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脱轨123天,画面首次公布!有学生参与救援写两万行代码

沐语纪文史 2025-04-21 19:22:38

文|瓜田李的猹

编辑|沐语纪史

教科书式救援,中国已经展示过太多次,没有一次不引起国人和世界的惊叹。

但教科书式的太空救援,估计很多人都没见过。

就在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DRO-A/B卫星”脱轨123天后重新升高,回到了预定轨道。

与此同时,“负伤”的两颗卫星画面也首次公布:一个卫星的太阳翼呈现90度弯折,另一个卫星的太阳翼也像折断的翅膀。

众所周知,太阳翼是卫星的主要能源来源,它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卫星的工作时间和性能。

即便是有一点损伤,都可能影响卫星的发射和运行,而这次“事故”中,卫星的太阳翼直接折断,可见有多严重。

这么惨烈的“事故”,也意味着救援卫星难度极大。

但中国的科学家团队却展现了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所有人通力合作,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卫星救援。

其中有科研大佬,7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统领全局,也有年轻的学生,竭尽心力完成了两万行代码,保证卫星指令顺利发送。

据说,在事故发生后,团队用1小时完成判断、3小时消除旋转、6小时形成应急处置方案、10小时实现能源平衡、40小时重构轨道,一点一点让卫星重回正轨。

可以说,这真的是一次足以写进航天教科书的经典卫星救援案例。

时间回到2024年3月13日20时51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有人都在等待DRO-A/B卫星发射升空。

数千里外的北京航天城,相关的中科院科学家、研究院团队也早早在飞控大厅,准备“接棒”飞向深空的卫星。

对于中国已经成熟的航天技术来说,发射卫星基本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大家心情也比较放松,每个人专注着做自己的工作,大厅里键盘敲击声和电话铃声交织如常。

大厅外还能听见大家讨论谈笑的声音,所有人都关注这次卫星发射,同样所有人都不感觉会有意外发生。

可这次,当时钟指向23时,星箭分离时刻即将到来之时,轨道参数曲线却传来剧烈波动。

正常情况下,当运载火箭和卫星分离后,卫星会按照预定设计进入轨道,之后完成一系列的运行工作。

当轨道参数出现波动时,大家心头都有不妙的感觉,同时也有一丝期盼心理,希望这是一个小“意外”。

但当控制人员发现本该稳定增长到29.2万公里的远地点高度迟迟上不去,却在15公里处反复横跳后,面色突然变得十分凝重。

与此同时,大厅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

这基本可以确定,卫星发射出现了问题,但查看情况后,控制人员发现运载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是远征一号上面级飞行异常,导致卫星没有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此后,两颗卫星更是飞出了测控区,彻底失去了信号。

所有人脸色都很难看,努力了这么久,谁也无法接受“卫星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的情况。

而就在所有人都觉得这次任务失败,外界也在冷嘲热讽之时,转机出现了。

40分钟后,卫星信号重新出现,研究员激动道:“它还活着!”

紧接着大家就看到了DRO双卫星的情况,它们被抛入了一个远地点仅为13.4万公里的“绝望轨道”。

这和原定计划高度29.2万公里相差甚远,连一半都不到。

最要命的是,加起来重达0.58吨的卫星疯狂翻滚,几乎每1.8秒翻一次跟头,这样的速度足以将卫星扯碎,所有人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这个时候,科研人员首先稳住了心态,决定尝试拯救这两颗卫星。

一个小时后,晚上整12点,应急飞控小组成立了,来自地面的“救援”开始了。

很快大家就商量出了处理措施,通过紧急指令,交替使用双星的发动机喷气消除旋转。

团队用土方法,每条指令发布三遍,尝试让卫星“停转”。

幸运的是,三个小时候,无数条指令发送出去,卫星终于成功点火,并且成功停下翻滚。

接下来,大家又惊喜的发现,虽然卫星太阳翼折断,但还能正常发电。

这也就意味着,卫星暂时不会失去能源,也不会沦为太空垃圾。

团队立马紧急行动,通过指令调整卫星姿态,使其平衡下来,利用太阳光进行充电。

做完这一切,最重要的问题来了,现在卫星高度不够,如何让卫星重新行动起来,进入预定轨道呢?

团队最终决定,让卫星用自身的燃料进行高度上升。

要知道卫星的燃料代表了卫星运行寿命,如果用来升空,势必会影响卫星后续运行周期。

但即便卫星寿命大大缩短,也比当时就沦为太空垃圾好。

之后的40个小时的时间里,团队商量出了紧急方案,让双卫星交替运用燃料抬升轨道高度,全力飞到原定DRO轨道。

而就在团队拯救卫星的同时,消息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尤其是外国媒体。

他们开始大肆宣扬中国卫星发射失败,美国甚至派出了太空部队跟踪这两颗卫星,等着看笑话。

控制中心其他单位的同事也关心询问卫星还能不能去,研究员张皓坚定地回答:“能去,没问题!”

之后,卫星在进入近地点525公里与远地点132577公里的椭圆轨道后,中途进行了两次点火抬升自身高度。

几天后,研究人员又对卫星进行了第二次轨道机动补救,双星成功被抬高到38万公里,越过“死亡线”。

随后便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状态,大家也一直关注着这两颗卫星。

在持续的时间里,所有人齐心协力,有的团队几个小时完成数万次轨道计算,有的团队彻夜不眠敲出代码。

其中几位学生也参与到“太空救援”中,中科院95后博士孙洋算入轨参数,95后研究生李霜琳、蒲京辉写出两万行代码计算卫星数据。

最终双星历经123天的飞行,航程超过了800万千米,成功进入轨道。

而卫星进入轨道需要消耗的燃料也低于预算,只用了传统入轨方式五分之一的燃料,大大保证了卫星后续的运行寿命。

当卫星画面传回后,大家发现卫星太阳翼受伤严重,但折断的它们就像翅膀一样,在深空倔强舒展。

这又何尝不像我们的科学家一样呢,在意外面前临危不乱,坚定拯救卫星,才完成了这一史诗壮举。

参考信息来源:

1.人民日报:《中国卫星脱轨123天,画面首次公布!有学生参与救援写两万行代码》,2025-04-19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沐语纪文史

沐语纪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