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中法外长的双手在3月27日历史性交握。这场被国际媒体称为“危机时刻的握手”,揭开了欧洲在俄乌困局中寻求破局的挣扎,法国外长巴罗涅带着马克龙的“37国援乌计划”密函抵华,却在联合记者会上被中方明确划定红线:中国坚持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反对任何军事集团介入。
随着特朗普重启对俄秘密外交渠道,美国在俄乌问题上的战略收缩令欧洲陷入恐慌。欧盟内部文件显示,自2022年冲突爆发至今,欧洲已向乌克兰输送价值386亿欧元的军备,占其国防预算的17%。但美方突然转向停火谈判,使得德法主导的“欧洲防卫自主”计划遭遇重挫。
法国总统府内部报告直言,若美国抽身,欧洲将面临三重危机:东欧防务真空、能源供应链断裂、以及高达2.3万亿欧元的对俄制裁反噬。这迫使马克龙紧急启动“B计划”,组建37国援乌联盟,试图以多边军事存在维持对俄压力。
巴罗涅的专机装载着两份截然不同的议程表。明面上,法国寻求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特别是受中国反倾销调查冲击的白兰地产业。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占法国烈酒出口的29%,而反倾销措施已导致马爹利等品牌在华销售额暴跌42%。
暗线任务则是兜售“巴黎和平框架”。据《费加罗报》披露,马克龙政府提议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加入援乌联盟,承诺给予安理会改革谈判中的支持。但中方在会晤中亮出底线:不接受任何带有阵营对抗性质的方案,坚持“四个应该”原则。
尽管马克龙宣称获得37国“原则支持”,但实际承诺派兵的国家仅6个。北约内部评估报告指出,英国承诺派遣1500人的工程兵团,德国提供800人医疗队,而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支援”仅限于非战斗岗位。更关键的是,美国明确拒绝将北约部队纳入该框架。
军事专家指出,法国倡议的实质是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变体。按照巴黎政治学院的推演,若想形成有效威慑,联盟需在乌克兰西部部署至少5万兵力,但当前各国承诺总和不足1.2万人。这种象征性存在,难以改变战场态势。
当巴罗涅的专机从首都机场升空时,莫斯科与华盛顿的秘密谈判代表正在伊斯坦布尔交换停火草案。这场大国博弈的终极讽刺在于:欧洲竭力维持的“战略自主”,正被中美俄的三边互动边缘化。正如布鲁塞尔智库所言:“21世纪的和平,已不再由大西洋两岸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