被一辆不明车辆撞了个轻微的擦碰。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这件事还是让宋庆龄的随从们提高了警惕。
军统的连环计
一九三二年的九月,南京中央军校的一间密室里,戴笠正在向蒋介石汇报工作。桌上摊着几份《申报》,头版赫然是宋庆龄痛斥国民党的声明。
"孙夫人这份声明,已经被地下党翻印了上万份,在各大城市传播。"戴笠将一叠从上海缴获的传单放在蒋介石面前。
三天后,戴笠在上海秘密会见了他的得力干将沈醉。两人在一家茶馆的包间里,密谋如何对付这位不安分的"孙夫人"。
"先从温和的方式开始。"戴笠递给沈醉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一打信封和几颗子弹,"每星期给孙夫人寄一封,看看她的反应。"
果然,从那时起,宋庆龄每周都会收到一封来历不明的信。信封里有时是一颗崭新的子弹,有时是一张剪报,剪报上用红笔圈出的都是关于暗杀的新闻。
这种恐吓持续了一个多月,但收效甚微。宋庆龄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十月初又发表了一篇檄文,痛斥国民党当局"背叛革命"。
面对如此局面,戴笠决定改变策略。他派出了军统最漂亮的几名女特务,打着找工作的幌子,轮番到宋庆龄家应聘女佣。
第一个去的是代号"小燕"的女特务。她穿着朴素的旗袍,手里拿着一封"介绍信",说是从乡下来投奔亲戚,想找份活干。但宋庆龄只看了她一眼,就让管家把她打发走了。
接着又去了一个叫"阿芬"的,说自己是广东人,会做粤式点心。这次宋庆龄连面都没见,就让人回绝了。原来"阿芬"根本不懂粤语,一开口就露了馅。
军统不死心,又安排了一位"海归派"女特务。这位叫"玉华"的姑娘自称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想来宋庆龄家当秘书。宋庆龄亲自见了她,还用英文交谈了几句,但最后还是委婉地拒绝了。
几番尝试都铩羽而归,戴笠和沈醉不得不承认,想从正门突破宋庆龄的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革命者,警惕性远超他们的想象。
一天深夜,沈醉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正门进不去,何不从后门突破?宋庆龄家的老佣人李月娥刚刚经历了一场不幸的婚姻,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突破口。
于是,军统开始了一个更加隐蔽的计划。他们不再派女特务去应聘,而是派出了一批装扮成普通市民的特务,在宋庆龄住所附近的街道上设下了一张无形的大网。
这些特务有的装成小贩,有的假扮成清洁工,甚至还有人装成乞丐,日夜监视着宋庆龄家的一举一动。他们记录下每一个进出宋宅的人,拍下每一张可疑的面孔,希望能找到突破口。
这样的监视持续了整整两个月,终于让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李月娥每周都会去附近的一家杂货店买东西,而且总是在周四下午三点左右。这个发现让戴笠看到了希望,他马上开始部署下一步的计划。
“美男计"的兴衰
一九三二年深秋的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上的一间茶馆里,沈醉正在向一位相貌堂堂的年轻人交代任务。这位代号"阿明"的特务此前是军统特别行动组的成员,这次被特意调来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记住,你现在是位刚从杭州来沪的出租车司机,就住在环龙路那家汽车行。"沈醉一边说,一边将一份精心准备的假身份证明递给阿明。
就这样,阿明开始了他的"司机生涯"。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宋庆龄府邸附近的街道上。一连半个月,他都按部就班地过着普通司机的生活,甚至还和附近的小贩们混得很熟。
这天下午,李月娥照例来到杂货店买东西。就在她准备离开时,一辆出租车突然在店门口抛锚。开车的正是阿明,他装模作样地检查了半天,又是擦汗又是叹气。
"这位大姐,能不能帮我拿个扳手?"阿明满脸无助地问道。李月娥虽然不懂机械,但还是好心地帮他找来了工具。就这样,两人有了第一次接触。
从那天起,阿明总是"恰巧"在李月娥买东西的时候出现。有时候载她一程,有时候帮她提东西。渐渐地,两人熟络起来。
一天,李月娥提起自己刚离过婚,阿明立刻表示感同身受:"我也是前年离的婚,那个女人嫌我是开车的,没出息。"这番话立即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为了取得李月娥的信任,阿明还特意在宋庆龄府邸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他不仅从不过问宋宅的事情,还时常帮李月娥买一些日常用品。
这场精心设计的"戏码"演了将近三个月,李月娥对这位老实巴交的司机越来越有好感。一次,她甚至主动邀请阿明到宋宅附近的茶馆坐坐。
就在军统以为计划即将成功之际,一个意外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法租界探长程子卿。这位表面上是租界巡捕,实际上与黄金荣关系匪浅的人物,意外得知了这个计划。
原来,程子卿年轻时曾受过孙中山的恩惠。一九一九年,他在广州时因为得罪了一位军阀,是孙中山出面调解,才让他免于牢狱之灾。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在心里。
这天,程子卿在春满楼和范广珍喝酒。范广珍喝得微醺,无意中说漏了嘴:"那个在环龙路开出租的阿明,可不是普通司机。"程子卿立即察觉不对,又故意灌了范广珍几杯,才套出了实情。
第二天一早,程子卿就找到了宋庆龄,将这个阴谋和盘托出。当天下午,李月娥就被叫到书房,宋庆龄将真相告诉了她。
李月娥既愤怒又伤心,当即跑到环龙路兴师问罪。阿明还想狡辩,却被李月娥当场扇了一记耳光:"你这个骗子!枉我还以为你是个老实人!"
就这样,军统精心设计的"美男计"彻底失败。沈醉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多年后他才从范广珍口中得知真相。这个计划之所以失败,竟是因为一个意外的恩情。
暗杀计划的筹备
"美男计"失败后的第三天,军统上海站的密室里,戴笠正在与沈醉商议新的行动计划。桌上摆着一张上海法租界的详细地图,几个红圈标注着宋庆龄每天必经的路线。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沈醉指着地图上的一个路口说,"这里是环龙路与霞飞路的交叉口,宋庆龄每天都要经过这里去国际妇女协会。"
一周后,沈醉亲自拜访了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青帮大佬杜月笙。这位与蒋介石交情匪浅的人物,在听完沈醉的请求后,立即派人从他的车库里挑选了一辆崭新的德国进口轿车。
这辆黑色的奔驰轿车性能优良,最重要的是车身结实。沈醉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将车子改装一新。他特意换上了一块特制的挡风玻璃,这种玻璃即使发生碰撞也不会碎裂。
在上海郊外的一处废弃工厂里,沈醉亲自进行了多次碰撞测试。他让几名特务开着另一辆轿车,反复模拟各种撞击场景。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找到了最佳的撞击角度和速度。
"必须等目标车辆完全停稳,"沈醉对参与行动的特务说,"这样撞击才能造成最大伤害,同时又不会危及生命。"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沈醉还专门请教了一位退休的外科医生。这位医生曾经在法租界医院工作多年,对各类车祸伤势了如指掌。在他的建议下,沈醉将撞击点定在了车辆的右后方。
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沈醉带着两名特务来到了环龙路。他们躲在一家咖啡馆里,仔细观察着宋庆龄府邸的动静。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整整十四个小时,他们记录下了宋庆龄的每一次出行时间。
第二天,他们又换了一家茶馆继续观察。就这样持续了整整两周,沈醉终于摸清了规律:每周二和周四上午九点半,宋庆龄都会准时出门前往国际妇女协会。
为了打消宋庆龄的疑虑,沈醉还特意安排了几名特务假扮成修路工人,在预定地点进行施工。这样一来,宋庆龄的座驾经过时必定会减速。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之际,沈醉又想到了一个细节。他让人检查了路口的红绿灯,发现这盏灯的红灯时间比其他路口长整整五秒。这个发现让他更加确定了行动方案。
时间一天天过去,沈醉的团队已经完成了超过三十次的实地演练。每一次演练,他们都会用不同的车速、不同的角度进行尝试,直到找到最完美的方案。
为了以防万一,沈醉还准备了一套完整的脱身计划。他在附近的弄堂里安排了三辆接应的摩托车,只要撞击完成,他就可以立即弃车逃离。而那辆德国轿车上,也被他精心布置了多处可以证明"意外事故"的细节。
计划流产之谜
一九三二年冬至前夕的上海,天气异常寒冷。宋庆龄府邸里,年迈的司机老王正在后院擦拭汽车。这位跟随宋庆龄多年的老人,最近总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劲。
"夫人,最近总有一辆黑色轿车跟着我们。"老王站在书房里向宋庆龄汇报,"那车子每次都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车里的人还在不停地记着什么。"
宋庆龄放下手中的书信,仔细询问了跟踪车辆的特征。老王不愧是开了几十年车的老手,连对方车牌上的一个模糊数字都记得清清楚楚。
几天后,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来访。两位老友相谈甚欢,直到深夜。临走前,宋庆龄将这件事告诉了何香凝。
"这些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被监视和跟踪。"宋庆龄端起茶杯,"他们曾给我寄过子弹、手榴弹,现在又派人日夜盯梢。但我不怕这些,唯一遗憾的是,总理的遗志还未实现。"
何香凝听完这番话,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小姑子宋美龄。虽然这对姐妹因为政见不合,已经很少来往,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无法割舍。
第二天一早,何香凝就赶到了宋美龄的寓所。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宋美龄脸色大变。她二话不说,穿上大衣就往外走。
"夫人去哪儿?"贴身女佣连忙追问。
"找委员长!"宋美龄头也不回地说。
此时的蒋介石正在军事会议上。看到宋美龄急匆匆闯进来,他不得不暂停会议。夫妻二人走进隔壁的小房间,没过多久,里面就传出了激烈的争吵声。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宋美龄的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愤怒,"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东北三省,国难当头,你却还在对付自己人!"
这场争吵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最后,蒋介石不得不让步。他当即派人去上海,传令给戴笠:"立即停止一切行动。"
戴笠接到命令后,连夜赶到沈醉的住处。两人研究了半天,最后决定将那辆改装过的德国轿车重新送回杜月笙的车库。
事情到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但宋美龄显然不愿就此罢休。她派人彻查了军统特务处,发现竟然有二十多名特务在暗中监视姐姐的一举一动。
"立即撤回所有人员!"宋美龄直接越过戴笠,下达了命令。那些埋伏在宋庆龄府邸周围的特务,不得不一个个撤离岗位。
从此以后,宋庆龄府邸四周恢复了平静。虽然她依然不改初衷,继续抨击国民党的种种错误政策,但蒋介石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他很清楚,一旦宋庆龄出了什么意外,不仅宋美龄不会善罢甘休,整个国际社会都会群起而攻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政治风波。
事后多年,一位军统老特务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次'车祸'计划的取消,其实是为了大局。当时的形势已经很严峻,如果再出这样的乱子,只怕会让日本人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