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从极为强盛的巅峰状态跌入了断崖之下,战争的动乱让国力极速衰落。面对此种乱局,唐玄宗李隆基避走成都,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开始了出兵平定战乱和收复河山的进程。当时唐朝国土上不但面对着安史之乱大军的肆掠,朝廷内部也是政治斗争频繁,以至于在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李亨对外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平定动乱,对内宠信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操纵军政大权,同时对张皇后偏听偏信,以至于给朝廷内部埋下重大隐患,使得在唐肃宗去世后的政权更迭是产生了严重的危机。
这次政权更迭的危机是围绕着唐肃宗的皇位继承人展开的,互相争斗的双方是唐肃宗的张皇后和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张皇后想要发动政变,扶持越王李系当皇帝,废掉皇太子李豫,设计篡夺皇位。李辅国则选择拥立皇太子李豫,出兵逮捕了张皇后及李系的党羽,唐朝宫廷内再次血雨腥风起来。最终以李辅国为首的宦官集团取得胜利,皇太子李豫登基称帝,是为唐代宗。而张皇后和李系则被逮捕后软禁,在唐代宗即位后先后被杀。这次腥风血雨的皇位传承也给唐代宗的执政蒙上了阴影,使得他中兴唐朝的路上障碍重重。
这段历史中有个让人疑惑之处,那便是李辅国和张皇后之间的那种分分合合的诡异关系。在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李辅国和张皇后都是李亨最为宠信的心腹,两人还是紧密的政治盟友。当初为了削弱皇太子李豫的势力,两人联手陷害了建宁王李倓,架空了皇太子李豫,达到了把持国家军政大权的目的。可以说当时两人在政治上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在争夺权力方面共同进退,拥有着共同政治对手和目标。然后在唐肃宗去世后,两人却迅速反目成仇,集中力量欲将对方除之而后快,最终为了争夺皇位而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于是问题来了,在唐肃宗时为了对付皇太子李豫而联合起来的张皇后和李辅国,怎么会最终反目成仇自相残杀呢?曾经在唐肃宗面前各种诋毁李豫的李辅国,怎么会突然选择拥立他为皇帝,与张皇后针锋相对呢?李辅国和张皇后反目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政治斗争的阴暗面?
要解答上面的问题,必须深入的分析当时的历史,从唐肃宗李亨时期埋下的隐患来找原因。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非常混乱,一方面是安史之乱的持续肆掠,另一方面是朝廷政治斗争频繁,再加上他和唐玄宗两人搞出了二元政治的朝廷格局,导致了他去世后的政权更迭存在着种种不确定性。
按照唐朝的礼法制度,皇太子就是国家的储君。因此皇帝驾崩后,理所应当由皇太子登基继承皇位。但是李豫这个皇太子过得很憋屈,在唐肃宗时期便处于随时可能被废的风雨飘摇之中。一开始是张皇后为了拥立自己的儿子李侗,各种推动唐肃宗李亨废除皇太子。然后她又联合李辅国诬陷支持李豫的建宁王李倓,削弱李豫在朝廷的权力。这使得李豫在朝廷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看起来像个摆设。在李亨病重期间,张皇后就在谋划怎么夺取皇位了,也做好了袭杀李辅国和程元振,一举拿下唐朝皇城的准备。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唐肃宗李亨病重时居然没有人拥立皇太子李豫,反而大多处于观望的态势。朝廷中的大权由张皇后和宦官集团掌控,文臣们随波逐流。外朝的武将们忙于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根本没有精力搭理朝廷中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皇位争夺的斗争却在张皇后和李辅国两人之间展开了。张皇后野心勃勃,李辅国权倾朝野,两人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政治斗争一开始就变得非常残酷。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矛盾根本没有缓和的余地。而皇太子李豫这位理应继承皇位的正主,却一点发言权都没有。
很多学者认为张皇后和李辅国的斗争是两位野心家之间的争权夺利,而皇位和李豫成为他们斗争的筹码。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只是从表面上来解释这次政治斗争。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张皇后和李辅国这两人都不单纯代表着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是两大政治集团的代表。他们不只是在争夺自己的权力,也是在争夺身后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利益。其中张皇后的背后是在安史之乱中成长起来的地方藩镇军事集团,而李辅国背后则是朝廷掌权的宦官集团。双方从一开始就针锋相对,左右着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的政治走向。
唐肃宗李亨是在安史之乱中仓促即位的,当时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着唐朝的王公大臣南逃成都避难。在路过马嵬坡时发生了兵变,李隆基相军队妥协,处死了杨贵妃和杨国忠,于是父子俩分道扬镳。李隆基继续前往蜀中避难,而李亨则带领军队去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并在此登基即位。李亨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局面,招揽了大量的唐军藩镇,并下令他们出兵平定叛军。在此过程中先后任命过皇太子李豫和越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先后以郭子仪和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为了平定乱局收复两京,李亨赋予了军队很大的权力,这使得这些藩镇军队在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独霸一方的骄兵悍将。为了制衡这些骄兵悍将,李亨又启用了大量宦官作为监军,并在朝廷中赋予宦官很大的权力。于是以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为首的一大批宦官把持朝政,形成了宦官集团。藩镇集团和宦官集团互相制衡,这使得双方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也在战场上产生了各种内耗,使得平定安史之乱的日子遥遥无期,甚至战事一度糜烂到不可收拾。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李辅国和张皇后联合打压皇太子李豫的情况发生了。
李豫是李亨登基后的第一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当时他的副手是名将郭子仪,在两人和努力下唐军势如破竹,很快光复了两京,打得叛军一路崩溃。面对如此形势大好的情况,李亨却对李豫不放心了,因为李豫的军权太大了。他不但得到了以郭子仪为首的藩镇军将领的拥护,而且还与回纥军的叶护太子结义,在军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就连当时李亨非常信重的首席谋士李泌,都靠向了皇太子李豫的阵营。面对这种情况,李亨以宦官集团来制衡李豫,他宠信的张皇后与李辅国联合,各种诋毁李豫,终于让李豫失去了直接参与军政的权力。
此时李辅国和张皇后的联合是政治利益的勾结,李辅国想要独揽朝政大权,而张皇后想扶持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双方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可是到了唐肃宗李亨病重弥留之际,两人的共同利益了彻底被打断了。因为他们在陷害建宁王李倓后让李豫失去了对军队的操控,却也使得越王李系成为新的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因宦官鱼朝恩拖后腿而兵败河北后,李亨以名将李光弼替代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上书朝廷,让李系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于是新的军方一二把手的阵容诞生了,他们也成为新的藩镇集团的代言人。
当时张皇后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太子位,扶持自己的儿子李侗。但李侗年幼,体弱多病,所以李亨一直没有答应废除李豫,改立李侗。张皇后拥立自己的儿子目的是想当第二个武则天,虽然之前韦皇后这么做以失败而告终,但张皇后依旧野心勃勃。为李侗争取失败后,她便把主意打到了李系身上。李系作为次子,本来并没有当皇帝的机会。但有了张皇后帮助,他也就有了争夺皇位的野心,两人一拍即合。如此一来便出了一个问题,李系如果当了皇帝,李系背后的藩镇集团必然得势,这是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宦官集团强烈反对的。
因此站在李辅国的角度看,他和张皇后翻脸的本质并不是私仇,而是张皇后支持了藩镇集团的代理人越王李系。李辅国的政治斗争的目标始终没有变,他严密防范和打压的都是藩镇集团。藩镇集团的代理人从李豫变成了李系,李辅国自然也就改变了目标。张皇后拥立李系自然是想要以皇太后的地位垂帘听政的,要达到这个目标,除掉把持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便是首要任务。李辅国作为宦官集团的首领,自然是张皇后除之而后快的。只要张皇后除掉李辅国等人,控制了唐朝宫廷,成为掌权的皇太后指日可待,所以双方从一开始就不死不休。
如果张皇后能内掌宫廷,外控藩镇军团,李系就是傀儡皇帝,她实现当女皇帝的梦想并非不可能。李豫和李辅国都是她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她必须清除这两个人。因为张皇后扶持的李系是李亨的次子,李辅国要与其争权,必须要有合乎礼法的理由。以张皇后的地位,李辅国扶持普通的宗室子弟并不能占据政治上的先手,所以他改拥立皇太子李豫,这样就能名正言顺的将张皇后拿下。只要没有张皇后的支持,李系的藩镇军敢乱动就是谋反。此时唐朝虽然受安史之乱影响,国力大为衰退,但中央军的战力还存在,所以藩镇军不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面对唐肃宗李亨去世后留下的皇位,张皇后和李辅国既是在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斗争,也是在为身后的利益集团争取权益。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朝廷中最大的两股势力的碰撞,其结果必然是你死我活的。他们谁都没把皇太子李豫看在眼里,一个视其为死人,一个视其为傀儡。于是李豫便成为了这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的得利者,用历史诠释了什么叫“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李辅国虽然除掉了张皇后,继续掌控着朝廷大权。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件事,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没有皇帝的支持,宦官始终是无根之草,经不起风吹浪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