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最令人羡慕的工作,你经历过没有,现在怎么样?

是侃天说地的小李呀 2025-04-27 15:01:4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常说的“四有”职业:有权力的、有钱的、医生和司机,这些工作在当时可是人人羡慕的“香饽饽”。时至今日,前三者依然地位显赫,让人感慨。那时,家里有一个人在这些岗位上工作,全家都觉得特别有面子。如今,这些职业虽然风光不再,但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依然是一段美好的回忆。那些年,那些事,虽然已经过去,但记忆犹新,令人回味无穷。

卡车司机,作为物流运输的核心力量,承担着货物长途运输的重要职责。他们驾驶着大型货车,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确保各类物资能够准时送达目的地。这份工作不仅需要娴熟的驾驶技术,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体力,以应对长途驾驶中的各种挑战。卡车司机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长时间独处,面对单调的路况和繁重的任务,他们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此外,卡车司机还需要熟悉各地的交通规则和路线,以便在复杂的路况中做出最佳决策。尽管工作辛苦,但卡车司机在保障供应链顺畅运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解放时期的汽车司机非常受人尊敬,是个让人眼红的职业,几乎人人都知道。那时候,想当小车司机,得先有开大货车或大客车的经验,还得懂机械知识。开货车在当时是份相当体面的工作,收入不错,很多人都羡慕。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司机这个职业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反而成了辛苦的代名词。真是世事无常,变化太快。

在七十年代,司机的地位高得令人羡慕,甚至有人说,给个县长都不换。考驾照不仅要通过技术考核,还得经过严格的政审,因此能成为司机的都是经过筛选的社会精英。他们的社交圈广泛,备受尊敬。在单位里,司机不仅是技术能手,还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当时的相声里也反映了司机的不同等级:一等司机开小轿车,常伴领导左右,享受各种优待;二等司机开大客车,亲朋好友都能搭便车;三等司机开手扶拖拉机,不仅自己满身尘土,乘客也颠簸不已。

在上世纪70年代,驾驶小轿车的司机被视为顶尖职业。当时国内没有自主生产的轿车,最高档的是苏联制造的吉姆,其次是老款伏尔加,还有一些杂牌车如华沙等。吉普车方面,少数是美式威利斯,多数是国产的长江和南京产的大桥,后来才引进苏联的嗄斯六九和北京吉普。这些司机通常为领导服务,穿着整洁。国产货车主要以cA一10为主,黄河较少,载重八吨的主要是龙江,此外还有南京嗄斯、武汉嗄斯和上海130小货。那时的司机技术精湛,不仅避免交通事故,甚至连一只蛤蟆都不会压到。可惜如今,许多司机的职业水平大幅下降,变成了最差的行业之一。

商店的销售人员

在计划经济时期,掌握资源的人地位显赫。那时,如果能找个售货员做伴侣,那可是件值得炫耀的事。因为营业员不仅能优先购买到稀缺商品,还能帮人走后门,成了社交圈里的香饽饽。在供销社工作的人,那真是风光无限。感觉那时候的售货员,手里有点权力,脸上都带着几分傲气,表情也显得特别严肃。

在计划经济时期,购买商品必须凭票,光有钱是买不到东西的。酱油价格我记得有一毛二和二毛四一斤。小时候,只要有一分钱,就会跑去供销社买糖吃。供销社的工作人员那时候特别受欢迎,因为所有东西都得在那儿买,不仅要有钱,还得有粮票、油票和布票。那时候的乡镇政府被称为公社。

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是操作和维护电影放映设备,确保影片在银幕上顺利播放。他们需要熟悉各种放映机的操作流程,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故障。放映员还要根据排片表准时放映电影,调整画面和声音效果,保证观众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此外,他们还要负责影片的接收、保管和归还工作,确保影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一些特殊场合,放映员还需要配合导演或制片人进行技术调试,满足特定的放映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放映员还需掌握数字放映系统的操作技能,适应行业技术变革。电影放映员的工作虽然不直接参与电影创作,但却是电影放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观众呈现精彩的电影画面和声音效果。

在那个时代,当个公社电影放映员可是人人眼红的差事。这活儿不仅轻松,还能到处享受好待遇。每到一处,村民们都会热情款待,好吃好喝不断,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晚上放电影时,场地通常设在打麦场。饭后,大家陆续到场,放映机早已架好,银幕也挂上了。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孩子们更是欢唱不停,气氛像过节一样热闹。放映的电影不仅有趣,还充满积极向上的内容。每次看完,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场。

作为70年代生人,我至今难忘童年时期看过的那些经典功夫片,比如《神秘的大佛》、《少林寺》、《武当》和《神鞭》。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看电影可是我们最大的精神享受。记得1980年那会儿,村里轮流放映《天仙配》和《打击侵略者》,我特别爱看战争片,像《南征北战》、《上甘岭》和《战上海》。为了看《少林寺》,我和小伙伴们傍晚出发,走了二十里路到邻村去看,直到半夜才回来。

在六七十年代,公社里的国营食品站是当时最热门的地方,而杀猪匠则是最抢手的职业。那时候,拥有一把杀猪刀、一把手术刀或者掌握方向盘的人,都特别受人羡慕。在那个时期,农村的每个家庭每年都必须向公社食品站上交一头生猪,重量至少要达到130斤。虽然自家舍不得吃,但公社收猪的人却很有权威,他们一按猪肚子就能估算出几斤饲料。在7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猪卖给食品公司前,需要由估价员进行检验,看是否合格并给出价格。这些验收员权力很大,他们不仅检验生猪,还检验茶叶,让很多人感到紧张。当时的政策是“购留一”,如果没有购留证,任何家庭都不能私自宰杀自家的猪。去食品站卖猪时,还得看称重员的脸色。那个年代,猪的重量很少超过200斤,大多数家庭只能靠喂糠和稀汤,两年才能养出一头100多斤的猪。

在那个年代,猪肉的价格是每斤八毛钱。食品厂的员工偶尔能买到一些肥肉。我们当地的食品站可不是随便用几包烟就能打发的,T先生家里条件不错,后来即使食品站倒闭了,他的生活依然过得很好,甚至还能去送水。回忆起那段时光,我的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一提到那些往事,血压就立刻升高,整晚都无法入睡。

粮站的质检员负责确保粮食质量符合标准。他们主要检查粮食的湿度、杂质和损坏情况,确保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变质。质检员还负责记录数据,与供应商沟通,确保粮食安全。这项工作需要细致和专业知识,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粮食管理所,简称粮管所,每个公社只有一个。它主要负责粮食的收购和管理。为了方便那些离粮管所较远的企事业单位员工领取国家统销粮,粮管所会在这些地方设立粮站。粮站实际上是粮管所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公购粮的收集。在过去,粮店的工作被视为“铁饭碗”,非常稳定且受人羡慕。想要进入粮所工作,没有一定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粮所的工作人员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被看作是高人一等的职业。

在那个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粮食和日用品成了生存的关键。人们离不开这些基本需求,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有多紧张。即便是七十年代从日本进口的化肥袋,普通人想拿来当衣服穿都难上加难。

回想起那个年代交公粮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们常常在粮站排上三四天的队,好不容易轮到我们,粮食却可能因为验收不合格被退回,只能拉回家重新晾晒。那种无奈和心酸,真是难以言表。上缴的公粮必须比自家留的口粮好得多,否则粮站根本不会收。农民的日子过得真苦,如果没能按时交上公粮,还得被罚款。交上去的公粮通常要占到总产量的七八成,而且必须是上等的好粮,但即便如此,有时还是会被判定为不合格。交完公粮后,自家剩下的粮食也就勉强够吃,那时候产量实在太低了。在那个年代,人们常说“穷教员富店员”,而粮管所和粮库的化验员更是让人羡慕的工作。粮站质检员是最有权威的,他们手里拿着一根空心的铁钎,轻轻一插就能决定你的粮食是否合格。当时最吃香的工作就是粮库的扦样员,他们负责检验粮食的等级,掌握着农民的命运。

过去,中国的邮递员主要依靠自行车进行邮件投递,而电报派送员则使用摩托车。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邮递员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二八大杠”自行车。邮递线路的不同决定了交通工具的差异。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书信是人们与父母、亲人之间沟通情感的主要方式。每当收到信件,人们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邮递员们背着帆布包,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那时候,他们骑的绿色自行车上,铃铛声音特别清脆,远远就能听到。

0 阅读:0
是侃天说地的小李呀

是侃天说地的小李呀

侃天说地的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