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残酷:即便再给柴荣二十年,五代乱世的终结,也未必能如愿

嘉林读书的 2025-01-16 12:52:42

前言

柴荣死得太早了!他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希望结束乱世的明君,却英年早逝,年仅39岁。

历史总爱和人开玩笑。柴荣在位仅3年零4个月,却做出了惊人的政绩:平定江南、击退契丹、整顿吏治。但你知道吗?即便老天爷再给柴荣20年寿命,他也不可能终结五代乱世。

这个结论听起来很反常,但细想深究,却又在情理之中。

【一】武将割据:一个皇帝都解不开的死结

唐朝末年,一个叫高骈的藩镇在临死前说了一句话:"养兵十万,不如养子一人。"这句看似普通的遗言,道出了五代乱世的痛处。

高骈是个聪明人。他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但凡父辈是藩镇的,儿子继承军权后基本都能善始善终。反倒是那些白手起家的将领,拼死打下的基业往往守不住三代。

这话一点没错。看看那些叱咤风云的藩镇们。魏博节度使何进滔传位给儿子何弘敬,弘敬又传给何环,一门三代,稳如泰山。成德军节度使王景崇传给王绍懿,又传给王德妃,同样屹立不倒。

反观那些没有世袭基础的将领,即便能力出众如朱温,最后不也是被心腹将领反了?李存勖号称"天下兵马元帅",结果还不是栽在了自己的禁军手里?

这就是五代时期最难解的一个死结:地方武将手握重兵,皇帝动不得,也换不得。

朱温当了皇帝后,看到河北三镇的势力太大,心里直痒痒。可他派大将张居翬去打,结果河北三镇联手反击,把张居翬打得落花流水。朱温气得直跺脚,可又能怎么办?

李存勖更惨,他派兵围攻魏博,结果自己的将领半路上就反了。这些将领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把他赶下了台。

石敬塘想了个新招:拉一派打一派。他拉拢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联手对付河北的安重诚。没想到刘知远把安重诚打跑后,转手就把他自己也给赶下台了。

你说这些皇帝是昏君吗?还真不是。他们都想收拾这些藩镇,可实在是动不了。原因说来也简单:这些藩镇将领手下都养着几万到十几万的军队,而且世代统领,军心可用。

更要命的是,这些藩镇之间还互相勾连。你动我一下,其他藩镇就 坐不住了。就像下棋,你移动一个棋子,整个局势就乱了。

别说普通皇帝,就连柴荣这样的能人,在位期间也只敢动河南那些小藩镇。对河北三镇,他也就是派兵骚扰一下,从来不敢下死手。

说到底,这些藩镇就像长在国家身上的肿瘤。表面看着吓人,但医生不敢轻易动刀,怕一不小心把病人的命也给搭进去。

所以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不是急着去打这些藩镇。他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把自己身边的将领们安抚住。然后慢慢经营,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把这些藩镇一个个化掉。

这就像煮饺子,火候太猛会把皮煮破,火候太小又煮不熟。只有文火慢炖,才能把这道难题给解开。

【二】禁军之祸:养虎为患还是养虎自保?

朱温建立后梁时,琢磨出一个新招:设立禁军六军。这支直属皇帝的军队,就像把一把双刃剑递给了五代的每个皇帝。

表面上看,禁军是皇帝的私人武装。可实际上呢?这些禁军将领们心里门儿清:皇帝今天用我们对付藩镇,明天就可能用别人来对付我们。

李存勖在位时就闹了个大笑话。他觉得自己的禁军太厉害了,想分散一下权力,就把一部分兵权交给了宦官。结果倒好,禁军将领们一合计:皇帝要卸我们的甲,那我们就先下手为强。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禁军将领们趁李存勖在宫里看戏,直接把皇宫围了。李存勖这才发现,自己养的这群"家将",早就不是当年那群听话的兵了。

你以为这是个例?错了。后唐庄宗李嗣源上台后,给禁军将领们加官进爵,军饷比一般士兵高出好几倍。可这帮人吃着皇粮,还是把他儿子给赶下了台。

石敬塘当了皇帝,想出个新点子:另外组建一支侍卫亲军。这不就是给自己找了个新靠山吗?可他没想到,这两支军队之间争权夺利,闹得他头都大了。

到了柴荣这里,情况更有意思了。他重用赵匡胤做殿前都点检,本想制衡其他将领。谁知道这一着棋走得,直接把自己江山给走丢了。

你看,这些禁军就像是养在宫里的老虎。皇帝以为笼子关得住,可老虎早就学会了开笼子的本事。

更要命的是,这些禁军将领们还有个臭毛病:他们看不上文官。凡是皇帝重用文官,他们就觉得自己被轻视了。

后汉的刘知远就吃过这个亏。他想提拔几个文官管理朝政,结果禁军将领们天天在背后嘀咕:"咱们拿命打天下,凭什么让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当官?"

有个禁军将领甚至当着文官的面拍桌子:"就你们这些手握笔杆子的,有什么资格管我们这些拿刀的?"

这话说的,够嚣张吧?可皇帝还真不敢得罪他们。毕竟,皇位是靠这些人打下来的,也得靠这些人保住。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总结前人教训,想出了个绝招:把这些禁军将领叫到家里喝酒,酒后直接下令让他们交出兵权。这些将领喝得醉醺醺的,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军权就没了。

这招"杯酒释兵权"可不是赵匡胤一时兴起想出来的。他在殿前都点检的位置上待了那么多年,深知这些禁军将领的德性。不下这样的猛药,还真治不了这个病。

你说这事怪谁?要怪只能怪五代这些皇帝太依赖军队了。他们总想着用兵权制衡兵权,结果越弄越乱,最后搞得自己都睡不好觉。

就像民间有句老话:养儿防老,养军防身。可这军队养得太多,最后反倒成了皇帝的心病。

【三】五代帝王的无奈:想当明君,却成了傀儡

说起五代这些皇帝,还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将领的时候,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可当上皇帝后,怎么就变得束手束脚了呢?

拿后晋高祖石 敬塘来说。当年在藩镇做将领时,那可是说一不二的主。手底下几万兵马,要打就打,要停就停。可当上皇帝后,连个小小的人事调动都要掂量再三。

有一次,他想调动一个边防将领。这事在从前,他一道军令就能搞定。可现在倒好,得先问问禁军将领们答应不答应,还得看看其他藩镇什么反应。最后折腾了大半年,事情还没办成。

石敬塘有次跟心腹感叹:"当年带兵打仗,痛快淋漓。如今当了皇帝,反倒像个戴着金冠的囚徒。"

后周世宗郭荣就更惨了。他继承父亲郭威的皇位,满腔抱负想要干一番大事。可每次上朝,那些将领们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他。郭荣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人表面上喊着"陛下",背地里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有个御史私下告诉郭荣:"陛下,朝中将领们都在传,说您是靠他们父辈的恩情才坐上皇位的。"郭荣听完,气得把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可最后还是得忍着。

后汉的刘知远更是个典型例子。他当皇帝时想整顿军纪,下令禁止将领们私自打劫百姓。结果倒好,几个禁军统领直接跑到皇宫门口闹事,说什么:"陛下是不是忘了,当年就是我们这些'打劫'的人,把您抬上皇位的?"

刘知远气得直跺脚,可又能怎么办?这些人说的是实话。皇帝不好当,明君更难当。

最有意思的是后唐明宗李嗣源。他算是个难得的明君,懂得节俭,体恤民情。有次他看到禁军将领们穿金戴银,就想下令禁止军中奢靡之风。

可这道命令还没下,就被几个老将给拦住了。这些人说:"陛下,您是不知道,军中将领们要是不能显摆显摆,底下的兵心里就不服气。"

李嗣源听完,叹了口气说:"我这个皇帝,连管管将领们穿什么都不行,这江山还是我的吗?"

你看,这些皇帝多可怜。想当个好皇帝,可权力都被将领们给分走了。想整顿军纪吧,将领们就拿"功劳"说事。想节省军费吧,将领们就说"军心不稳"。

后来赵匡胤当政后总结说:"五代这些皇帝,表面上是一国之君,实际上是个被将领们架空的傀儡。他们想当明君,可惜生不逢时。"

这话说得在理。五代这些皇帝,就像是坐在一堆干柴上。他们知道下面随时可能着火,可又不敢轻举妄动。动作大了,火就着了;不动吧,又难受。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柴荣这样的能人,也很难打破这个怪圈。因为这不是一个皇帝能力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的困境。

【四】柴荣的困境:聪明反被聪明误

说起柴荣,很多人都惋惜他英年早逝。要是他多活二十年,说不定就能终结五代乱世。可仔细想想,柴荣的困境,还真不是多活几年就能解决的。

柴荣是个聪明人,甚至可以说是太聪明了。他当上皇帝后,想出了个"三权分立"的主意:中书门下管政务,枢密院管军事,殿前司掌禁军。这三家互相牵制,谁也别想做大。

听起来很美,是不是?可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一大堆。

就拿殿前司来说。柴荣把赵匡胤放在这个位置上,本想用他制衡其他将领。可赵匡胤这个人也不简单,他在殿前司广收贤才,笼络人心。没过多久,殿前司就成了军中最强的势力。

有次朝会,一个老将看到赵匡胤带着手下耀武扬威的样子,私下对柴荣说:"陛下,这赵匡胤怕是要学李克用当年的老套路啊。"柴荣听完,脸色一下就变了。

柴荣心里清楚,他这招是在玩火。可他又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不用赵匡胤,其他将领更不可靠。这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伤到自己。

再说枢密院。柴荣让文官王朴当枢密使,想用文官压制武将。可军中将领们对这个文官枢密使根本不服气。

有次讨论军事,王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果几个将领当场就顶撞说:"就你这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懂什么行军打仗?"

柴荣坐在龙椅上,气得直咬牙,可又不敢发作。得罪了这些将领,搞不好又是一场兵变。

最要命的是财政问题。柴荣为了笼络军心,军饷开支越来越大。光是禁军将领们的月俸,就够一个县一年的赋税了。

柴荣有次半夜翻看账本,看得直叹气。他对心腹说:"国库就像是个漏斗,往里倒多少都不够军中这些人挥霍的。"

更糟的是,柴荣的改革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他大力提拔年轻将领,想培养自己的亲信。可这些年轻人一得势,比老将领更难控制。

有个年轻将领被柴荣提拔后,竟然在军中公然说:"皇上器重我,那是看得起我的本事。要是哪天他不器重了,我就带兵造反!"

这话传到柴荣耳朵里,把他气得几天没睡好觉。你说这叫什么事?培养的亲信没几天就要反你,这皇帝还怎么当?

柴荣最后悟出一个道理:在五代这个特殊时期,皇帝就像是骑在老虎背上。想下来吧,老虎会把你吃了;不下来吧,你就得任老虎摆布。

所以说,即便再给柴荣二十年,他也难以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因为他玩的那些权谋手段,说到底都是在这个烂摊子上打补丁。

真正的解决之道,得等到赵匡胤那种敢于动大手术的人来做。就像老百姓说的:有些病,吃药不如动刀子。可柴荣,终究没有赵匡胤那个魄力和胆量。

【五】赵匡胤的高招:不流血的革命为何成功了?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干了一件让人拍手叫绝的事:他把军中重要将领请到家里喝酒,等这些人喝得醉醺醺的,直接让他们交出兵权。这事后来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这一手玩得高明。你看前面那些皇帝,要么硬碰硬跟将领们死磕,要么拉一派打一派,最后都没好下场。可赵匡胤倒好,找几坛好酒,把事情给办了。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当时赵匡胤对这些将领说:"你们跟着我打天下,功劳不小。现在天下太平了,也该享享清福了。我封你们做个富贵闲人,保你们下半辈子吃香的喝辆的。"

这话说得,将领们还真没法反驳。你说要反抗吧,显得你贪得无厌;要是接受吧,等于自废武功。最后这些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赵匡胤这招高就高在,他抓住了将领们的心理。这些人打打杀杀一辈子,内心也渴望过安稳日子。与其提心吊胆当将军,不如安安稳稳做富家翁。

有个将领当时就问:"陛下,您让我们交出兵权,就不怕我们造反?"赵匡胤笑着说:"你们要是想造反,现在就动手。可你们想想,造反成功了又怎样?还不是得像我现在这样,天天提防着手下造反?"

这话说到这些将领心坎里去了。他们都经历过夺权的过程,深知权力这东西有多危险。

更绝的是,赵匡胤把这些卸任的将领安置在京城周边。表面上是让他们享清福,实际上是把他们放在眼皮底下监视。这些人住的地方,周围都安插了眼线。

有个将领后来想联络老部下,刚递出一封信就被抓了个正着。赵匡胤没治他的罪,只是笑着说:"老将军,安心养老不好吗?何必自找麻烦呢?"

赵匡胤接着做了一件更狠的事:他把整个军队体系都改了。原来的禁军被打散重组,将领们不再能世袭军职。他还规定,军队的粮饷物资都得由文官经手,不准武将染指。

这一招就厉害了。没了军权,没了军饷,这些武将们就成了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有意思的是,赵匡胤在处理这些事的时候,从来不摆皇帝的架子。他跟这些将领说话,总是以老战友的身份。"咱们一起打过仗,我了解你们的心思。你们也该为自己想想,为子孙后代想想。"

这种方式,让将领们觉得体面,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毕竟,谁不想给子孙后代留个富贵的根基?

赵匡胤最后还定了个规矩:这些卸任将领的子女,可以进宫当官,但只能当文官,不准再碰军权。这一招就更高了,等于是给这些武将家族换了个出路。

一个将领的儿子后来就说:"我爹当年交出兵权时,我还觉得不值。现在想想,能让子孙做文官,比握着刀枪强多了。"

这种方式,不流血,不结仇,还能收买人心。难怪后人说:赵匡胤不愧是个高手,把五代积压几十年的军权问题,用最温和的方式给解决了。

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当时的皇帝比你想象的还要悲惨:他们表面上是天子,实际上是傀儡;表面上至高无上,实际上连自己的禁军都管不了。

为什么皇帝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道出了五代乱世最深层的痛处。

这是一个关于权力、信任与背叛的故事。如果你是皇帝,面对这样的困境,你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新五代史》 欧阳修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旧五代史》 薛居正等

《五代史记注》 王应麟

《五代史阶段论》 陈寅恪

《五代十国研究》 王曾瑜

0 阅读:27
嘉林读书的

嘉林读书的

积极向上;爱学习;爱思考;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