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孟亚亚说历史 2023-06-02 13:35:14

周公旦,周武王的兄弟,一向以仁慈著称。周公旦立下了四件大功,一件是辅佐武王称霸天下,第二件是替成王治理天下,第三件是立下了周礼,第四件是劝说王向善,功成身退。

辅佐武王称霸天下。关于武王讨伐商朝的传说,大部分都是从封神演义和电视上听来的,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历史。去掉神魔之分,恢复真实的历史,姜子牙所做的许多事情,实际上都是集众之智于一人之力。在这场战斗中,姜子牙一马当先,周公旦、召公等人则是出谋划策,力挽狂澜。周公旦立下了讨伐商鞅的誓言,被称为《牧誓》,被记载在《尚书》中。誓词有两段,一段罗列了商朝皇帝的所作所为,比如对妲己的溺爱,比如纵情享乐,比如残杀良民,比如亵渎神灵,“人神共愤”。第二节阐述了武帝对纣王的讨伐,是为了替天行道,以正义之名对邪恶之名进行惩罚,并在此基础上严格军事纪律,阐明奖惩的原理,达到了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性。纣王去世之后,周武王询问大臣们,该怎么处理武庚以及商朝的大奴仆、大贵族,他第一个询问的是姜子牙,姜子牙说把他们全部杀掉就行,第二个询问的是召公,召公说该杀的就杀,不该杀的就不杀,这让武王很是不满。武王向周公求教,周公答道:"请殷人回到自己的故土,在故土上定居,开垦故土。"要招揽有权势、有德行的人。”武王对周公的这个办法很是满意。周公提出要为那些被商朝残害的百姓伸张正义,这样就得到了商朝百姓的拥护,武王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这些都是周公的功劳。但我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武王并不相信周公旦,武王心里的顺序就是姜子牙,其次是召,最后是周公旦,这一点从武王对他的评价就能看出。武王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周公旦,他最相信的就是太公望和召公,而周公旦则是排名第三的存在,这与实力没有任何关系,周公显然比其他两人更有经验。

代成王治理国家。武王灭亡了商朝,登上了皇帝之位,但他也耗尽了所有的力量,只活了三年,就大病一场,去世了。周公旦在武王康复的过程中,曾经祈求上天,让自己代武王受罚,用自己的身体来换武王的身体,在当时,很少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来换君主的身体。武王临死前,将周公旦召到床边,对他说,他的儿子还太年轻,无法震慑群雄,他担心周国会动摇,想让周公旦继位。周公旦为天下太平,为大周立国,没有丝毫的犹豫,坚定的接受了兴周的任务。不过,周公旦另有两个兄弟,他们对周公旦继承皇位很不满意,于是与纣王之子武庚联手,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在危机关头,先是处理好了国内的事情,对于自己继承皇位,被太公望、召两人指责,他先是表明自己只是在危急关头才被委以重任,为大周立下汗马功劳,等成王成年再将皇权交还给他,深得两人的拥护。经过商议,周公旦率军东征,并在出发之前施法,颁布《大诰》。你看,周公旦每次进攻的时候,都会用一种很好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军队,让自己的军队名正言顺。周公在征平管蔡后,一路东征,连破五十国,使其疆域及沿海一带。

参与制定礼乐礼乐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等级制度,也就是继承制度的建立。在周公旦的领导下,他在夏商时期对承袭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承袭制度。“礼”重在“别”字,也就是“尊尊”;“乐”的功用就是“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亲”。有区别,有和,这是周人统一的两个因素。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尊老爱幼,要做到人与人和谐共处,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保证周人的统一。周公旦制礼和礼乐,既有对先贤的体系性的借鉴,又有对周人特定生活方式的归纳和归纳。

劝人向善,功成身退。当周公旦平定世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之后,他于当政第七年时,就把政权全部交给了成王。周公旦让位之后,仍忧国忧民,为成王出谋划策。强调帝王要关注人民的疾苦,要做到不铺张浪费,要做到节衣缩食,只有如此,他才能更好地理解基层人民的需要,过多的安逸和追求享受,只会让他误入歧途,最终走向灭亡。面对这些意见和投诉,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仔细地剖析其中的缘由,而非满腔的愤懑,冒进,乱用法律,这种做法只会使更多的矛盾和纠纷向自己聚集,从而干扰自己的判断力,还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这对于自己和国家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周公旦在教育自己的儿子的过程中,就曾告诫过他,假如在用餐的时间里,有一位有能力的人前来,他就会立刻停下用餐,然后去欢迎那位有能力的人,让他知道要尊重别人,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这个世界。

1 阅读:63
评论列表
  • 2023-07-01 11:29

    太去取头像

  • 2023-06-04 10:58

    吹牛皮 假的不能再假了 直接挑战智商

孟亚亚说历史

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