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墨梅图
小学语文课本曾收入王冕的《墨梅》诗,全文如下: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在王冕画作《墨梅》图中,可以看到这首题图诗,不过原诗与现行版本有三处不同:“朵朵花开”为“个个花开”;“颜色好”为“好颜色”;“只留清气”为“只流清气”。仔细推敲,王冕原诗并不无妥,而且“留”改为“流”字,更是一字千金,使得整首诗活了起来。所以在新版的小学课本中,“墨梅诗”又改回原作本来面目。
王冕像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别号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一户姓秦人家放牛。放牛的时候,常常到学舍旁边听听里面学生念书,自己默默地背诵,天快黑了回去,却忘了放在外面的牛。秦老汉很生气,拿木棍打他,过了之后王冕还是那样,已而复然。
后来王冕去寺院居住,每天晚上坐在佛像膝上,就着佛像前的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会稽学者韩性听到王冕勤学的事迹,就收他作弟子,王冕努力学习遂成为一代大儒。
青年时期的王冕,不信神鬼。他家与一神庙离得很近,家中灶下缺柴,就砍了神像当柴烧。隔壁的邻居却敬神惟谨,遇到王冕毁掉神像,就马上就刻木修补,就这样砍砍修修有三四次。
王冕家人一年到头平安无事,倒是那户补像的人家,反而祸不单行。补像者召巫降神责问,巫人代神回答:“你不设像,他怎么能够烧它呢?”从此这个邻居不再补像,庙也逐渐废毁了。
王冕年轻时,胸有大志,热衷创建事功。他曾专心研究孙吴兵法,学习击剑,常拿伊尹、吕尚、诸葛亮自喻。但是元蒙贵族统治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的残酷现实很快教育了他,他数次参加过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
最后一次落榜归来,自叹:“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就把所有的应试文章全部烧掉,表示永绝仕途的决心。王冕为人磊落、孤傲正直,然而一生没有做官。曾作《孤松叹》自喻:
孤松倚云青亭亭,故老谓是苍龙精。
古苔无花护铁甲,五月忽听秋风声。
幽人恐尔斧斤辱,独傍孤根结茅屋。
月明喜看清影摇,雪冻却愁梢尾秃。
昨夜飞霜下南海,山林草木无光彩。
起来摩挲屋上松,颜色如常心不改。
幽人盘桓重慷慨,此物乃是真栋梁。
呜呼!既是真栋梁,天子何不用是扶明堂?
王冕回到家乡,不能象同时代的画家倪瓒、王蒙那样隐居山中、悠游岁月,因为既无祖田,又无家财,只能亲自参加体力劳动,蓬头赤脚,下田耕种,栽植竹、茶、桑、麻及杂粮等来维持生活。冬天没有棉絮过冬,草屋破漏无力修补,家中破甑无粮,妻子忍饥挨饿,有时不得已采野菜充饥。对贫苦生活的描述,在他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如《九里山中》其二:
九里先生两鬓皤,今年贫胜去年多。
敝衣无絮愁风劲,破屋牵萝奈雨何。
数亩豆苗当夏死,一畦芦穄入秋瘥。
相知相见无他论,笑看山前白鸟过。
尽管生活境遇如此贫困,王冕宁愿耕作卖画度日,也不愿奔走豪门乞食。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荐做府衙小吏,王冕骂道:“我有田可以耕,有书可以读,难道还愿意整天抱着文卷站在官府里,让人奴役吗?”
放牛作画(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王冕游历江南,北上大都(北京),数千里壮游,扩大了眼界,开拓了胸襟,也使他的诗画更加不同凡俗。在大都南城,王冕登高望远,想起美好河山却在元朝的统治下,不由义愤填膺,痛斥引狼入室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其《南城怀古》之一写道:
日上高楼望大荒,西山东海气茫茫。
契丹踪迹埋荒草,女直烟花隔短墙。
礼乐可知新制度,山河谁问旧封疆?
书生慷慨何多恨,恨杀当年石敬瑭。
在北京时,元朝大官僚泰不花很爱王冕的画,常差遣几个粗夯小厮,动不动大呼小吆,闹得王冕不得安宁。后来不得已进了泰不花的馆舍,做了食客,泰不花想用他为谋士,被他严辞拒绝。他笑着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此地就会成为孤兔出没的场所了!何必做官呢?”果然数年之后,起义烽烟四处燃起,元朝濒临灭亡。
王冕力辞推荐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
此时王冕声誉越来越大,权贵官僚争趋馆下,求他画梅花竹石,一时缣素山积,他泼墨挥毫,千花万蕊,片刻即成。
1359年,朱元璋闻王冕大名,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可惜的是,公文还未到达诸暨,王冕已经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