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回家探亲,随行参谋吃了一碗面,李德生:丢人的事

文史菇小瑜 2024-11-08 14:21:21

1947年的一个秋日,大别山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他曾经是这里的一个放牛娃,14岁就参加了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西进,从此与家乡断了联系。

如今,他率领着部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心中满是期待与忐忑。然而,故乡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父亲因为是红军家属而遭受迫害,最终客死他乡;家园破败不堪,亲人颠沛流离。纵使重逢,也是悲喜交加。

这个故事,见证了一段苦难的岁月,诉说着一位将军的拳拳赤子之心,更映照出那个时代人民的艰辛与不易。而故事的结局,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英雄寻旧,乡梓情深

1947年秋,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别山迎来了一位阔别多年的儿子——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他曾是这里的一个放牛娃,14岁便参加了红军,随红四方面军西征,从此与亲人音讯全无。此番率部队回到家乡,他内心满是激动与忐忑。

部队到达光山县陈店乡李家洼村附近时,李德生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奔而去。政委何柱成见状,吩咐旅参谋张方山率一个班的战士护送李旅长回村。张方山严肃地应下命令,暗自发誓一定要保证首长的安全。

然而,当他们来到李家洼村,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片死寂。张方山带两个战士在村中搜寻,家家户户空无一人,就连鸡犬之声都不曾听见。

难道乡亲们都躲起来了?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他们在一处破旧的院落里发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原来,老人双目失明,无法逃难,只好留在家中听天由命。

张方山上前一步,恭敬地问道:"婆婆,您知道李德生的家在哪吗?他是咱们村的人,这次回来想看看父老乡亲。"老人闻言,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流了下来。"德生?我们的德生回来了?天呐,我盼这一天盼了好多年啊!"

老妪激动地要让张方山搀扶着走出院子,一边走还一边扯着嗓子喊道:"乡亲们快回来吧,咱们的德生回来啦!"话音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许久才消散在秋风中。张方山一行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李德生见状,也是百感交集。他凭着儿时的记忆,很快便找到了自己昔日的家。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断壁残垣,哪里还有往日的温馨与欢笑?父亲呢,父亲又在何方?种种问题在李德生心头萦绕,久久不能平复。

就在此时,村中的其他院落里,陆陆续续走出一些人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群全副武装的军人,犹豫着不敢上前。直到李德生的一位叔婶认出了他,这才放下戒备,招呼乡亲们一涌而上,将李德生团团围住。

"德生,你个没良心的,咋现在才回来啊!""娃儿,受苦了!俺们日夜盼你回来。""我的儿啊,俺们想你想得睡不着觉哩!"乡音乡语,亲切而又热烈。有人甚至激动地要抱李德生,生怕他又要离去。

李德生强忍着泪水,一一拥抱了乡亲们。这一刻,故土难离的情怀在每个人心中涌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家常,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从前。有人开始张罗着宰鸡宰鸭,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李德生连连摆手,却拗不过乡亲们的一片热情。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英雄寻访旧地的第一天落下了帷幕。然而,李德生心中的担忧却久久难以消散。父亲的下落尚未明了,亲人的境遇也是未知。种种不安萦绕心头,更坚定了他率部队解放大别山,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这,才是一个游子最好的报恩方式。

知父离世,悲痛万分

次日清晨,李德生便开始打听父亲的下落。然而,乡亲们支支吾吾,没有人愿意正面回答。李德生心中不祥的预感愈发强烈,难道父亲已经遭遇不测?就在这时,一位老乡犹豫着开了口:"旅长,俺知道你父亲的事儿。不过,恐怕不是什么好消息......"

原来,日寇侵华期间,李德生的父亲因为掩护八路军而被日军抓走,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好不容易熬到日本投降,却又被国民党当局以"通共"的罪名关进了监狱。老人受尽了苦难,身体每况愈下, 死在了外面。

李德生听后,心如刀绞。他强忍着泪水,李德生将军在回忆录里述说当时自己的心情,深感对不住父亲,没能给父亲尽孝!

父子离别的悲凉,交织成一曲悲壮的乐章,在大别山的上空久久回荡。这,既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更是无数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唯有肩负起民族解放的重任,才能让更多的人免遭战火之苦,过上安居乐业的新生活。这,正是李德生此行的真正意义所在。

血洒沙场,浴火重生

告别父亲后,李德生马不停蹄地赶回部队。此时的大别山,正处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顽抗,妄图阻挡人民解放军的前进步伐。李德生深知,只有尽快歼灭敌人,才能让父老乡亲彻底摆脱苦难,过上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回到部队的李德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斗准备中。他与政委何柱成通宵达旦地研究地形图,制定作战方案。在他们的带领下,战士们斗志昂扬,个个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冲锋陷阵,将敌人一举歼灭。

终于,进攻的号角吹响了。李德生率领的部队,在一片呐喊声中,如潮水般涌向敌人的阵地。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战士们毫不畏惧,一次次冲锋在前。有人倒下了,有人负伤了,但更多的战士继续前进,誓要将敌人赶尽杀绝。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颗流弹不偏不倚,击中了李德生的左臂。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军装,剧痛让他差点晕厥过去。但是,他咬紧牙关,强忍着疼痛,继续指挥战斗。"同志们,跟我冲啊!"他高举右臂,声嘶力竭地喊道。

战士们看到负伤的李旅长仍然奋勇当先,无不热血沸腾。"为了李旅长,冲啊!""为了解放大别山,冲啊!"一时间,口号声震天,敌人的防线被彻底撕开一个缺口。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眼看就要攻入敌人的指挥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敌人的一个炮弹落在了李德生身边。顷刻间,硝烟弥漫,尘土飞扬。何柱成和战士们大惊失色,生怕李旅长出事。然而,当烟尘散去,只见李德生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浑身是血,却仍然屹立不倒。

"李旅长!""首长!"战士们纷纷围上来,搀扶着李德生。但他摆摆手,挣脱了众人,一瘸一拐地向前走去。"同志们,最后一战了,咱们一定要拿下敌人的指挥部!"他语气坚定,目光如炬,仿佛身上的伤全然不放在心上。

战士们见状,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他们高喊着口号,紧紧跟随着李德生,发起了最后的总攻。枪声,炮声,呐喊声,交织成一曲慷慨激昂的进行曲。终于,在一片欢呼声中,敌人的指挥部被攻陷了,国民党残余势力不得不举起了白旗。

大别山,就这样迎来了彻底解放的曙光。鲜血,换来了和平;牺牲,换来了胜利。李德生和他的战士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这一刻,所有的苦难都烟消云散,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战斗结束后,李德生被抬上了担架。何柱成握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李旅长,您受伤了,可得好好养着啊!""没事,何政委,只要大别山解放了,这点伤算什么?"李德生虚弱地笑了笑,眼中满是解脱和欣慰。

是啊,血洒沙场,浴火重生。经历了硝烟战火的洗礼,大别山终于迎来了新生。而李德生,这个曾经的牧童,也在血与火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从此,他将与亲人、战友们一起,在这片热土上开启崭新的人生篇章。

安居乐业,欣欢鼓舞

大别山解放后,李德生终于得以重返故里,环顾着这个虽然简陋,却充满了亲情味道的家,心中满是感慨。曾几何时,他也是这里的一个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是在党的引导下,他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如今,胜利的曙光终于照进了大别山,照进了每一个人的心田。

很快,李德生的到来,传遍了整个李家洼村。乡亲们纷纷赶来,争相看望这位曾经的老乡,如今的英雄。有人献上自家做的粗布衣裳,有人拿来地里刚摘的新鲜瓜果,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李德生感动得无以复加。他一一拥抱了乡亲们,动情地说:"父老乡亲,这些年你们吃了不少苦头。从今往后,咱们就要一起建设新生活,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乡亲们齐声附和,掌声如雷。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德生和战友们与乡亲们一道,投身到了大别山的建设中。他们帮助修复被战火破坏的房屋,开垦荒废的田地,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渐渐地,一个个新式民居拔地而起,田野里绿波荡漾,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着家乡的巨变,李德生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他常常和村民并肩站在山岗上,遥望着脚下的青山绿水。老人们点点头,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这样的好日子,真是做梦也不敢想。德生啊,你们是人民的大恩人,没有你们,哪有今天的安居乐业?"

李德生坚定地说:"这都是党的领导好,是毛主席领我们走向了胜利。大家放心吧,有党的领导,咱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就这样,在党的感召下,在李德生等革命先烈的带领下,大别山的人民阔步走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欢歌笑语,遍地洋溢;生活蒸蒸日上,幸福安康。这,就是千千万万像李德生一样的革命者,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新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记否,当年那个14岁就参加红军的牧童,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里,以一个民族英雄的姿态,与父老乡亲们重逢。从牧童到战士,从战士到领袖,李德生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一代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奋斗历程。

在他们的感召下,大别山,乃至整个新中国,必将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缅怀先烈,继承遗志,携手共创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就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0 阅读:0
文史菇小瑜

文史菇小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