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皇帝好,但想成为皇帝并不是那么简单。
成为皇帝只有三种途径,要么起兵造反一步步打下来,要么权臣篡位夺了前朝皇位,要么投胎为太子……
但成为太子后,是不是就可以安心等待先皇驾崩,然后继承皇位了?
东宫太子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王侯将相,甚至是皇宫贵族,没人不渴望成为皇帝。
只要坐上龙椅,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有身边的人都将获得提拔。
最重要的是,成为皇帝后,就可以获得无上的权力,甚至决定其他人的生死。
如果要问什么样的职业成为皇帝的概率最高,那必然是“东宫太子”。只要不出意外,太子完全可以静等自己父皇驾崩,然后昭告天下,顺利登基。
虽然听上去有点不遵守“孝道”,但历史上的大多数“太子”都是这么想的。
当然,有太子等皇帝驾崩的,自然也有熬不过自己老爹的太子,先一步撒手人寰。
这里面最出名的便是明朝太子朱标,本是铁板钉钉的皇帝,是朱元璋唯一的继承者。
但他没熬过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早早地便病重离世。最后朱元璋只好将皇位传给朱允炆。
在唐朝同样也有一个皇帝,他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差点没熬过自己的父亲。
这个皇帝名叫李诵,也就是唐顺宗。
虽然名为“顺宗”,但他的一生并不顺,甚至称得上坎坷万分。
他出生的时候,大唐盛世已经结束了。
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线,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至少能再兴盛几十年。
但是因为一场安史之乱的到来,大唐几乎是一瞬间,直接从鼎盛跌到了谷底。
如果李诵再早出生六年,他或许还能见到大唐的兴盛之景。
但是他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正席卷全国,天下民不聊生,李氏宗族正四处逃难。
所以李诵从小听的最多的就是父辈口中的“国仇家恨”,所以他小时候过得并不轻松。
那时候,因为父亲李适常年征战,所以他们一家人也经常跟着到处搬迁。
当时,父亲是李诵眼中的大英雄,他无数次见到父亲身着盔甲,手持利剑,站在城墙上指点江山的画面。
他也渴望成为这样的人,可以征服天下,受百官朝拜。
李适也确实勇猛,他很快就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
虽然大唐江山又重新回到李氏宗族的怀中,但天下早已不复当年全盛之景。
反倒是藩王割据,群雄并起,父亲李适需要经常外出镇压叛军。
少年时期的李诵很少见到父亲,父子之间的感情逐渐疏离。
在李诵十八岁那年,父亲身着盔甲,从外面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
只见他面色沉重地走进了皇宫,再也没有出来。
没过多久,宫中传出来消息。
李诵这才得知,自己那个和蔼可亲的皇爷爷已经去世了,而新登基的皇帝就是自己的父亲李适。
父亲登基后,李诵感觉身边人看自己的眼光开始变得“尊敬”,甚至有些宫人对自己开始产生“畏惧感”。
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直到他成为太子。
入住东宫的那一年,他才十九岁。
东宫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按照历朝历代的规则,能够进东宫,那距离皇帝就差一步之遥了。
而李诵接下来的太子之路会如他想象中那般顺畅吗?
谨慎行事刚刚成为太子的李诵,行事作风比较激进。
他经常和自己的老师讨论国事,希望能够为父亲分担压力。
当时很多人都劝他要保持低调,谨慎行事,因为当时唐德宗正值壮年,太子过度干涉国事,影响不太好。
但李诵并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自己主动参与国事,父皇会认为自己勤勉好学,这是好事。
当时唐德宗连年征战,再加上朝政繁忙,根本无心过问李诵的所作所为。
再加上当时宦官当权,宫中的掌权太监担心李诵成长起来会影响到他们的权力。
这些宦官就在唐德宗面前,诬陷李诵擅于国事,有谋权篡位之心。
听闻此事后,唐德宗便将李诵大骂一顿,并且声称:如果再听到这样的言论,就将他贬黜,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
在唐朝,太子可谓是一个“高危职业”。
就像唐朝第一位李建成,再比如第二位太子李承乾。
李建成被二弟李世民刺杀,一家老小没一个活下来的。
李承乾还稍微好点,在起兵逼宫时被发现,当时没被杀,被贬黜到了贵州一带,没过一年就死了。
这件事对李诵的打击非常大,他担心自己会步前朝太子的后尘。
自从之后,他不再过问国家政事,而是一心放在书法古籍上,每日只顾读书写字。
就这样,反倒让他练出一手好字,受到百官的一致好评。
虽然不能直接过问国事,但李诵依旧难掩从政之心,于是借着练字读书的机会,经常和朝中的文臣私下讨论。
因为当时各地藩王割据,虽然明面上臣服李氏皇族,但其实各有各的打算,根本不听从唐德宗的旨令。
为此,唐德宗为了彰显皇室权威,经常率兵大肆削藩,武力镇压,导致民众苦不堪言。
再加上当时宦官多进谗言,只要唐德宗征战,必然会各种歌颂一番,并借着他外出亲征之际,在朝中为所欲为。
李诵认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父皇如此急于武力削藩,四处征战,必将引发天下藩王不满,后患无穷。
他将自己的种种想法,说给柳宗元和王叔文听。
两人都是贤臣,自然也知道暴力削藩和宦官之害,但二人更知道,常年征战的唐德宗也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
一旦让太子李诵直言进谏,很有可能会触怒唐德宗,同时也会惹怒宦官团体,得不偿失。
他们建议李诵何不按下不表,隐忍起来,等待上位之后,可以更好的施展才华,不急于一时。
李诵听闻,心中有了打算,于是减少与大臣的往来,多读书,多练字,不再过问国事。
而臣子们也深知李诵的心思,即便不往来,也都是在暗中支持他。
太子李诵已经做到如此地步了,唐德宗又是否对他满意呢?
东宫之乱刚开始,唐德宗确实对李诵的做法十分满意,并且因他写字漂亮,主动让他来帮忙抄写奏折。
这段时期,是父子二人关系最好的一段时间。
但到了唐德宗晚期,可能是连年征战的原因,他的性格变得愈发暴虐,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
于是李诵重新回到东宫,极少过问各种朝政。
但唐德宗又对此不满,经常向大臣询问:这样不过问国家大事的太子,日后能管理好国家吗?
但大臣们都知道太子是在保全自己,于是纷纷为其说话。
此时太子李诵已经快四十多岁了,还住在东宫中,而唐德宗依旧身体健壮,丝毫不见归天之意。
可能是命运的捉弄,隐忍了十几年的李诵,即将有一件无妄之灾落在他身上。
在古代,为了防止权力旁落,皇室都是娶亲近之人。
比如汉朝时期,就有皇帝迎娶自己的亲侄女,而李诵也不例外,他娶的太子妃是他父亲亲姑姑的女儿。
而他的岳母就是历史上尤为“出名”的郜国公主,权势非常大。
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她身为皇室宗族,作风混乱,让李氏宗族颜面尽失。
这件事被抖露出来后,唐德宗十分震怒,直接下令,将几人捉拿归案,关入大牢。
随后又爆出,郜国公主经常私下进出东宫。
唐德宗听闻,直接将太子妃抓入大牢,严加审问。
而此时李诵如坐针毡,因为他对这件事情毫不知情,更别说参与其中了。
好在经过仔细调查,确实和李诵无关。
不过唐德宗依旧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东宫发生如此丑闻,他居然毫无察觉,实在无能!
唐德宗一度对外宣称,像李诵这样的太子过于软弱无能,根本不像自己。
他想让自己弟弟的孩子李谊来继承皇位,因为李谊常年跟着他四处征战,脾气秉性比较接近。
但大臣们纷纷上言,希望他能吸取前朝更立太子的教训,不要轻易改立太子。
经过这件事情后,李诵的心思变得更加低沉,他终日沉迷丝竹之乐,喜怒不形于色。
在他四十多岁时,唐德宗也走向了暮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当时李适想让太子李诵来身边服侍自己,但没想到李诵先一步病倒了,瘫痪在床,不能说话。
在唐德宗驾崩之前,李诵一直都没下过床。
直到皇宫中传出唐德宗去世的准确消息,李诵突然翻身而起,下了病床,穿上衣服,登基称帝。
长达二十六年的隐忍,终于换来了帝王之位。
只可惜他上位之后,宦官和权臣的根基已经极为深厚,他已经无力撼动。
再加上各地藩王早已受够了唐朝李家的压迫,于是纷纷起兵造反。
登基不到半年,急于改革的李诵被大臣们推下皇位,不久郁郁而终。
李诵少年时成为太子,熬了足足二十六年,没想到刚登基就被权臣赶了下来,实在可惜。
不知道他在这二十六年中,看着那个近在眼前的皇位,心中是怎样的酸楚。
可惜的是,前面二十六年的隐忍,登基后却抛之脑后,实在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