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评价汉光武帝刘秀有三“最”:最有学问的皇帝、最会打仗的皇帝、最会用人的皇帝。汉光武帝长袖善舞,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东汉公司的董事长,对待建立东汉的功臣们自有自己的一番安排。
刘秀如何变成平民,都用了那些人?
刘秀是汉室宗室,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和平民差不多了,这也多亏了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的颁布实施。汉武帝为了巩固汉朝的中央集权,命令汉朝皇室后裔分封的诸侯不再按照“长子继承制”的做法,而是宗室诸侯的后代都有权力平分上一辈的封地,以此类推。这样皇室分封的诸侯王将不会做大,不会威胁中央的权力。
刘秀的世系如下: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景——长沙定王刘发——刘买舂陵节侯——刘外郁林太守——刘回巨鹿都尉——刘钦南顿县令——刘縯(又称刘演)、刘秀。
刘秀的曾祖父刘外已经没有了爵位,家族做的官也每一代都在降格,刘秀的父亲早亡,刘秀也就没有什么官位了,成了彻头彻尾的平民。
刘秀做过太学生,是当时汉朝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所以说刘秀还是一个学霸,因此毛泽东称他为最有学问的皇帝。
刘秀虽然是一介平民的实际生活,但他的家族是南阳响当当的豪强,家族的人很多,刘秀的哥哥刘演很早就开始筹划反对王莽的新朝,而刘秀比较稳健。虽然刘秀没落了,但是家族却十分强大,地地道道的地方豪强。
刘秀还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击败王莽新朝主力的“昆阳之战”,刘秀就是主要指挥者,这一战注定了新朝的覆灭。在推翻新朝的战争中,刘秀的战功是第一位的。
刘秀是太学生、地方豪强、又是皇室贵族出身,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立东汉后主要用了这三种人:有学问的人、地方豪强势力的人、皇室后裔。
刘秀建国后用人——退功臣进文吏。
刘秀擅长用人,战争年代多用地方豪强和军事方面人才,确实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能。譬如刘秀和郭圣通的政治联姻就是为了利用郭圣通舅舅真定王刘普及其后继者真定王刘杨手中的十万雄兵。其实真定王刘杨也是皇室后裔,他是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不过这一支是完全继承了当初分封的爵位,身份地位比刘秀要正统。
刘秀在用人上主要指导思想是中庸之道,平衡各方势力。刘秀本人有学问、会打仗,个人能力无人可及,在战争年代他就与这些将领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个人情商是非常高的,他也不太担心手下的将领造反,手下将领自然知道也不是刘秀的对手。
东汉建国后,军事将领的作用大大减少,但一直掌握军权恐怕对中央政权不利,刘秀采取的策略是用爵位特权和分封土地的办法换取军事将领交出军权。刘秀解决功臣时的做法如行云流水,分批分次进行,让人看不到引起功臣不满的现象,顺利解决了功臣们的军权,比后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要做的更顺畅。功臣们虽然没有了权力(军事、政治权力),但是后人拥有了做官的权力,后代可以安稳发展。
治理国家不需要太多的军事将领,刘秀就大量引进文人做官吏治理国家。刘秀是太学生出身,对文臣选拔任用自然也能驾轻就熟。
深谙用人之道的刘秀对中庸之道发挥到了极致,最典型的就是郭圣通皇后被废,再立阴丽华为皇后事情。前文我们知道郭圣通依靠母亲家族(真定王家族)的政治军事势力上位,做了皇后之后,郭家的政治势力逐渐得势,刘秀非常清楚郭氏外戚势力做大,一旦自己去世,外戚难免会影响到皇室的安危,于是以如下理由废除了郭皇后:
异常之事,非国休福。
郭圣通在皇后位置做了16年,虽然被废但被封为“中山太后”,是皇帝刘秀活着就被封为“太后”的人,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郭圣通外戚家族的很多成员因此离开了政治的核心,但爵位都提升了,刘秀削弱外戚的政治目的自然顺利达成。
刘秀和郭圣通养育的长子刘疆是皇太子,但刘秀并没有废除太子之意,但这位太子自知母亲被废,自己地位危机,屡次表达退位为藩王的意图,两年后,刘秀同意了太子的请求,立阴丽华长子刘庄(汉明帝)为太子。
刘秀不杀功臣主要原因是他自己能力超强,他不怕功臣造反;其次,他也担心自己身后出事,用特权换取功臣们自动退位,消除了隐患;再者,刘秀防微杜渐,将可能的苗头都消灭于萌芽之中。
刘秀退功臣进文官的政治策略有非常大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地方豪强势力逐渐做大,到东汉末年各地地方豪强势力割据,诸侯并起,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