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年间,常州府无锡县有一个孤独老人,叫李德,家境贫寒,儿子去了外地打工,音信全无,他孑然一身,时常在太湖边行乞打发时间。
一天,李德又在湖边行乞,忽然见一艘官船,扬旗鸣钲停泊在岸边,舱中有位贵官人探出头来,看见李德,命侍从将他扶到船上,端详片刻,吃惊地说他是自己的义父!
李德端详着这个官贵人,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官贵人激动地说自己叫李孝贤,小时候父亲过继给一个老友做干儿子,后来,他回老家求取功名,一直没顾上回来看义父,现在做了官,至此地上任,不料义父竟穷得沿街乞讨,都是自己的不孝之罪!
李德知道这个李孝贤认错了人,却又不好否认,便含糊其辞地说自己是老糊涂了,以前的事都像做梦一般,记不真切了。
李孝贤表示义父虽然老了许多,但骨架面目,还没有太大变化,他一眼就认出来了,不会错的!
说罢,便命侍从为李德沐浴更衣,从头到脚装扮一新,不知底细的,还真的以为是一位大户人家老太爷呢。
第二天,李孝贤要带李德去买一些衣服,还特意交代在看货时,无论合意不合意都要摇头,他可以借此杀价,另外一定不要多说话,因为顾忌到李德在这里行乞多年,万一被人认出来,对自己脸上无光。乞丐频频点头称是。
众人乘舟进了城,然后换乘肩舆,身后跟着仆人。父子都穿着五品官服,一路招摇,来到绸缎庄。
绸缎庄老板见有贵客到,赶紧迎进厅里,殷勤招侍,私下问仆人,官人在哪里任职。
仆人告诉他:我们少爷是严州同知,老者是他的父亲。少爷的妹妹许配给了杭州太守的儿子,很快就要完婚,他们这次来是采购嫁妆的。
老板听了,知道遇到了大买主,赶忙设宴招待。
酒宴完毕,老板令人捧来各种绸缎,请李德观看,李德记住李孝贤的话,一个劲地摇头。
老板表示这都是上等好货,每年向皇家进贡,用的都是自己绸缎庄的货物,如果这些都不合意,还有合意的吗?
李孝贤忙打圆场,说自己的父亲年老了,分不出好货孬货,希望老板能把绸缎送到家中,让妹妹亲自挑选。
老板想都不想就同意了,仆从们便大捆小捆地扛到船上,运载而去。
过了一阵,有人回来禀告李孝贤,他妹妹过目后,对绸缎十分满意,但不知该用哪一种银子付账,要请少爷回去安排。
李孝贤叹了一口气,气说什么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吩咐,实在没有办法!又请老板与自己的父亲暂坐一会,他去去就回。
说罢出了门,坐着肩舆,到了船上,掏出几两银子,交给舆夫打发他离去,舆夫拿着银子一走,大船便扬帆使去了。
再说那绸缎庄的老板陪着李德坐了许久,也不见贵官回来,心里很着急,便追问李德他儿子怎么一去不回?
经不住三问两问,李德便讲了实话。绸缎庄老板才知道受了骗,揪住李德去见官,官史弄明了事情的原委,也没有丝毫办法,一面派人追捕骗子,一面把李德释放出来。
绸缎庄老板气不打一处来,命人把李德痛打一顿,李德受了打,像只丧家狗那般走了,围观的众人看着他可怜的身影都不由得心酸地叹了一口气。
写在最后:
老无所依最是可怜,文章中的主角李德孑然一身的生活,还遭遇了骗子的欺骗和利用,这未免太过残忍了。
而骗子又特别没有良心,竟对一个一无所有的老人下手,利用他需要关爱的心理去欺骗别人,把老人当作自己脱身的筹码,实在可恶之极!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从来不缺少空巢老人,他们孤独又寂寞,我们做子女的,最重要的是让亲情围绕父母,多一点关心,多一些陪伴,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儿女所需要!这样做才不让骗子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