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史可法,生于公元1601年,逝于1645年,河南祥符人士,其祖籍乃大兴。字宪之,号道邻,崇祯元年凭借卓越的才华考中进士,此后仕途顺畅,一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明末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他成为了一名抗清名将,被后人尊为民族英雄。
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尽后,南京朝廷陷入一片纷乱。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权臣谋划拥戴福王朱由崧登上皇位。朱由崧,作为神宗朱翊钧的孙子,当时正在淮安避难。然而,兵部尚书史可法却坚决表示反对,他列举福王朱由崧的七大“劣行”:贪财、好色、酗酒、虐待部属、不孝、不学无术、干预朝政。
史可法心中属意的人选是潞王朱常淓,但马士英却勾结几位总兵,强行将福王朱由崧迎到南京即位,并将次年定为弘光元年。史可法虽然心中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屈从,称臣于新帝。
朱由崧登基后,史可法与马士英均被加封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有个老相好,名叫阮大铖。此人天启年间曾任都给事中,后因依附魏忠贤而被罢官在家。如今马士英大权在握,便援引阮大铖入朝为官,并晋职尚书。
二人狼狈为奸,排斥异己,而他们的主要目标便是史可法。史可法本就看不惯这种蝇营狗苟的作风,加之为了保卫南京,他毅然决定自请镇守扬州。他将江北防线精心划分为徐泗、淮海、滁和、凤寿四镇,各镇均由总兵镇守。
从战略角度来看,史可法的这一布防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问题在于各镇总兵皆是马士英的党羽,这使得史可法虽然名义上是统帅,但实际上却号令不行。史可法又上疏建议北略中原,主动出击清军,但奏疏却被马士英搁置不报。再加上弘光皇帝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史可法陷入了孤掌难鸣的境地。
清廷获悉朱由崧于南京登基后,即命豫亲王多铎统领大军南征。彼时河南尚未落入清军之手,巡抚御史陈潜夫提议组军拦截清军进犯,然马士英非但不准,反将陈潜夫召回调离,致使清军畅通无阻,长驱直入。史可法接报后,急忙命令高杰于徐州布下防线,随后又命他转驻归德。
高杰为与睢州总兵许定国共谋抗清之策,仅带少数随从前往睢州。岂料许定国已暗中叛降清军,他表面上设宴为高杰接风洗尘,实则心怀叵测,暗布杀机。许定国将高杰灌醉后,趁机挥刀斩下其首级,送往多铎军营邀功请赏。
多铎率领军队继续前行,徐州守将李成栋未经战斗便投降了清军。随后,清军转向进攻宿迁,刘泽清率领四万兵马、千艘战船前来迎战。然而,清军却施展诡计,正面进行佯攻,而主力部队则偷偷绕到明军背后,切断了明军的撤退路线。明军被迫退至沿海地区,清军则轻而易举地渡过了淮河。
史可法得知清军已渡河后,便率军前往抵御。然而,途中又接南京命令,因左良玉叛变要他回师保卫南京。史可法只得率军兜了一个圈子,却始终未能遇到作战对象。待回到燕子矶时,又接到圣旨,说左良玉已被打败,令他返回扬州。
史可法回到扬州后,立刻整肃军队、安排防御,并调遣各镇兵力前来支援。然而,各总兵却抗拒命令,拒不出兵相助。投降清军的将领李士清甚至潜入城中,劝说史可法投降,却被史可法严厉斥责后逐出城外。紧接着,清军对扬州城发起了猛烈攻击,双方激战两昼夜,胜负未分。
而原本部署在城外的明军却毫无作为,史可法心知他们已然逃散或已投降清军。此时,有部将提议掘开淮河河堤,用水淹没清军,但史可法断然拒绝,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我岂能牺牲百姓的利益来作战?”
城中的守军大多已伤亡严重,史可法深知难以长久坚守。于是,他撰写了遗表,劝谏弘光皇帝要节制情欲、不要听信谗言、努力谋求生存;同时,他也给母亲和夫人写了家书,信中仅提及他希望死后能被安葬在太祖陵旁。史可法将遗表和家书交给副将史得威,嘱其秘密出城分别呈递,随后他便下定决心,誓死守城。
到了第七天,扬州城内外尸如山积。清兵以尸为梯纷纷登城,史可法拔剑自刎却被参将将剑夺去,并被拥着出了小东门。史可法一面走一面大呼“我便是史督师”,当即被清军抓住送往多铎处。多铎对史可法执礼甚恭并劝其归降,但史可法却毅然拒绝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义。
清军占领扬州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杀扬州百姓。这场大屠杀延续了十天之久,死亡人数逾八十万,史称“扬州十日”。那段时间里,扬州城内血流成河、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的遗体也因此难以辨认、不知下落。
亲历者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惨状。一年后,史可法的家人拿出他的袍笏,默念着“史督师魂兮归来”,将他的衣冠葬于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的英勇事迹和忠烈精神被后人广为传颂。1772年,乾隆皇帝追谥史可法为“忠正”,世称“忠烈公”。乾隆还御笔亲题“褒慰忠魂”四字以赞其英勇忠烈,并挽诗一首让人摹镌勒石竖立于祠壁两旁。史可法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