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68年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率领军队成功攻克了通州。这一下,可把元顺帝给吓得惶恐不安起来,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这时候呢,枢密院的长官哈剌章就给元顺帝出主意啦,他建议元顺帝赶紧向天下发出号召,让各地的兵马都赶来京城救援,然后凭借着京师的坚固防御,和明军来一场生死决战。然而,元顺帝却压根儿就没有抵抗的那份勇气。他很直白地就说了:“我可不想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言下之意,就是不想去和明军硬拼,怕遭遇同样的厄运呢。
在那个夜晚,元顺帝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动。他下令打开了健德门,然后带着一众皇室成员,其中包括宗室成员以及众多的嫔妃等,慌慌张张地朝着草原的方向逃去。这一路上啊,他们就像是受了惊吓的鸟儿一般,个个神情惶恐,灰头土脸的,全然没了往日的威风。遥想当年,蒙古铁骑那可真是威名远扬,他们在欧亚大陆上纵横驰骋,所到之处可以说是势如破竹,那是何等的威武霸气,令人闻风丧胆。然而,时光流转,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呢,元顺帝面对局势,居然连抵抗都未曾做出,就轻易地放弃了京师。就这样,他带着皇室众人灰溜溜地逃回了草原,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放牧的生活。这一番情景,也着实是在诉说着元朝末年的那份辛酸与无奈,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再,只剩下这仓皇逃窜的落寞身影。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那曾经纵横驰骋于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可依旧保持着相当厉害的战斗力呢。就拿刘福通、彭莹玉等人率领的那支多达百余万的大军来说吧,最后竟然败亡了,从这件事上就很能清楚地看出蒙古铁骑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到了1373年呢,明朝这边出动了15万的兵马进行北伐,而且是兵分三路出击的哦。其中徐达率领的中路军在作战过程中遭遇了失利的情况;李文忠带领的东路军呢,经过一番苦战,也算是取得了惨胜吧,虽然赢了但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冯胜率领的西路军则是成功获胜了。从这次北伐作战的情况综合来看,就能够知道,当时的蒙古骑兵确实还是非常能打的呢。
在1367年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带领大军开始了北伐中原的征程哦。当时他们所率领的军队呢,步兵和骑兵加起来总共是25万人,这里面主要是以步兵的数量居多啦。想当年朱元璋在横扫江淮那一片地区的时候,他所依靠的军事力量主要就是步兵以及水师啦。那个时候的骑兵数量其实并不怎么多哦,而且骑兵的组成成分还挺复杂的呢。要是从单兵战斗这个角度来讲,明军的骑兵和蒙古骑兵相比的话,那还真不是对手呢,实力上确实要差一些哦。不过呢,好在有徐达、常遇春这些特别厉害的名将,他们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硬是把这种不利的局势给扭转过来啦,这才让明军在北伐等一系列战事中有了很不错的表现呢。
大家知道吗,明朝的骑兵能够正面和蒙古骑兵进行强硬对抗,并且还能顺利把蒙古骑兵给打败,不过这得是在太原之战以后的情况啦。在太原之战当中,徐达可是立了大功呢,他一下子就俘虏了王保保的4万骑兵,而且还缴获了数万匹马呢。这可不得了,就因为这样,明军骑兵不管是装备还是整体的实力等方面,那都有了特别大的提升,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那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问啦,既然明朝骑兵都这么厉害了,那元顺帝为啥不跟明军打上一仗,而是直接不战而逃,就那么轻易地放弃了燕京这座重要的城池呢?
在元末那个时期,其实并不是没有可用之人的。只是呢,内部的情况实在是太糟糕啦,各方势力分崩离析的,诸侯们相互混战个不停。就因为这样,根本没办法把力量都集中起来,去和明军展开一场真正决定胜负的决战。大家知道吗,元朝一直存在着一个长期都没办法妥善解决的大问题,那就是“皇位继承”的事儿。这个问题可太要命啦,它直接导致元朝内部陷入了严重的分裂状态,各方势力都为了皇位争来争去的,自己人跟自己人不停地折腾。而这呢,恰恰就是元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在成吉思汗所处的那个时代,当时草原上奉行着一种习俗,就是大汗会实行所谓的“幼子守灶”制度呢。按照这个制度的规定,是要让大汗的小儿子来继承父亲所拥有的那片广袤的草原以及众多的牧场,承担起看守家族产业的责任哦。然而呢,实际的情况却表明,这个“幼子守灶”制度在真正的实力面前,那简直就如同一个毫无约束力的笑话一般。在草原上,大家可并不是真的按照这个制度去行事的哦,归根结底呢,还是要看谁的实力更为强劲,谁有足够的本事,在这草原之上才有话语权,实力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呢。
在1219年的时候,成吉思汗可是率领着多达15万的大军开启了西征之旅呢。就在出征之前,成吉思汗把各位将领都召集到了一起,要商议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选定继承人的人选哦。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呢,最终确定下来由他的第三子窝阔台来担任储君这个重要的角色啦,而并不是他的幼子拖雷哦。这里面,长子术赤呢,因为他有着比较特殊的“不速之客”这样的身份情况,所以就没办法获得继位的资格喽。再说说次子察合台吧,他和术赤之间的关系处得可不太好,成吉思汗考虑到要是让察合台继位的话,很可能会出现兄弟之间相互残杀的糟糕局面呢,于是,也就把察合台从继承人的候选名单里给排除掉啦。
在窝阔台继承汗位之后,他并没有依照传统的“幼子守灶”这一制度来行事哦。按照一般情况,可能会遵循这个制度来确定一些重要的继承安排呢,但窝阔台却另做了选择,他把自己的第三子阔出册立为太子啦。到了1236年的时候,阔出踏上了南征宋朝的征程。在那征战的过程中呢,情况十分惨烈,最终阔出不幸在沙场上阵亡了。这一下,原本既定的继承格局就发生了变化。不过呢,窝阔台随后又做出了新的安排,他册立阔出的儿子失烈门作为皇太孙,也就意味着把失烈门确定为未来蒙古大汗的接班人啦,让其肩负起这份重大的使命呢。
皇太孙失烈门啊,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呢。那是在1241年的冬天,窝阔台大汗因病去世了,之后呢,皇后乃马真就开始摄政啦。在这个过程中,她可是费了不少周折去摆平各路诸侯,最终成功地拥戴自己的儿子贵由登上了大汗的宝座,如此一来,失烈门就和汗位无缘喽。时间又来到了1248年底,贵由也病逝了,这时候呢,皇后海迷失开始摄政,她倒是有册立失烈门的想法呢。
在1251年的时候,拔都和贵由之间存在着矛盾呢。要知道,按照成吉思汗临终之前所定下的遗诏,那可是明确表示“窝阔台家族,哪怕仅仅剩下一块肉,都拥有优先继承大汗之位的权利”。然而呢,拔都却并不承认窝阔台家族的这一继承权。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动,那就是拥戴蒙哥成为大汗,如此一来,拖雷家族的后裔便开始主管起蒙古汗国的相关事务啦。
在1259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蒙哥大汗在战场上不幸阵亡了。按常理呢,接下来应该是拥戴蒙哥的后裔来继承汗位,可事情并不是这样发展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这两人呢,都没有去拥护蒙哥的后人,而是各自为了汗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争夺大战当中,最终是忽必烈胜出了哦。他的实力相当强劲呢,先是成功地击败了阿里不哥,这还不算完,又把东道诸王里排在首位的乃颜也给收拾掉了。而且,忽必烈带领着他的军队一路征战,最后还把宋朝给消灭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元朝这个大一统的王朝呢。
在元朝建立起来之后,忽必烈就察觉到了“幼子守灶”这种制度存在着不少弊端呢。于是呢,他就听取了汉族士大夫给出的建议,决定仿照中原地区一直沿用的模式,开始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啦。忽必烈心里头原本有着很美好的设想,想着通过实行这样的继承制度,能够让皇位的传承更加有序、平稳呢。可谁能想到,现实情况却特别残酷。他册立的皇太子真金,年纪轻轻的就不幸离世了,这一下可就糟糕啦,原本期望能平稳进行的皇位传承一下子没了准头,皇位之争的戏码便又一次在元朝的朝堂之上上演开来咯。
在公元1294年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因病离世了。当时呢,像伯颜等一批朝中大臣,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拥戴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登上皇帝之位哦,要知道,真金的嫡出长子可不是铁穆耳呢。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到了1307年,元成宗也病逝了,而且他去世的时候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子嗣。这下可就引发了一系列的事情啦,他的侄子海山等人纷纷从漠北赶了回来,于是呢,一场新的关于帝位的争夺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哦。
海山有个弟弟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当时的情况是,在江南士兵以及蒙古勋贵的大力拥戴之下,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利进入了燕京,并且凭借着各方的支持,使得局势逐渐稳定了下来。不过呢,海山这个人可不容小觑。他武力方面相当强悍,手底下掌管着众多的兵马呢。而且,他长期在西域、漠北这些地方镇守,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经营,在军队当中以及整个大环境里,威望那是非常之高的,可以说很多人都对他很是敬重。在这样的一种局势之下,双方之间展开了一轮角逐。最终呢,爱育黎拔力八达选择了退出,把皇位心甘情愿地让给了海山。
海山最终登上了皇位,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心里对自己的兄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特别感激,因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做出了“退让”之举。出于这份感激之情,海山便给予爱育黎拔力八达相应的册封,将其册封为“皇太弟”,明确其作为自己皇位的继承人。并且啊,他们之间还就此有了一个约定,那就是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传承规则呢。
大致来讲,元武宗海山在立储这件事上基本还是遵循相关规则的,并没有把自己的儿子册立为储君。到了1311年的时候,海山因病去世了,随后由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皇位,他就是元仁宗。然而,元仁宗却没有遵守当初和兄长海山的那份“约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册封为太子,而这个硕德八剌也就是后来的元英宗。
在1329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重要的争斗,也就是“两都之战”。在这场争斗里,和世琜的弟弟图帖睦尔取得了胜利。之后呢,图帖睦尔就派了燕帖木儿前往漠北那个地方,去迎接他的兄长和世琜,打算让和世琜回到燕京来继承皇位呢。和世琜呢,就在漠北举行了登基仪式,正式成为了皇帝。接着,他便率领着军队往南进发啦。当他走到张北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和弟弟图帖睦尔汇合到了一起。这兄弟俩一见面,那可真是高兴,连着痛痛快快地喝了三天三夜的酒呢。可谁能想到,这一番畅饮之后,和世琜竟然突然就暴毙身亡了,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
元明宗和世琜有子嗣妥欢帖睦尔以及懿璘质班。到了1332年的时候,元文宗图帖睦尔因病离世了。当时呢,皇太子已经早早去世,并且元文宗一直是相信所谓的“因果之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敢册立自己年幼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之后呢,皇后卜答失理以及大臣燕帖木儿先后采取行动,皇后卜答失理拥戴懿璘质班继位,而大臣燕帖木儿则拥戴妥懽帖睦尔继位。
妥欢帖睦尔呢,他还有个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号,就是元顺帝啦。他的身世是这样的,在元明宗和世琜于察合台汗国避难期间,和一位西域女子有了孩子,这个孩子便是妥欢帖睦尔,也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元顺帝登上皇位的过程啊,那可真是充满了波折,一点儿都不顺利。当时朝廷之中,权臣当道的情况十分严重呢。就说燕帖木儿和伯颜这两个人吧,那可都不是能轻易招惹的角色。在他们的把控之下,皇权都落到了旁人手里,元顺帝当时的处境真的是非常不妙呢。
在1340年的时候,元顺帝采取了行动,他联合了脱脱这个人,一起把伯颜给除掉了,这样一来,元顺帝才终于能够亲自处理朝政啦。之后呢,元顺帝那可是雄心勃勃的,想要好好治理国家,于是就大力推行了“至元新政”以及“脱脱更化”这一系列的举措哦。这些举措实行之后呢,也确实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呢。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元朝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严重啦,就好像是一辆破车,毛病一大堆,已经很难再回到正轨上了。整个社会都是一片混乱的景象,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们实在是忍受不了啦,于是就纷纷起来发动起义,反抗当时的统治啦。
在公元1351年的时候,韩山童和刘福通这两人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呢,这一下子可就掀起了元末时期起义的大潮。当时呢,有个叫脱脱的人,他的才能那是相当出众的哦。凭借着他强有力的手段和手腕,差不多都要把各路的义军给平定、搞定下来了呢。可谁能想到,元顺帝居然听信了哈嘛所说的那些话,然后就把脱脱的兵权给剥夺掉了。脱脱呢,那可是个忠臣,一直都恪守着君臣之间该有的本分。在兵权被剥夺之后,他就被贬谪了,结果在被贬谪的途中,还被哈嘛派人给刺杀身亡了,实在是让人惋惜。
脱脱遭遇不测而遇害身亡,这件事就如同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对元朝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使得元朝朝廷内部原本就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变得越发尖锐起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元顺帝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斗。他们各自寻找可以依靠的势力,元顺帝倚靠着孛罗帖木儿,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则依靠着扩廓帖木儿。就这样,元朝内部陷入了这种因权力纷争而引发的内斗局面之中。不仅如此,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伯列等各方势力,彼此之间也展开了一场混战。他们相互攻伐,争斗不休,把整个局势搅得混乱不堪。而正是他们的这种混战局面,让明军瞅准了时机,得以顺利地进行北伐,从而对元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1367年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带领着多达25万的兵马开始进行北伐行动。那这个时候的元朝在干什么呢?原来,王保保正率领着兵马来进行西征呢,而且他还准备要和李思齐、张良弼展开一场大战呢。就在明军顺利渡过淮河之后,元顺帝呢就想着让王保保赶紧回京来保卫京城,守护皇室,于是就和王保保达成了和解。可谁能想到呢,王保保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得很消极,根本就不怎么积极行动,而那个李思齐,同样也是如此这般的消极怠工呢。
在1368年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带领着军队一路行进,最后来到了燕京的郊外。面对这样的局势,元顺帝根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逃走啦。其实呢,就算当时元顺帝没有逃走,而是决定固守京师的话,情况也不容乐观。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很难得到王保保、李思齐等人的增援。那时候,这些所谓的诸侯们都只顾着自己拥兵自重呢,彼此之间还经常混战个不停,对于朝廷下达的号令,他们压根就不放在心上,完全不听从。
话说元顺帝在当时的局势下选择逃回漠北,这着实算得上是一条不错的计策呢。您想啊,如果他固执地坚守京师,那很可能就会落得和宋徽宗、宋钦宗一样的下场,被明军给俘虏了去。到时候,元朝的宗室可就全都被一网打尽啦,连日后想要翻盘、重新崛起的机会都不会有喽。后来呢,徐达成功攻克了燕京。这之后,他又率领着军队开始西征。在西征的过程中,那可是一路势如破竹,把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人率领的元军都给击败了。这么一来,元军就只能灰溜溜地退出中原地区啦。而明军呢,也就顺利地收复了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这在历史上可是一件大事。
话说那明军一路行进,最后抵达了燕京。而当时的元顺帝呢,面对明军的到来,竟然连抵抗都没有,就直接选择了逃跑。这一跑啊,仿佛也带出了元朝诸多的辛酸与无奈之情。从成吉思汗那时候起呢,元朝就一直存在着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皇位继承”这件事儿始终没能好好地解决。这可不得了,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元朝内部就乱了套啦。那些皇室成员们,一个个的为了争夺皇位,相互之间钩心斗角、倾轧排挤,都只想着自己那点儿利益,各自为政,根本就没办法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样混乱的内部局面,成了元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呐。
清朝自建立以后,在皇位继承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上,那可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呢。不过好在最后还是顺利地把这个问题给解决啦。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秘密立储”制度的推行实施。自从有了这个制度呢,从康熙皇帝之后的皇位传承,就变得比较顺畅了,交接过程没再出现什么大的波折。像之前康熙年间那种“九子夺嫡”般激烈又混乱的现象,就再也没有重新上演过了。而这一点呢,也算得上是清朝能够延续长达两百余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呢。
所参考的书目为《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