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探索】苏立:运用印章实现书法作品章法平衡的美学原则与方法探析

艺术视界 2025-02-20 09:28:11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与喜爱。在书法作品中,用印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印章可以用来填补空白,增加作品的艺术趣味,可以帮助校正作品的通篇布局,使作品更加和谐。本文旨在探讨运用印章实现书法作品章法平衡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具体书法作品实例,以期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和谐统一是书法用印的首要美学原则。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笔墨、结构、布局与用印应相得益彰,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美感。例如,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以其清新淡雅、自然流畅著称。在用印方面,董其昌往往选择风格简约、线条流畅的印章,与整体书风保持一致,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协调,更在于内在气质的呼应。

对比衬托是书法用印的又一重要美学原则。通过印章与书法作品在字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增强视觉冲击力。清代书法家赵之谦的书法作品,以其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著称。在用印方面,赵之谦善于运用大印、朱文印等,与书法作品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更彰显了书家的个性与风格。

意境深远是书法用印的高级美学追求。优秀的印章往往能够引发观者的联想与共鸣,使作品在有限的笔墨之间展现出无限的意境。宋代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作品,以其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著称。在用印方面,苏轼善于运用寓意深刻的印章,如“东坡居士”、“墨戏”等,这些印章不仅体现了书家的身份与情趣,更与作品内容相得益彰,使得作品在意境上更加深远。

苏立书法作品《春水碧波飘落处 浮香一路到天涯》《何人陪我一杯酒 醉到明年春满楼》

在书法作品中,用印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技巧来平衡整体视觉效果。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平衡方法。

一、印章大小要适宜

古人云:“凡题款字如是大,即当用如是大之图章,俨然添一字之意。”印章的大小应当与画幅大小相匹配。大幅的书画作品,要配较大的款字,也要钤较大的印,小幅的书画作品,要配较小的款字,也要钤较小的印。落款要配合正文,落款处的印章以落款文字的大小为准。

二、数量宜少不宜多

一幅作品上的印章数量应尽量减少,通常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过多的印章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拥挤,影响视觉平衡。印章的大小和数量应适度,风格要保持一致。印章的尺寸应与作品的格式相协调,理想情况下应与题款字的大小相当,略小也可,但绝不可大于题款字,否则显得不雅。如果题款字较小,纸张空间有限,可使用小型印章,以显精致。在一幅作品中使用不同大小的印章时,通常应采用小印在上、大印在下的排列,以求视觉的平衡,避免头重脚轻。若为多人合作,印章的大小也应保持一致。

在印章数量的选择上,古人喜好单数。有言道:“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当然,这是古人的审美原则,当今也可以根据整个章法的需要进行调整。单数、奇数不重要,重要的是满足章法的需要。印章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显得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果一幅作品使用多个印章,应选择不同形式的印面,以避免重复。

三、轻重权衡巧用印

印章的轻重也可以通过色彩和风格来调整。例如,朱文印通常较轻,适合用于墨色淡雅的作品;而白文印则较重,适合用于墨色浓重的作品。此外,印章的风格也应与书法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四、风格一致相协调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和风格相协调。例如,奔放的草书作品不适合加盖工整的印章,而秀丽的小楷作品也不适合加盖粗糙的印章。

苏立书法作品《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用印位置应恰当

印章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补充作品的视觉空间。例如,如果作品的某一部分过于空旷,可以通过加盖印章来填补空白,反之亦然。印章通常不应盖在作品的正中央,而应略偏于一侧,以维持整体的平衡。

具体有以下位置的选择:

(1)支撑单字的平衡

如果一个字出现了不平衡,可以在用印的时候加以纠正,起到平衡的作用,另外,有一些竖笔较长的字就显得很不平衡,在用印的时候可以用印章来加强下部分的力量。

(2)平衡列的轴

书法的轴有单轴和复轴。单轴:每个字的轴线,通过一个字的中心,可以将其分成两个感觉上份量相等的部分。这个轴线帮助确定每个字在作品中的位置和趋向。复轴:在书法作品上,通过合理安排多个字的轴线,形成轴线图。轴线图上二字轴线的连接方式有三种:相交或重合、平行、不相交亦不平行。这种安排有助于表现作品的连贯性和行气,即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动方向,从而构成书法作品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如果在单轴或者复轴上出现了失衡,可以在用印的时候用印章来弥补。

(3)实现块的平衡

有的时候列的长短会出现不经意的错位。出现这种错位的时候可以用印章来补充空位,让两列之间形成一个非常优美的几何图形。

(4)运用闲章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

闲章,又称词句印,是一种古代印章,常见于古玺中,如“千秋”与“敬事”等二字印,或“正行无私”等四字印。汉代时,部分印章的两面分别刻有姓名和吉祥语,亦属词句印。南宋的贾似道曾有印文“贤者而后乐此”,而元初的赵孟烦则以“好嬉子”三字留名。

苏立书法作品《浩然正气》《游于物外》

元末画家王冕偶得一块色泽斑斓的花乳石,便刻下“会稽佳山水”印章,印于画作之上,随之文人雅士开始钻研印石,成为千古传承的风尚。明代书画家祝允明,号枝山,因右手生有六指,曾以“枝指山”和“枝山道人”作为闲章,展现出其幽默风趣与脱俗气质。从现存书画作品来看,清代对闲章的运用更为普遍,印文形式也更加多样。将其称为“闲章”并不尽准确,因其印文与书画家的艺术造诣、观点及背景密切相关,实际上,闲章的意义非凡。此外,闲章也能反映作者的籍贯及经历,有些甚至表达个人的贫困与困境,仿佛聆听其声,似见其人。

书法家邓石如生性喜游名山大川,常携一筇竹杖,行走百里而不觉疲倦,其闲章“家在四灵山水间”便是写照。闲章还体现了作者的品位与人格,例如李方膺,擅长松竹等小品,尤以梅花大幅见长,曾使用“梅花手段”“问梅消息”等闲章,晚年则偏爱“墨磨人”“木头老子”等。尽管这些闲章体量不大,却能折射出作者的生活境遇与志向,展现其艺术追求与情操,韵味十足。闲章的盖印位置大致分为起首与押角两种。

由于一些艺术家多才多艺,尤其注重印章与画风的和谐统一,笔墨粗犷豪放的画作,印章应显得苍劲厚重;而工整秀逸的细笔画,则需搭配清秀柔和的印章。闲章虽小,然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与书画、诗词有机结合,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优质的闲章,既能提升书画作品的艺术性,更能增添画外之意,留给观者深刻的美好回忆。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在书法作品中运用印章来平衡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当代书法艺术中,印章的运用应遵循章法的基本原则。尽管传统书法对印章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但在当前书法艺术的创新过程中,印章的运用可以在满足章法需求的同时,突破传统的限制。应当探索印章的新定位,以便找到其恰当的表达空间。

(文/苏立 作者系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该文为教育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中国书法美学研究”(23JDTCA040)阶段性成果)

艺术家简历

苏立,青岛科技大学教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教育管理学硕士、传播学博士、韩国大田大学书法博士在读)。五岁开始学习书法,精通五体,多年潜心研究行草,字体俊美洒脱,出锋八方,浓淡相宜,骨感遒劲,错位灵动,混沌平衡,跨越占位,形成自己独特的新苏体书法风格,章法极具创新力,融入了摄影构图思维,画面感强,韵律优美,富于灵动,书画一体。

作品欣赏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山居秋暝》王维

《定风波》苏轼

《酒》

《烟》

《水落石出》

《水清石出鱼可数》

《清风徐来》

《香远益清》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