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在汉语中的称谓为“藏”,而他们自称为“博巴”。藏语中,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对本民族成员有着不同的称呼:阿里地区的人称自己为“堆巴”,后藏地区的人称自己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称自己为“卫巴”,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的居民称自己为“康巴”,西藏北部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青海的居民称自己为“安多哇”。在藏语中,“巴”和“哇”都有人的意思。
朝圣者们穿着用牦牛皮制成的传统服装,手持木板,沿着朝圣之路匍匐前行。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经常遭受风吹日晒之苦。疲惫时,他们会停下来休息;饥饿时,则会聚集起来准备食物;夜晚降临时,他们会搭建帐篷过夜,待到第二天再次启程。
当第一次进入西藏时,从214国道转至318国道,沿途常见到朝圣者的身影。停车与他们交谈,了解到大多数人从四川甘孜出发,花费一到三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匍匐磕头,最终目标是为了抵达拉萨,朝拜大昭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大昭寺内有一根特殊的柱子,名为“牙柱”,这里存放着许多在朝圣途中不幸逝世的信徒的牙齿。由于朝圣之路漫长且艰难,不少信徒在旅途中因劳累或疾病而去世。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会敲下自己的牙齿,由家人或同伴携带至大昭寺,将牙齿嵌入牙柱中,以此象征完成了他们的心愿。
确实,如果你在西藏呆过,特别是在冬天,各地藏区的农牧民在秋收之后,基本都会拖家带口一路朝拉萨而来。每年冬天的拉萨,朝圣者比夏天的游客还多,挤满了八廓街内外以及布达拉宫转经范围,这种震撼远远超越了信仰本身。
√ 图文转自公众号【天上西藏】,一个开设了西藏旅游约伴、进藏路况、旅行攻略交流500人大群的宝藏级进藏攻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