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47首经典唯美诗词,略有空灵绝妙之感

香巧浏览文化 2025-02-20 04:58:17

01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鸟鸣涧》创作于713—741年(唐开元)年间诗人游历江南之时。此诗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时,为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作。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诗人紧扣“静”字着笔,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表现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极见诗人的禅心禅趣。

02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常常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竹里馆》便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心境写照。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闲坐,弹琴并高歌长啸的情景。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静静地陪伴着他。

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闲适,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则进一步以明月为伴,凸显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心境的空灵。

王维运用简洁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以竹林、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这种以自然为友、与明月相伴的情怀,展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和追求自由、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同时,诗人通过弹琴长啸的动作,也流露出一种超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情感状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禅意。

03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此诗创作于唐天宝年间,当时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了辋川别业,其中鹿柴为其胜景之一。王维与好友裴迪逐处作诗,共同编成了《辋川集》。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点出山的空旷与寂静,人迹罕至;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短暂的声音打破了山的寂静,但并未改变其整体的清幽与寂寥;

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由声转色,描绘了落日余晖穿透深林,映照在青苔上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静与深邃。

王维运用简洁清新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禅意。他以空山、深林、青苔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寂幽深的境界,通过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的手法,把禅意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不仅展现了山谷的幽静与美丽,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0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此诗创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期,具体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这两句通过竹林中的喧笑声和莲叶轻摇的景象,暗示了浣女归来和渔船穿过的动态,为画面增添了生动与活力。

最后,“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诗人表达了对眼前秋景的喜爱与满足,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

王维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竹林喧笑、莲叶轻舟等意象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鲜活的山水画卷。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山村的幽静与美丽,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05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王维《使至塞上》

此诗创作于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则因被排挤出朝廷而踏上此次旅程。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诗人以归雁、蓬草自比,抒发了自己如蓬草般随风飘荡、远赴边塞的飘零之感。

浩瀚无垠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落日浑圆,景色壮丽。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边塞生活的风貌,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王维以记行的方式,将出使塞上的旅程与所见风光巧妙结合,既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与壮美,又抒发了自己被排挤的孤寂与悲伤。

然而,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净化,从孤独、寂寞和悲伤中升华为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其坚韧和豁达的胸怀。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又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6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唐·王维《田园乐》

王维创作的一首六言绝句,属于其后期的作品,主要描绘了退居辋川别墅时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此诗如同一幅细腻而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清晨乡村的美丽与宁静。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首句写出了桃花在雨后更加娇艳欲滴的状态,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次句则通过描绘柳树不仅生机勃勃,更因朝烟而增添了一种朦胧、梦幻的美感,进一步烘托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接着,“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这两句通过“花落”和“家童未扫”的细节,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悠闲;同时,以“莺啼”和“山客未眠”来衬托清晨的清幽与僻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画意。

王维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清晨乡村的美丽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通过状景体现了山野生活的意蕴,不仅描写了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美好,更在字里行间深婉委曲地显露出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美丽的田园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诗人的闲适之情。

07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创作于他隐居辋川蓝田时期。此时的王维已步入晚年,过上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对现实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转而专注于修身养性与自然亲近。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开篇即展现了雨后村落的宁静与生活的闲适,炊烟与饭菜的香气交织,透露出一种质朴而温馨的气息。

接着,“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这两句以白鹭的飞翔和黄鹂的啼鸣,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整个田园风光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这里,诗人以朝槿的晨开晚谢比喻时光的流逝,以松下素食、和露折葵描绘了自己简朴而清净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尘世的超脱。

最后,“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这句以鸥鸟猜疑的设问,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归隐自然的闲适之情。

王维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将田园风光的美丽与隐居生活的闲适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既展现了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好,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尘世的超脱,流露出一种闲情逸致与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08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隐居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期间,大约在其十八、九岁时。此诗描绘了诗人上山访道士而未遇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意境幽远的山水画卷。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犬吠与流水声交织,桃花带露,展现出山间的宁静与美好。

接着,“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这两句以野鹿的隐现和山寺钟声的缺失,进一步烘托出山林的幽静与神秘,也暗示了道士的踪迹难觅。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这里,野竹与云气相映成趣,飞瀑与山峰相得益彰。

然而,“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结尾处,诗人以道士不遇的遗憾,寄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绪。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景美情深,既展现了道士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生活情境,又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09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春日游览的过程,他将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尽情观赏春光。

诗中描绘了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仿佛故意要沾湿诗人的衣裳,而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无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轻舞,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诗人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而是着重刻画了春天的风雨,这些寻常事物在他的笔下变得有色有味,真切感人,韵味十足。

整首诗从感觉入手,重点表达了诗人春游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切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10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具体创作时间及地点虽不详,但广泛流传并深受赞誉。此诗被视为李白名篇之一,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深沉的离愁别绪。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诗人以孤蓬比喻友人,形象地表达了友人即将远行、漂泊无定的境遇,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诗人以浮云比喻游子的心思,以夕阳余晖比喻难舍的友情,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哀愁与不舍。

“频频挥手”与“马儿嘶鸣”的细节描写,则更加生动地展现了离别时的感人场景,使得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全诗意境开阔,情真意切,语言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既展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无奈。

11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一首山水诗。

楚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前两句铺叙天门山的雄奇与江水的浩荡,楚江如巨斧劈山,江水东流回旋,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后两句则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去的远景,小船悠悠,落日余晖,动静结合,呈现出一种动态美与和谐美。

全诗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同时,这首诗也表露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情感和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1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创作时间虽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可能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诗中,李白以“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开篇,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氛围,群鸟高飞、白云飘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漂泊。

接着,“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两句,诗人将敬亭山拟人化,赋予其生命与情感,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情感与相互理解,也透露出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安慰与寄托的心境。

李白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构思,将敬亭山描绘得生动鲜活,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全诗不仅表面上描述了诗人独游敬亭山的闲情逸趣,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其对于生命历程中旷世孤独感的感悟。

诗人通过与自然景物的对话与交融,展现了自己的孤独与怀才不遇,同时也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的坚定信念。

1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曲。此曲以简练而深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凄伤肃杀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曲中,马致远以“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开篇接着,“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这两句以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温馨景象,与前面的凄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游子的孤独与漂泊。

再往后,“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古道、瘦马、西风、夕阳,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游子艰难前行的画面,充满了哀伤与无奈。

最后,“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这句点明了游子的孤独与漂泊,也收束了全曲的情感。

创作背景方面,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始终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这首《天净沙·秋思》便是他在羁旅途中,面对凄凉的秋景,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厌倦时所作。

马致远以多种景物并置,言简而意丰,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巧妙地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展现出深远的意境。

全曲篇幅虽短,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通过这首散曲,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马致远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厌倦,更体会到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创作的精神风貌。

14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

此诗为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早期作品,创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正居住在成都的草堂。

诗中,“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描绘了春天里江山如画、花香四溢的美景,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接着,“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这些细腻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泥土的松软、燕子的忙碌、鸳鸯的悠闲,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春日画卷。

在这段时期,尽管诗人身处异乡,但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光,他的心情也变得格外愉快,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杜甫以清新明丽的笔触,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意境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语言自然流畅,毫不雕琢,却又不失工致,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首五言绝句,无疑是杜诗中别具风格的篇章,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

15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唐·金昌绪《春怨》

我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不停鸣叫。它的叫声会惊破我的好梦,不能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此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

首句写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第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

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色。

1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行人神情凄迷的景象。

诗中,“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旅之人个个都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和环境,营造出一种凄迷、纷乱的气氛。

接着,“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只是用手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展现了行人试图摆脱凄迷心境,寻找消愁之处的情景,而牧童的指引,更添了几分诗意与遐想。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江南的杏花村有关,据《江南通志》记载,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因此诗中的杏花村或即指此地。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无一处用典,遣词造句质朴自然,毫不造作。其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17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此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深秋时节的一次远山旅行,沉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开篇即描绘了一幅幽静而深远的山林秋景,山路蜿蜒,白云缭绕,几户人家若隐若现,宛如世外桃源。

接着,“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诗人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驻足,那经霜的枫叶红艳如火,竟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夺目,展现出秋天独有的魅力。

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捕捉并展现了秋日山行所见的动人景色,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融入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1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唐·杜牧

《秋夕》是一首宫怨诗,描绘了一位孤单宫妇生活的孤寂幽怨。

诗中,“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开篇即以冷清的秋景和宫妇扑萤的动作,暗示了她内心的孤凄与寂寞。

接着,“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躺卧着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进一步描绘了宫妇夜深难眠,凝视星空的情景,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表达了她对临幸的期盼与失望。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则抒发了她心中的悲苦,反映出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宫妇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既表现了秋夜的冷清与孤寂,又深刻揭示了宫廷妇女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1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诗中,“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繁华与生机。

同时,“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朦胧烟雨之中”,又融入了历史的沧桑感,使画面更加神秘迷离。

此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春,杜牧在由宣州经江宁往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途中。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将江南风光写得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四句均为景语,却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

全诗意境深邃幽美,情思含蓄深蕴,以众多意象和景物,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20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唐·白居易《遗爱寺》

《遗爱寺》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于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此诗为即景抒情之作,描绘了诗人在江州游览遗爱寺时的所见所感。

“坐在小溪旁把玩奇形怪状的石头,为了赏花,绕着寺庙周围的小路行走”,通过“弄石”与“寻花”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探寻。

接着,“时时刻刻都能听到鸟儿婉转的啼鸣声,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以鸟鸣与溪水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使遗爱寺的景色更加生动鲜活。

全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优美动人的风景图画。同时,“弄”、“寻”、“行”等动作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赋予了全诗流动而活泼的诗意。

整首诗既具有整饬之美,又洋溢着自然与和谐的气息,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深邃的情感世界。

2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韩愈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早春时节所作,寄赠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此时韩愈已56岁,任吏部侍郎。此诗为二人相约游春,张籍因事忙年老推辞,韩愈遂作此诗以寄情。

诗中,“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细腻描绘了京城初春小雨的景致,远望草色朦胧,近观却略显稀疏,展现出早春的独特韵味。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诗人以对比的手法,强调早春之美,远胜于春末绿柳满城的景象,流露出对早春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此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写景清丽,构思新颖,刻画细腻,既表现了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的景象,又抒发了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

诗人以之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共同感受早春的到来,展现了其对春天的深厚情感与艺术才华。

2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张旭《桃花溪》

《桃花溪》是一首写景诗,载于南宋洪迈编定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为“桃花矶”,明清唐诗选本均题为“桃花溪”,作者争议较大,有唐代张旭和宋代蔡襄两种说法。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诗人对渔人的询问,抒发了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开篇即描绘了山谷深幽、云烟缭绕的迷人景致,以及诗人向渔人打听桃源洞口的情景。

接着,“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诗人以桃花随流水漂流的景象,暗示了桃花源的所在,并通过对渔人的询问,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与追寻。

全诗构思婉曲,布局巧妙,笔触轻快,情韵悠长。诗人巧妙运用《桃花源记》的意境,将其写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23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点明了渔人垂钓的地点和时节,以山、水、鸟、花、鱼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垂钓图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展现了渔人捕鱼的情态,以及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不愿归家的自在心境。

此词创作于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之后,当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二人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此词为其中之一。

全词通过对渔人垂钓的描绘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词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词人巧妙运用景物描写,既体现出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24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唐·钱珝《江行无题》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九十八》是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秋天到了,树叶上已有寒霜,江边的稻子也已成熟,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以简洁的笔触勾画出深秋的典型特征,暗示了季节变迁对江边村庄生活的影响。

接着,“此时家乡苕溪两岸,也是稻熟金黄了吧,昨夜睡梦中还闻到金谷飘香呢”,诗人转而描写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想象中的稻熟金黄与梦中的金谷飘香,表现出故乡的温暖与亲切。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衔接自然,既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透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25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吕岩《牧童》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这是直接描写了牧童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象。

此诗创作背景为钟傅镇守平凉时,与一位道士闲游,遇见一牧童即兴作诗。牧童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其生活的恬静闲适,更象征着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

全诗通过牧童这一智者的化身,向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向归往田园的路,委婉劝说他趁早离开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展现了牧童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6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渔翁夜钓归来时已是残月西沉,正好安然入睡,懒得把缆绳系上,任凭它随风飘荡。即使吹一夜的风,船也不会飘远,只会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

此诗通过叙写渔翁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反映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与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实则,诗名虽题“江村即事”咏景,更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信手写来,不加藻饰,真切营造出恬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江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7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寄兴》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诗意般描绘了宜阳城外野草丛生、溪水曲折、春山空寂、花鸟自鸣的景象。

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李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当时宜阳位置重要,但安史之乱中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李华途经此地,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全诗以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反衬出诗人感伤、哀愁、凄凉的心境,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充分显示出他对时代的深沉叹惋之情。

28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隐者未能遇到时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松树下询问隐者的弟子,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往山中采药。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所在的具体地方。

诗中描述了诗人寻访隐者未遇的情景,通过童子之口,表达了隐者行踪不定、高洁脱俗的形象。

诗人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将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白描无华,情真意切,言简义丰,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29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在山路上行进,因暮色苍茫而觉路途遥远,天气寒冷使茅草屋更显孤单,后至投宿人家,柴门外犬吠声声,原是主人冒雪归来。

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73年至777年间,当时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

诗人以凝炼之笔,勾勒出一幅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全诗格调清雅淡静,语言浅近,写景如画,叙事简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30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此诗创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后,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

所有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诗中,诗人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出天寒地冻的图景,借以表达自己在遭受打击之后坚韧不屈、坚守信念却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坚韧的意境。

3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诗中,“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展现自然景色,夕阳与黄河构成壮丽图景;后两句则寓含哲理,表达了只有不断登高才能拓宽视野、看见更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学者推测可能为王之涣在弃官回乡途中,经过鹳雀楼时有感而发,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登鹳雀楼》以简洁凝练的语言,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则有尺幅千里之势,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描绘,悟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不断追求更美好的境界。

32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宋·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满溢池塘,诗人在暖暖的春风中安闲漫步。小院里桃花红艳,李花雪白,菜花金黄,春光尽收眼底。越过围墙,隐约可见几间茅草房,小桥流水旁,青色的酒幌随风飘扬。

诗人乘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啼燕舞,蝶飞繁忙,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

此词创作于作者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尚未出仕,家居期间游览了这座村庄,被其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遂有此作。

词中上片静态描绘了小园与色彩斑斓的春花,下片则动态展现了农家庭院及莺歌燕舞、蝶舞翻飞的春日景象。

全词一反常态,未带哀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以白描手法和浅近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33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送灵澈上人》是一首描绘傍晚时分送别情景的五言绝句。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这是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诗人在旁目送的情景,前两句写灵澈上人归途中的环境与声响,后两句则刻画了灵澈上人渐行渐远的身影,沐浴在斜阳余晖中的孤独与决绝。

此诗创作于灵澈上人游方歇宿于润州竹林寺期间,诗人与灵澈上人友情深厚,此次离别,诗人心中充满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灵澈上人,俗姓杨,字源澄,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构思精致,素朴秀美。诗人通过对送别情景的细腻描绘,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意与离别伤感,同时也展现出自己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34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山水诗,为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此诗描绘了诗人将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面对秋江暮色,新愁涌上心头的情景。原野空旷,天空低垂,江水清澈,明月近人,构成了一幅清新而略带愁绪的秋夜图景。

此诗创作于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期间。

诗人以小舟泊宿作为抒发感情的归宿,流露出羁旅之思。

首联点题,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颔联中“日暮”触发“客愁新”;颈、尾两联则借景抒情,以“野旷”衬天低,“江清”映月明,将景物特点细腻表现,格调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

全诗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既有清新的秋夜描写,又含深沉的羁旅之愁,颇有特色。

3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深秋夜晚江南水乡的静谧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愁绪。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细腻地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不觉生发一种略带忧郁的情绪。

天宝十四载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张继为避乱逃至江南,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即景有感而作。

诗中不仅展现了江南深秋夜景的美丽,更深刻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尚无归宿的忧虑之情,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逻辑清晰,内容晓畅易解,既有景色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抒发,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36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桑茶坑道中》是杨万里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当时,杨万里六十六岁,因上书谏阻朝廷在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而得罪宰臣,后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途中,经过安徽泾县桑茶坑时写下此诗。

诗中描绘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在柳阴里,一位小牧童正躺在草地上酣睡,而那头牛则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全诗通过远景写意和近景写人的手法,着色粗放淋漓,工笔勾勒细致入微,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7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是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作者隐居鹿门山时。

诗中描绘了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情景: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诗人来到田舍,只见翠绿的树林环绕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主客举杯共饮美酒,闲谈农务,心旷神怡。诗人表示待到九九重阳节时,还要来此观赏菊花。

此诗以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为背景,展现了主客之间的真挚友情和闲适情趣,充满了生活气息。

全诗平淡如水,却又如一幅田园风光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8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宋·翁卷《乡村四月》

初夏的江南山间原野绿意盎然,河水映天,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声声催促农事。乡村四月,农人刚刚结束蚕桑的工作,又紧接着开始插秧,一片繁忙景象。

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调,通过“绿遍山原白满川”的视觉描绘,展现了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的明丽山水色彩,又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用烟喻雨,写出江南梅雨的特有景致,并添无限生机。

后两句直接道出农家四月的繁忙,以“才了蚕桑又插田”一句,照应前文,才、又二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农家勤劳与初夏田园风光的赞美。

39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高骈《山亭夏日》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别墅的一个亭子上乘凉时所见的山亭夏日景致: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倒影映入池塘;微风轻拂,水晶帘轻轻摇动,满架蔷薇散发出一院芳香。

此诗以绘画般的手法,通过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等细节,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

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传神地表现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0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所见的景色:他偏爱涧边幽谷的野草,以及树丛深处黄鹂的啼鸣。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绵绵,西涧水势变得湍急,荒野渡口空无一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此诗是一首写景七绝,通过描写平常的景物,经诗人点染,成为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前两句写春景,诗人以爱幽草轻黄鹂,隐喻自己乐守节操而嫉恶高媚;

后两句则描绘了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但这种情感在诗中表现得恬淡且克制。

4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同治二年(1863)春,当时三十六岁的高鼎正避乱宁波乡间教书为生。

近年来虽有误传将其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背景混淆,但实则此诗描绘的是宁波乡间未受战火波及的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

诗中,农历二月,青草渐长,黄莺飞舞,杨柳沉醉于春雾之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放学,趁着东风将风筝放上蓝天。

前两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大自然,展现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景色;后两句则描述了活泼儿童在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整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人以轻松美好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2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行旅诗,创作时间虽不可考,但据其生平,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途经商山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黎明时分踏上征途的景象:车马铃铎震动,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晓月余晖;板桥清霜覆盖,先行客人足迹可见。枯槲叶落满荒山野路,枳花鲜艳开放在驿站泥墙边。诗人还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鸭雁嬉戏在岸边湖塘。

此诗通过细腻描绘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如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等意象,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佳作。

43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唐·温庭筠《咸阳值雨》

《咸阳值雨》是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基于诗人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描写了咸阳桥上的雨景。

诗中,雨如瀑布倾泻,模糊了视线,隔断了江面钓船,眼前烟水空濛的景色宛如初春洞庭湖上的景致,清晨云雾仿佛要飘入岳阳天空。

前两句实写咸阳雨景,后两句虚写心中所境,运用虚实结合和联想的表现手法,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结合,展现出空濛飘渺的雨景。

全诗风格明快,意象缥缈,在时空跳跃中描绘出一幅清旷迷离而富于动感的山水图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舒心的雨趣。

4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赵师秀《约客》

《约客》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梅雨时节的夏夜独自期待客人来访的情景。

诗中,黄梅时节的烟雨笼罩着家家户户,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传来阵阵蛙声,构成了一幅江南夏夜之景。然而,已经过了午夜,约好的客人却迟迟未至,诗人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静静地看着灯花一朵朵落下。

此诗通过描写雨声连绵、蛙声一片的热闹环境,反衬出夜晚的寂静,以及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怅惘。诗人耐心而焦急地等待,通过“闲敲棋子”和“看灯花”的动作,传达出含而不露的情感。

全诗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雨夜候客的闲适恬淡内心世界。

45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唐·杜甫《江村》

《江村》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在四川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诗人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

诗中描绘了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绕村而流,夏日里一切都显得恬静、安闲。梁上的燕子自由飞翔,水中的白鸥相亲相伴。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做成鱼钩。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诗人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只要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他便别无所求,心满意足。

全诗通过描写环境、景物和人事的幽静,以及诗人别无他求的心境,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颇有生活情趣,借景抒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安宁生活的珍惜。

46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小池》是杨万里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末夏初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诚斋集·江湖集》卷七。

此诗创作地点在杨万里故居“父子侯第”前的大水塘旁。

诗中描绘了泉眼无声,水流细流,树荫映照水面,喜爱晴天柔风的景象,以及小荷叶初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的生动画面。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和丰富新颖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池、泉、流、荷和蜻蜓,虽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小池夏景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7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当时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途经浙江德清新市,见景生情,有感而发。

诗中描绘了一幅暮春农村恬淡自然的景象: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飘落,新叶初长,尚未成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然而蝴蝶飞入菜花丛中,便再也找寻不见。

此诗前两句以静态描写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春意盎然;后两句转为动态描写,刻画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展现得惟妙惟肖。

全诗动静结合,善用白描,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成功地刻画出农村宁静清新、春意盎然的春日风光。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1 阅读:56
香巧浏览文化

香巧浏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